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质18篇)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产物。教案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设计。下面列举了一些教案示例,供教师们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教学创意。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一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1、熔化:。2、凝固: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来自 3xiaoniao.com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二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三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四(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难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点。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萘、蜡、停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 (二)新课讲授: 1、出示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重、难点。(幻灯片2)。 (1)重点:熔化、凝固的特点。 (2)难点:晶体熔化特点。 2、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水的三态,使学生通过对冰、水、水蒸气的了解掌握物质三态的界定(幻灯片3)。熔化的概念较易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归纳出熔化的概念,并以此类推引出凝固的概念(幻灯片4)。 3、学习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以冰熔化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 (3)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萘的状态、萘的温度变化。 (4)与数学的坐标系对比学习,教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根据图象讨论与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与状态变化。并由学生概括出萘熔化的特点。 (5)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蜡的熔化。(幻灯片5~8)。 (6)阅读课本了解晶体、非晶体及进行简单的分类。(幻灯片9~11)。 (7)采用逆向思维对比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幻灯片12~14)。 4、课堂练习(幻灯片15~22)。 (三)巩固练习(见配套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物质的分类。二是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三是采用坐标与图象分析的方法找特点。 (五)达标检测(见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固态气态;(吸热)。 (2)凝固:气态固态。(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五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六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七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八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九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一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2。3。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二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b。 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 答案:abc。 5.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 答案:水。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四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五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六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七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八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