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汇总18篇)
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借鉴其经验和方法。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二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1、熔化:。2、凝固: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三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四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五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六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七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八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九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一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出处 3xiaoniao.com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二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四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五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六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七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b。 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 答案:abc。 5.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 答案:水。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篇十八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