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通用21篇)
经历与感悟汇聚成了我成长的财富,该为此做一份总结了。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在总结写作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一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二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三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挂图,尺等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6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1千克的物品,投影仪,重量单位表、时间单位表的投影片;将练习十八的第6题制成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学生回答出需要用重量单位来计量后,教师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就来归纳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板书课题:重量单位 2.复习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引导学生答出吨、千克(公斤)、克。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感受其重量再说出大约有多重,以加深对1克和l千克的感知。 掂量物品,可让前后两排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相互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物品的重量。 掂量后,教师指名一些学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然后问:你们以前称过体重吗?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7此时若发现有的学生用多少斤回答,应及时予以纠正,以强化学生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可继续问:那么比千克重的单位有哪个呢?学生会答出吨。 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1吨重的东西吗?由此向学生说明:1吨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人体是无法直接感受其重量的,只能凭经验估量或用衡器测量。 不过,我想问问大家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千克。) 请大家想想,假若你们每人的体重平均是40千克,那么多少人的体重加起来才能达 到1吨呢?(25人。) 现在请大家将进率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上。 同时让一学生填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可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填写的结果,并用投影映出正确的进率表。 3.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86页重量单位的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可以指名一学生念自己的答案,由教师在投影片上写,全体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l.导入课题。 下面我想问问大家,你刚才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两分。)注意分不要表述为分钟。 你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 (时间单位。) 那么,我们要想知道时间的长短,是不是要用到时间单位来计量呢? 板书课题:时间单位 2、教学日、年的来历和世纪。 同学们以前听爸爸妈妈讲过日和年的‘来历吗? 在时间单位中,比年大的单位是世纪。通常是100年为一个世纪,比如,从公元1801年到1900年是十九世纪,20xx年到2100年是二十一世纪。 3.复习时间单位表。 1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1个月有多少天?引导学生按月叙述,二月应分平年闰年叙述。 l天有多少小时?(24小时。)再次强调小时在作为单位名称时应按规定记作 时。 1小时等于多少分?(60分9) 1分等于多少秒?(60秒。) 让学生将进率填写在书上。 填写快的同学可继续完成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1.做练习十八的第6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师读题目要求,再说出各个年份,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3. 做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师读题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八的第13、19、11题。 先做第1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在教科书上。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再集体订正,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练习十八的第7、8、10题。 第10题,要告诉学生本月的1号是星期几。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和思考题。 第15*题,因为无论是平年还是闰年,,只是二月份的天数不一样,而其它月份的天数都是一样的。所以第二、三、四季度都不变,分别是91天、92天和92天,而第一季度平年为90天,闰年为9l天。 思考题的解法是:要盛出5千克水,关键是如何盛出1千克水、可以这样做:分3次把小水桶倒满,再倒进大水桶中,3小桶水是12千克,倒满大水桶后正好剩1千克水。然后把大水桶的水例掉,把l千克水倒入大水捅,再用小水桶盛满水倒进大水桶就得到5千克水。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五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略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六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七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八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九混合练习--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9-13题。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口算 做第9题。 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数 1.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11题。 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三、简便算法 做第12题。 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解答应用题 做第13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 哪种方法简便?[用265-(35+100+85)比较简便。] 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一学期已经过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综合起来看这些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出自 3xiaoniao.com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您浏览的内容来本学期我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一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二今天傍晚,我和表姐在操场上玩,我们在操场边发现一张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废纸板,表姐看了看,说:”小婧,如果把这个纸板分割成一个个面积为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再把这些小正方形一个紧挨一个的接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会有多长呢?”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能有多长,顶多不过四米吧!”表姐笑了笑说:”你先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我理了理思路,开始了片刻的思考: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000000平方毫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1000000毫米,那1000000毫米不就是100米吗?哇!这条由一些一平方毫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直线竟长达100米。 此时,我明白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题目看一看,就轻易的下结论,应该认真想、仔细算,才能做得对,并探究到其中的奥妙。 买菜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买菜。 我们来到卖西红柿的地方,爸爸问:“多少钱?”老板说“ 1元2角1斤。”“我买3斤。”爸爸说道。老板称了3斤。爸爸问我“你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我想:容易,1.2乘以3,不就等于3.6元吗!我爽快答道:“3.6元。”爸爸幽默地说:“恭喜你,答对了!”爸爸付了钱后,来到了卖菜的地方。他问:“这白菜多少钱1斤?”女老板说:“1元5角。”爸爸又问我:“我买2斤,现在我有5元,老板该找回我多少钱?”我想:1.5乘以2等于3元,5元再减3元,那就等于2元。”我答道:“找回2元。”爸爸说:“yes!” 走出菜场,我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在生活中也是常常用到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三如果数学消失了,如果取消了数学课,世界将会怎么样?同学们不必验算复杂的数学题,老师们不用给同学们讲解深奥的数学知识……今天,我才从书里真正知道如果没有数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假如数学消失了》这本书的主人公叫萨姆,他是个数学天才,十分喜欢数学。有一天,教育部部长劳伦斯·莱克发布了学校取消数学教育的消息。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萨姆无比气愤,他很喜欢数学。 于是,他和部长进行了多次讨论,萨姆想方设法用各种各样的事例告诉了大家,生活处处有数学。大家又开始对数学有了兴趣,学校又重新恢复了数学课。 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萨姆这个数学天才。说实话,我的数学学得不算好,如果取消数学真门功课,我可能也会很乐意的,但是,萨姆却以他言行说服了我,让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喜欢数学。取消了数学,可能连简单的试卷评分都无法进行,加加减减中,运用的就是最简单的数学计算。 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天天离不开的自行车,它的三角形车架的形状就决定了自行车的特点,而它就是有数学知识来设计稳定性的。现在正在盛开的向日葵,它花盘上种子排列的图案,也是一种数学图案。在我们喜爱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中,有76个角色登场,出现了366个物体,这部电影中每个像素都需要50万次的数学验算,我们才欣赏到了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影片。 拿一根纸条,将它向相反的方向反卷一下,然后用胶带把接口粘住,用铅笔在纸条的里圈画直线,画了一圈你就会发现,你不仅画到了纸条的里圈,连纸条的外圈你也画上了直线。真神了,我不相信地专门动手做了实验,哇!果然是这样,这也是数学中的“莫比乌斯带”,这样的带子应用下去就是神秘的魔术技法了,多有趣啊! 自行车中有数学,盛开的花中有数学,普通的海螺中有数学……可以说,任何物体上都有数学,数学真的是无数不在。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四在数学兴趣课上,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遇到了一位老寿星。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经141岁了,乾隆皇帝便赠了一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乾隆皇帝要随行的‘大臣纪晓岚对出下联,这可难不倒他,他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师说:“这一副对联里,藏有一道数学题,请同学们算一算老人几岁?”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花甲”是指60岁,“重开”是指两个60岁,“三七”是指二十一岁,上联就是60×2+21=141岁;古稀是指七十岁,“双庆”是指两个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岁,下联就是70×2+1=141岁。原来,对联中也藏有数学问题呀!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就常作对联,以咏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在对联中,使对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五这一周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我知道了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组成,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还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设计的,比如工地上的塔吊,塔吊的身体是由很多的三角形组成的,这就应用了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另外还学习了怎么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高最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互为底高。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三角形是按角和边分类的,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用边分的三角形非常片面,而用角分的三角形非常广泛,随便拿出一个三角形一定是用角分的三角形的一种,而用边分就不行了。 我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是:一开始不会画三角形的高,还有老师讲三条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我不太明白。后来弄明白了。 这就是我一周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七本次测试的命题思路主要是实现:以新教材为依据,以新课标为准绳。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测查学生“数学思考”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测试试题,考查知识的分布情况如下:共计50道题,纯数学计算约占38%,几何初步知识约占25%,解决实际问题约占26%;实践操作约占16%。 本次测试试题有以下特点: 1、范围是全册教材,期中考试前、后知识内容比例为3:7,遮盖面较广。结合本册教材的知识特点,试题类型由填空、判断、选择、实践操作、计算和解决问题等六部分测试内容组成,题型较全。 2、既注重测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注意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凸显了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80以上,综合性应用能力和操作题占20,且没有高难度的题目。 3、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和要求,注重以测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为主,力求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题目还适当体现了对学生“数学思考”和探究意识的考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第一大题中的10小题、第四大题中的3小题…)。 4、试题的内容也注意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如第二大题中的第三小题、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第四大题中的第三小题和第六大题等…)。 二、卷面分析。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八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19=145。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十九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二十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他在学习方面非常好,尤其是数学,每次成绩都是班里第一,所以老师们很喜欢他。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刻苦学习的态度和热心帮助同学的精神。 他不高的个子,瘦瘦的身子,一头乌黑亮发在灯光底下显得格外的有光泽,平时脸上总挂着灿烂的微笑。他擅长体育,是我们班的一个“运动健将”。他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如果同学有不会的题,他总是会热情地帮助他人,并耐心的讲解。他就是我们班的班长,我们大家都叫他“鸡丁”。 想着想着,我就打开了电脑,登陆了qq,看见鸡丁果然在线上,我点击他的qq与他对话。“鸡丁,我有道数学题不会,你能告诉我吗?”过了几秒钟,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好吧,哪道?”“就是数学卷子上的……”说着,我把题的内容发给了他。“哦——是这道啊。你先用这个去除以它,然后……明白了吗?”“我……有点不太明白,你能再讲一遍吗。”“可以。或者你用方程,设全班x人……”“哦,我明白了,谢谢了。”“不客气。”知道了这道题后的我又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 许多成功人士都说过: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一个给他帮助、为他鼓励的人,对我而言,那个人就是他——我的好伙伴,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伙伴。 四年级数学教学资源推荐篇二十一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空气中到处都是太阳的味道,迎面扑来的是太阳温度,一股股、一团团热浪把我包裹起来,但是也无法阻止我去上课,我亲爱的数学课! 我来到教室里,迎面扑来的是一团凉爽的风,那是我亲爱的老师把空调打开了,我想她一定是早早的来到教室,把空调打开了,为的是让我们能在凉爽的教室里认真的听课。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一片心意,一定不会!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简单数阵,还考试了我们上一节课的内容,我竟然考了95分的成绩,比一次少了5分,相信大家已经猜出我上一次的分数了吧。这次考试,有三道题是我计算错误,本来应该是100分的,就因为自己马虎,而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我总结以下道理: 1、考试时,字体要公正,夺卷面分; 2、要认真读题,每一题至少读三遍,这样才能理解题意; 3、计算时不能马虎,否则,因计算错误失分太亏了。 切记!切记!再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