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专业16篇)
教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编写一个好的教案需要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材的研读。教案的范文可以供教师参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一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指导种子的萌发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3.能够利用对比试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4.能够正确播种,是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搜集并认识种子。 1.搜集各种各样方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1)向学生展示一颗解剖过后的种子,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的是一颗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 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保护种植的内部结构。 3)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的结构相同吗?观察后总结种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动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教师按照p3准备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2.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明白整个实验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两对比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3.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关于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4.最后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然后试着填写p4的表格. 第2课时。 活动一:播种。 1.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播一颗种子?请学生起来回答。 2.学生观察书上的播种方法,将自己刚才描述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对比,发现有何不同? 3.教师提出书上播种方法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活动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4.特别提醒: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把已经萌发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2课小苗快快长、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小苗的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的生长规律。 2.通过观察花朵和果实的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种的植物,让其健康成长、开花结果。 2.植物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同样用于花朵的数目以及果实数目的统计。 4.能够利用多种方法、工具搜集有关植物趣闻得资料。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上指导观察活动。 测量植物的高度。 数叶子的数量测量叶子的大小测量茎的粗细。 观察植物的颜色变化。 2.从第一朵花开始,记录一共开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开花都能结出果实?从而引申到结实率,到杂交水稻。 二、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激发学生自己种植植物的兴趣,能够将自己的植物照顾好。 三、布置学生回家种植观察的任务。 活动三:一段时间后,整理植物种植记录。 趣闻: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植物的趣闻,引起学生对植物奥秘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闻,下节课进行成果交流。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奥秘。 第1课时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开花之后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知道什么叫传粉以及花的几种传粉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从解剖的角度细致有序的观察花的结构。 3.能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表述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在观察花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激发学生观察花变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花的构造。 教学准备: 各种花的图片、花的实物、放大镜、植物传粉受精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个单元,生生不息。从这个单元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一个单元只要就是来看看动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样繁衍生息的?第一课“花开花落为哪般”从课题上我们就知道这一课我们的学习内容与花有关。呢?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种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鹃等等,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花。首先我们就要从花的最基本的结构说起。 活动一:观察花蕾,主要是观察花的萼片。 1.指导学生认识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为春天就是这些花的开花的季节)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油菜花,请同学们看油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做好12页的观察记录。 q: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 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教师引导讲解: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接下来由教师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学们自己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解剖之后,各小组填写第14页的表格。(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以桃花为例认识完全花。(用黑板上画桃花的结构图做讲解)。 同学们比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 q2: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3.认识不完全花。 课前教师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杨兰花。学生解剖进一步认识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 总结不完全花: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就称为不完全花。 活动二:花的传粉。 传粉的概念: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思考:花经过传粉之后花瓣回脱落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展示授粉之后的变化。 第2课时无心插柳柳成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3.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过程与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植物是可以通过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红苕(块茎)、厚脸皮(落叶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动――植物的分身术(植物是怎样运用这些器官来分身的?)。 1、出示柳树图片,认识植物用茎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树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发育成新的柳树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扦插?请学生起来描述。 对比一下你的方法和书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起来精确地描述扦插的过程: 步骤: (1)要选择粗壮的柳枝;(2)柳枝上只留几片叶子;(3)将枝条下端剪成斜口;(4)挖一个小坑,把枝条插进去;(5)注意:记得每天给柳枝浇水。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三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观察、讨论、交流。 1、引入。 (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四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出自 3xiaoniao.com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的身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我们的身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的.身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身体的结构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身体的结构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结构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五《种子长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类型和作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活动:1.研究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观察前一课中已经种下的种子的变化,因此前一节课的课后延伸与本节课的课前作业是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凤仙花根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分析归纳根的类型。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带根的植物,让学生全面观察,利用简单的表格对根进行记录、分析、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们从教科书中遴选部分资源,再结合本地植物根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是需要用到前两节课学生种植后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启下是为后面能够有序地研究茎和叶的变化及作用做好铺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根部变化,从根的生长、类型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前一节课的课后观察记录表,凤仙花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杯,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师准备:种在玻璃杯中的凤仙花的种子,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观察、寻找规律。 1.谈话:通过精心培育,我们播下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凤仙花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1)通过交流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长小芽,这个小芽逐渐长大就会变成根,凤仙花的根就是由这个小芽长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给这个小芽起个名字呢? 学生:对,这个小芽叫根芽! 教师:你知道根芽是种子里的哪部分变成的吗?(胚根)。 2.上节课,大家观察了不用种子也能发芽的植物。现在,我们来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根生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发现,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种的时候怎么放种子,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几天时间就长出来了。 二、针对问题、分析归纳。 1.说一说,除了刚才观察的凤仙花的根,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学生回答)。 2.老师课前让大家带一些比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带了哪些呢?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的根。 3.观察植物的根,填写实验观察表。 植物名称。 根的形态特点。 4.先根据植物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起个名字。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这三种根的类型。 6.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根。 三、实验总结、发展思维。 1.同学们想想,植物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8页右下图,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实践体验。 1.课后了解植物根的有关知识。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标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根的图片并分类,说说根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继续观察实验瓶里植物吸水的实验,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长变化根向下生长。 速度比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类型须根系。 变态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六平乐乡学校潘少荣)课题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 音量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七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八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知道缫丝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一)、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学生交流小结: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二)、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2、阅读课文。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教师倒入开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教师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交给各组学生。各组分组抽丝。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5。 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九《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1.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一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研究鸽子的羽毛。 观察鸟的喙。 观察鸟的足。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二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一、引入。 二、远离噪声。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3、介绍电子扩音器。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三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四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4、观察蚕蛾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五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六1、让学生亲身实践“鉴别各种物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溶解”的几个特点。 1、9种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 2.实验必备仪器。(烧杯、玻璃棒、聚气瓶、勺子、滤纸、漏斗、铁架台)。 3.探究用的`表格,1张。 1、老师讲一个关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谈对溶解的认识。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烧杯、聚气瓶、玻璃棒、勺子,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在烧杯内装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盐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第四步: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情况。 1、小组分工合作。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4人,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内分好工。 2、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所做实验是“溶解”实验还是“不溶解”实验,说说依据。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第二步:放滤红:把滤纸小心地放入漏斗内,滤纸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点水把滤纸湿润,使滤纸与漏斗紧贴。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将烧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漏斗,不能漫过滤纸。 3、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哪些物质和水混合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解释溶解。 观察实验表格,了解溶解的特点,知道溶解是指:物质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一种现象。 2、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后研究如何帮冬冬把盐找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