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总结5篇
在小学教育体系里,三年级科学课程如同打开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起着启蒙作用。然而,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需不断反思、优化教学。若你正为总结三年级科学教学的得与失而苦恼,不知怎样制定改进措施,别犯难。我们整理了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总结 5 篇,从课堂实践回顾,到针对性改进建议,为你提供参考,助力提升教学水平 。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核心提示: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学生做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并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做实验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刚开始我想用铁钉让学生做实验,但考虑到铁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把它改成了订书针。在做磁铁隔... 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了学生做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并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做实验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刚开始我想用铁钉让学生做实验,但考虑到铁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把它改成了订书针。在做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时书上是用塑料片,但考虑到为了区别与其他的薄物体,我又把它改成了塑料块。开始,我用如何取出瓶中的铁钥匙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的使用也使教学更加直观。 看到实验材料,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由于平时的教育,学生在课上没有出现乱动实验材料的现象。在分组合作实验这一环节,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结果,认真进行汇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位同学不但自己参与实验,而且能与其他的同学分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从中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但是在做磁铁吸引硬币的实验时,投影效果不是太好,由于这节课没有试讲,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有些环节显得不太紧凑。在学生做实验前,没有把实验要求讲清楚,导致了有些小组不知如何正确地实验,好在我在巡视的时候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个别指导。 我认为,要上出一堂好课,充分的准备是必需的,但即使如此,也常常有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我们应不断吸取他人与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 也是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孩子们正式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一课。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 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结合练习册,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很多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补充了他们的知识面。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今天,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 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 利用班班通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能够看到更多,了解的更多。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生命体和生命体的区别,掌握了生命体的相关特征,也为逐步适应科学学科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 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