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讲章适用经文精选汇总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既满含对逝者的追思,又彰显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于基督徒而言,在这特殊时节,从圣经经文里汲取智慧,能获得深刻属灵启发。若你正为找寻契合清明节的讲章经文而烦恼,别担心!这里有清明节讲章适用经文精选汇总,从生死观阐述,到复活教义讲解,助你借圣经话语,在清明时节感悟信仰真谛 。 清明节讲章适用经文1每年四月份,中国人都要经历两个节日:清明节和复活节。有人以为祭奠先人的清明节是祖宗传下的礼法,理当加以重视;复活节则是舶来的洋人玩意儿,完全可以忽视。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两个节日。前者是华人圈子的国产品牌;后者是普世范围的世界品牌。这样一比,两个节日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清明节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浪子,在凄风苦雨中踟蹰独行,何处是我家?多么哀婉、悲凉的意境,没有归属的感觉,蚀骨销魂。 如何逃避这断魂般的伤感、凄迷?只能“借问酒家何处有?”仔细想想,最终都要告别这个世界,有谁不是身在异乡为异客?又有哪个过客不用面对旅途的终点? 对待死亡这个人之大限,清明节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对逝者无尽的哀思、未亡人难言的悲恸、青冢前的祭拜、十字路口烧纸、送寒衣……无不体现出对死亡的无奈、无助、无措。 “死”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忌讳的一个字,却又不得不常常面对。怎么办呢?只好凭无限想象加以美化、修饰,虽死犹生、含笑九泉、驾鹤西游……到此世上一游后,还要游往何方?无从知晓。生死一别,从此天人永隔。 因无知而无奈、因无奈而绝望、因绝望而迷信。烧纸、上香、磕头……无非是给活着的人一点点心里安慰和精神寄托——死后还有人缅怀、纪念,我这辈子算是没白活。 无奈的举措恰恰说明人不仅知道灵魂不灭,而且希望生命能永久延续,因为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已经“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未得福音何来永生的确据呢? 复活节则赋予死亡截然不同的意义,仅存在于基督信仰的复活观超越人的想象。人文宗教鼓励人通过今生修炼、行善积德达到不计不灭、得道飞升、长生不老的境界,绝想不到救赎与复活,而这正是神透过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带给人类最重要的启示。 约翰福音记载了主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故事。当马大埋怨主耶稣来晚了,拉撒路已经死了的时候,主耶稣怎么对马大说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11:25-26)这是主耶稣对所有人发出的一个生死挑战,“你信这话吗?” 根据耶稣复活而产生的复活节是伟大的宣告,包含了战胜死亡的确据和救赎大功的完成。主耶稣从死里复活除了证明祂有能力战胜死亡,也把永生的盼望带到人间,因为祂就是宇宙间独一真神,“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书1:4)。 主耶稣完美地履行了律法的义务,为世人取得公义,祂的救赎得到父神承认,并以复活为神的救赎计划划上圆满的句号。借着复活,主耶稣向全人类宣告:罪恶、死亡、魔鬼已经被彻底击败,一个伟大的救恩时代已经来临。 任何一个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为生命救主的人都不必在死亡的毒钩下恐惧战抖。死对基督徒而言,不再是令人恐惧的人生终局,而是通向天国大门的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是无比美好的新天新地。靠着神的恩典打碎罪恶和死亡的桎梏,人类才可以得到真正的释放和自由。 若没有复活,耶稣在世所经历的所有苦难终究是一场悲剧。祂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清明节纪念的道德伟人,而非人类救主,正如保罗所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然而祂千真万确地复活了!亲历耶稣复活的见证人、不计其数的殉道者、一年一度的复活节……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因信称义的人承受永生的恩典,将来也必从死里复活,与主同享天国之乐。这是神给我们的宝贵应许:“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罗6:8-9)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已经逝去的生命凭人力无法挽回,只顾在悲痛中缅怀逝者却失去宝贵的救恩是人生最大损失。“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马可福音12:27a) 清明节和复活节,一个哀悼、一个欢庆;一个悲伤、一个喜乐;一个忐忑、一个平安……一个是对死人表达哀思的节日、一个是带给活人永生盼望的节日,四月春风将如此鲜明的对比融合在一处。“复活节快乐!”皆大欢喜,“清明节快乐!”谁能接受? 我们为了纪念追思故人过清明节;我们为了把握永生过复活节。“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路加福音9:60)珍惜每个传福音的机会,将永生的恩典和福分分享给周围每一个人,这是基督徒责无旁贷的使命。 没有人能主导命运的最终趋向,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抓住超越命运的无上恩典!蒙恩得救的人虽经历清明节短暂的哀伤,却仍能满怀喜乐地迎接复活节,这是连死都奈何不了的终极盼望! 清明节讲章适用经文2基督徒如何过清明节? 读经: 出20:4-6:“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出20:12:“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弗6:2-3:“‘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这是一个子子孙孙们都会在这时从各方回到家乡为亲人扫墓, 以尽孝道的时节,也是华人们最为看重的节期之一。 1.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清明节?是否该用基督徒特有的方式来扫墓? 邱和平牧师:清明时节返乡扫墓,各散东西的一家人也可以团聚在一起, 使到清明节的意义不再是单纯地向祖先尽孝心而己。 因此,在这个时节里,一家人应该是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一同缅怀祖先,让后辈们得知天父在祖辈生命中的作为, 并互相道平安与问好,并聊聊近况,从中建立美好关系的好时机。 而在欢聚之时,我们也要不忘向上帝感恩,感谢天父赐福及培育了祖先,在他们的生命中做了许多的建设, 为我们铺平道路。 张超英牧师:基督徒应该要尊重清明节,并可以藉着这个时节的扫墓活动,来为主耶稣做见证。因此,基督徒更应该要参与一年一次的扫墓,但以基督徒的方式来参与。 我们在扫墓时可以唱圣诗赞美及敬拜上帝,并向上帝祷告,是为主做见证的大好机会;更可以通过赞美与敬拜,拉近你我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因为信靠耶稣基督的人的的身体在败坏之后虽归于尘土,但灵魂却归于上帝,进入永恒的国度。 2.在面对非基督徒家人执意焚烧冥纸时,基督徒又应该如何应对? 邱和平牧师:一些非信徒焚烧冥纸是他们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心意,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拒绝焚烧冥纸的意愿,甚至可以进一步地向他们建议不要焚烧冥纸,毕竟大量地焚烧冥纸会耗费过多金钱,更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是一种不利于大众的行为。 同样的,基督徒也可以采取主动,在扫墓中带领未信主的家人与亲人一同祷告,齐向上帝感恩,还可以齐唱诗歌赞美上帝,并将福音传达给他们。只要我们有耐心与信心,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有所改变。 张超英牧师:我生长在非基督化家庭,父母也是在后期才信靠上帝。我了解一些基督徒的家人在扫墓时,仍然会用焚烧冥纸来表达他们的心意,这是不能避免的,但她希望基督徒要以宽容且忍耐的心来面对这些情况。 我们不要严厉地阻止他人焚烧冥纸,反而要尊重他们,并继续以劝导的方式劝说他们,坚信将有一天他们会悔改。 (一)标准原则。 1、十条诫命中的第一、二诫告诉我们:“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拜偶像”。一些基督徒对祭祖是不是拜假神和拜偶的认识模糊不清,而存在误区: (1)一种观点认为,祭祖是对先辈的尊敬,是传承中华孝道文化,不是将祖先当着神。但是,中国民间信仰一贯认为亡魂有超然的能力,能保佑后人,所以民间纷纷供奉先人的牌位、雕像,目的是“佑启后人”,可见祭祖是地地道道地将祖先当了神灵! (2)另一种观点认为,祭祖是缅怀前辈的业绩,弘扬前辈的美德,不是拜假神和偶像。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非得采取民间宗教仪式,向祖宗的牌位或雕像烧香、烧纸、下拜?而不采取坐谈会(或纪念会)的方式呢? 当年,乃幔错误地认为只能在以色列土地上敬拜耶和华,做了从以色列地背土回国筑坛侍奉耶和华的蠢事。今天,许多基督徒对祭祖的本质认识不清,而陷于拜假神和偶像的罪中。 2、还有一些人受“乃幔观点”的影响,误以为“身拜心不拜”是圣经的标准。其实,这种人曲解了经文,而没有弄清以利沙吩咐乃幔平安回去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乃幔承认了自己过去陪亚兰王叩拜假神临门的罪,神赦免了他(王下5:17~19)。 (二)场合原则。 一些受“乃幔观点”影响之基督徒,认为在环境的BP下,可以“拿拿香”,在表面上附和一下。但是,我们应当清楚:一方面,外表的附和就是参与了拜假神的活动;另一方面,参予敬拜会使得信心软弱的信徒,误认为基督徒可以拜偶像,实属绊倒别人。 其实,唐朝“景教”的失败和天主教“钟摆式”的立场给宣教事工带来的挫折,已经给了中国基督徒最深刻的教训。基督徒应当以但以理的三位朋友为榜样,拒绝拜假神和偶像的祭祖活动!(但2:1~30、6:1~28) 当然,如果实在有不可避免的原因,为了表达我们对先辈的尊敬,基督徒可以以献鲜花代替鞠躬上香、烧纸。因为献鲜花是一种礼节,不同于敬拜。切忌不可以鞠躬敬拜。 (三)动机原则。 如果出于对长辈的爱,不让长辈(如父母亲)伤心,以满足一下长辈的心愿,基督徒能否参加祭祖呢?耶稣基督讲:“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 如果是为了传福音,以便更广泛地接触亲友,能否去到祭祖的人群中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必须特别注意与世人分别为圣(不下跪、不拿香、不烧纸、不吃祭品),应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彼前2:9)。 最后,我要提醒弟兄姊妹,要洗去基督徒“大逆不道”、“不孝敬父母”的罪名,不是靠向世俗让步,而是靠用真情去关爱父母和其他长辈,尽上做晚辈的本份! 会和中国人民一起面对生活和信仰的各种问题。 我们不是要信主之人脱离社会的传统文化,不食人间烟火,和非信徒划清界限, 完全把中国人的传统放在一边。那样还如何传福音,且会被别人视为另类。 如果我们教会能设计出有基督教特色的祭祖仪式,来转化社会风俗,从根本上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将人类群体文化的重心转向神,使之即符合基督教信仰,又表达对中华民族慎思追远的优良传统,才是长远大计。 一、坚持信仰,反对拜偶像。 二、真孝代替假孝 十诫中惟一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就是孝敬父母。基督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尽心尽性爱神。 三、纪念代替祭祀 1、通过纪念活动怀念先祖与前辈,学习其优秀品德和经验教训,更好的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 2、我们可以在清明期间组织人力物力接济孤寡老人、残疾人、贫穷者等有需要的人, 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有的教会出资修桥铺路,为民造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3、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的爱国精神和为和平所付出的代价,使我们更珍惜和感恩。踏青扫墓,提倡孝敬先人,纪念前辈,用献花代替贡品,烧香和烧纸。让社会知道基督教的信徒也是中国人,教会也是中国人自己的,决不是数典忘祖,不是洋教。 四、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因为人的软弱,常常会留下破口,为免得自己受亏损,在这方面还是保守一点,该不看的不要看;该不作的不去作。但是对于初信者的要求可以因人有所不同。保罗关于吃拜偶像之物的教导,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各人凭信心去做。如果作了会不平安就要谨慎不要去做。对于初信者可以适当宽容一点。有的信徒在信仰原则和社会风俗时间把握不好分寸,不小心做错了,要存着爱心帮助他,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对于自以为犯了错误的信徒,帮助他认罪悔改,且相信耶稣基督必饶恕赦免,向前活着,如果一味埋怨自责,活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中了魔鬼的诡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五、学习先知,代民认罪。 在圣经中拜偶像的罪是最让上帝不悦的。以色列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不争的真理,亲近神得福,离弃神转向偶像便被神离弃。 我们基督徒作为新时代的光和盐,也当为自己的同胞在上帝面前祷告,求神饶恕他们的罪,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当我们这样作的时候神就做他奇妙的工作。 我欠了中国人福音的债,上帝让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就对这些灵魂有祷告和引他归主的责任。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关键是我们有圣灵的引导和带领,我们的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会和我们同工,随时随地,直到永远。我们只管作自己可以作的,其他的交给上帝,让他负我们完全的责任。路还很远,但不用惧怕。前途一片光明,就等你我一起发现和参与。 相信我们这样的思考和调查,只是一个开始。借着这样的活动必能使我们重视此问题,也提醒我们不能只在象牙塔里作学问,要溶入社会,忧民之所忧,虑民之所虑。同中国教会和中国人民一起面对生活和信仰的各种问题。 清明节讲章适用经文3基督徒应该怎样面对清明节 林前6:12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6:12)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10:23) 又快到清明节了,基督徒应该怎样面对清明节?基督徒应当怎样化解因着清明节而带来的冲突?因为每一年过清明节,对基督徒而言都是一个冲击,因为: 1.必须面对祭祖的问题。其中所产生的冲突包括拿不拿香?能不能跪叩?能不能吃祭物?要不要配合异教仪式(膜拜、念口诀、烧香、烧冥纸)? 2.必须面对律法式的禁止。有时候信徒把此类祭祖问题请教属灵长辈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刻板的二分法,他们通常会被警告禁止去接触或参与祭祖或民间信仰仪式,对于信徒个别的处境与难处,却不太能够被教导如何面对之道。 3.不知道如何与家人(族)沟通。基督徒不是不孝敬父母,更不是不慎终追远,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已把祭拜与孝道划上某种程度的等号,因此基督徒常常有口难辩,甚至背负背祖忘宗的恶名。 一、拿不拿香的问题 和佛道民间信仰无法区分,所以基督徒不做。 早期先人认为在世子孙的心愿,可以随着香的烟飞升到天上,获得祖先的垂听。因此在祭拜的时候相当看重献香。而西方人则多以献花在亡者墓前表示哀悼,但并不认为亡者可以闻到花香。东西方对亡者追思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认为献香带有一种实质庇佑的意义,但是西方则把献花当做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以色列人敬拜上帝的时候,律法规定他们必须由祭司在香坛点香,这香乃是特制的(出30:34-35)。上帝又吩咐摩西说:「你们不可按这调和之法为自己做香,要以这香为圣,归耶和华。凡作香和这香一样,为要闻香味的,这人要从民中剪除。」(出30:37-38)在这里神为什么不愿意人制造与敬拜神的香同质的香来闻呢?因为神不要人越份侵夺应该属神的敬拜,人不应该把对神的敬拜转向人或自己。至于人制作其他的香来闻是可以的,只不过不能用在敬拜上面,因为天地间唯有耶和华神是可敬拜的。 拿香问题也可以衍生出献果或祭牲的问题。献果与摆祭牲(牲礼),它的意思就是认为亡灵可以享受这些祭物。这是与基督信仰有违背的。按照圣经的教导,亡者乃是去到乐园或阴间等候末日审判,他的灵魂是不可能再回到今世的。 二.能不能跪叩的问题 和拜偶像难以区分,也和基督徒『只跪上帝』的观念违背,所以基督徒不做。多半基督徒是接受对过世亲人鞠躬的方式。 1.跪叩在起初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礼节与习惯。在最早的中国社会中,跪、坐、拜是日常生活最经常使用的动作。中国在五胡乱华之前是没有『坐椅子』的习惯,坐椅子的习惯是在染上胡风之后才开始的。到宋代时,跪、坐、拜的动作仍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礼节的表达方式。 国人在尚未养成坐椅子的习惯之前,是坐在木板床或是塌塌米之类的上面。当一个人采坐姿时(臀部坐在后脚跟上),此时若有长辈或是朋友前来,起立鞠躬反而麻烦,最直接而方便表达礼节的方式便是『叩』(两膝着地,头往前点,两掌趴地)。此外,中国人在一些场合中,也使用跪叩的礼节,例如结婚时夫妻要交拜,新年时儿孙要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生日时晚辈要叩头拜寿。换句话说,跪叩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人际关系表达的方式。 2.跪叩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中国民间宗教仪式中的跪叩礼,多与牲礼、祭品或冥纸、香烛等一并献上,因此就予人分不清是单纯的礼节,或是一种有所指涉的偶像崇拜。所以,基督面对的跪叩要求,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伦理层面的要求,而与偶像崇拜和祭器相混淆的难题了。以中国人的礼节,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不是相信祖先亡灵可以庇佑子孙,而是表达一种感恩。拿花或拿香意思都一样,要紧的是心里要分别为圣。若是你献花的时候,是带着祈求亡灵庇佑的心态,那就是拜偶像。 三.沟通的问题 不知道有多少基督徒曾经就祭祖或跪叩的问题,与家人或家族亲戚沟通过。我相信基督徒对于祭祖或跪叩方面的压力,是因为不去主动沟通这方面的问题,或是沟通的方式让家人无法了解。当然,教会方面能够提供给信徒有关这方面的教导与资料也是相当缺乏。最好的沟通并不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来解释,而是平常就应当以行动来表明立场。可以参考以下的沟通方式: 1.平常就当孝敬父母。基督徒平常对父母若是极为孝顺,较不会因为不配合某种祭拜仪式而被认为不孝。 2.对先人的过世日期要记得。这一天可以邀集家人一起做追思礼拜(教会牧师应该会很愿意参与或主领聚会),或是上山扫墓。 3.对先人的墓地要好好维护。墓地若是杂草丛生,则容易给别人一种对先人莫不关心的印象。 4.解释基督信仰对祭祖与敬祖的看法。让家人了解你的立场和对先人表达追思的方式,提早为可能面对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之道。不要遇到问题了再来处理。 针对以上所叙述的三点,可以引用保罗分别在哥林多前书6章12节和10章23节的经文来做为处理冲突的原则: 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能造就人。基于此,对于基督徒在跪叩礼已经被赋予某种定义的前题下,是否适宜以跪叩礼来表达对亡者先人的礼节或孝思,按保罗的行事原则可以如此说『对过往者可以中国人的跪叩礼,来表达孝敬追思之意,但基督徒如此行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是否会让人误会你是在拜偶像,若是,你就没有使人得造就,反倒成为他们的绊脚石,以为基督徒也可以拜偶像、祭祖先』。 二、凡事都可行,但无论那一件总不受它的辖制。意思是说『行不行跪叩礼是基督徒的自由,绝不是任何人能够以任何方式所能强迫的。但是为了以中国人的礼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我可以采取跪叩的方式,当然,基督徒用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有许多方式,若是别人对基督徒行跪叩礼的方式有所误会(认为这是与偶像崇拜认同),就当用其他不使人误会的方式来表达』。 三、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意即『若是可以避免使用已经被民间宗教信仰定义的方式,作为对先人的礼节表达,那么就应当尽量避免,不必制造无谓的误会,除非众人都能够理解你跪叩的纯正动机,并且对你采取中国人的礼节来表达对先人的孝道有正面的评价,并能肯定基督的信仰在孝道的遵行上有见证,否则应当避免使用已经被民间宗教定义的符号』。 四.凡事都可行,但要为荣耀神而行。按保罗的行事原则,认为基督徒的行为具有见证基督的效果,所以是否实行跪叩礼,应当考虑基督是否能够在你的行为上得荣耀。换句话说,就是『若我采取跪叩礼,能够叫亲友知道这并非拜偶像,也能够对我所信仰的上帝更加敬畏,对基督的信仰更加佩服,赞美我们的上帝,那么为何不能以跪叩礼来做为对先人尽孝道的表达方式』。 基督徒在慎终追远上,基督徒要敬祖,但不是祭祖。最好的敬祖,乃是实践圣经里的孝道。保罗说:「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2-3)基督徒要好好把握父母在世的年日,好好尽孝,所谓「生前一颗豆,胜过死后拜猪头」,莫等子欲养之时,亲却不待了。其次,基督徒应该思想『如何在亲友的面前为基督做美好的见证』才是更积极、更健康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