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二)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_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45764576078007800097540000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二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三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四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五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六知识目标: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七[复习内容]:课本第103、104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重难点]:。 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 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准备]:课件。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 1、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 (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 (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x头。 奶牛: 3倍。 草牛: 20头。 让学生看图说题意,提出数学问题。 二、找等量关系。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 三、解方程。 2x-6.8=3.5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 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页的第11~15题。 教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八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25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92。 90。 2 练一练。 20)8030)64。 (2)出示例2: 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178÷30=5……28。 5 30)178。 150。 28。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5个30是150,商5。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90)480。 2、p73“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九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解答:5根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十今天中午,我觉得嘴巴里特没味,就让妈妈给我点钱。妈妈便从口袋里掏出15元,我接过钱,兴冲冲的向着超市跑去。 到了那儿,我先拿了两包口香糖,又拿了一包饼干。刚准备去付钱,但我想:我买的全都是干的食物,应该再买瓶饮料。想完,我又拿了一瓶可乐。到了收银台,我给了服务员阿姨15元,阿姨找了我1.5元,我自己也暗暗地算了一下:一包口香糖3元,两包就是6元,一包饼干4.5元,一瓶可乐3元加起来就是13.5元。我给了阿姨15元,,15—13.5=1.5元,1.5=1.5。看来的确是1.5元。算完,我才接过钱,放心的回家了。 到了家里,我先把剩余的.钱还给了妈妈。在准备吃的时候,妈妈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饼干一包4.5元,一共有12片,那一片饼干是多少钱呢?我便思索起来,最后算出来了。“是0.375元。”我自信的说。妈妈拿起了计算机,验算了一遍,确认了这个这个答案,还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在生活中,处处都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只要认证思索,不但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还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十一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篇十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