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精选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秘密《这本书给我一印象深刻的启示:与其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实的自己;而做一个完整的人,则是活出全部真实的自己。 荣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一一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于是,我们不惜代价、竭力伪装成人人喜欢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实上,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阴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有人说,这本书应该读三遍,读第一遍会认同,读第二遍会改正,读第三遍会进化。也有人说,这本书应该买十本,一本留给自己,九本送给朋友。一人看,一人改变;十人看,十人改变。却是会有如此的情况,下面跟我一起走进这本书的世界吧! 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灵的阴影包括了许多层面: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往往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这些特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隐匿起来,悄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阴暗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这些特质最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立即从潜意识里重新浮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 诗人罗伯特・布莱(robertbly)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布莱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 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把“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或许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误区。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体验。对内心阴暗面的探寻,并不是知性的活动,而是用心去体验、去感觉的过程。许多人参加过心理培训课程之后,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心去体验自我,所以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我。这样的体验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连续的。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既然我们是人,内心就必然有阴影。如果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话,不妨问问我们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让他们把我们自己心中的阴影指我们给看。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暗面掩饰得天衣无缝,但是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 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单是大声说出来“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强”并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控制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受它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 很多人以为,天赐的东西必然是完美的。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拥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调和。只有接纳了自己内心的阴影,我们才能得到它的馈赠,这就是荣格所谓“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的含义。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现代社会经常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许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却总是难以如愿。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承担着重压。我遇到过许多为病痛、失眠、抑郁症和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的人,这些人从表面上看来都很“完美”――从不对别人发脾气,从不做任何自私的举动,甚至祈祷也是为了别人。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东西受到的压抑太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隐藏得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因为“这才是好人应该做的”。结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完整的自我。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这种状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清自己。他们需要学会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私心和欲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爱。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无限潜能,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潜能的存在。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阴暗、强大与脆弱、诚实与欺瞒――我们的内心是这些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你觉得自己太过脆弱,那你就需要寻找脆弱的对立面,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惧困扰,就必须在内心中寻找勇气;如果你总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内心中找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你必须敞开心扉,承认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接纳光明。 其实真正的自己并没有这么可怕,只是我们在乎太多外在的东西,所以一直想要逃避真实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你会发现你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发现这世界还有更美好的东西我们不曾注意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识别和接受自己的每一个特质,才能保持完整的自己。认识投射原理,每一个对别人负面的情绪和评价,或者说是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强烈的反应和情绪影响,都是自己内心深处藏着的那个特性,要去发现它,挖掘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接纳它,和它和平共处。每一个从他人身上发现的所谓美好特质,也正是因为自己也具备它,或许是被你深藏待挖掘的潜质,摒弃惯有的思维,相信自己,并持之以恒朝着目标去努力。好喜欢这个比喻,一个人就好像一座城堡,幼年期自由穿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所谓的‘自尊,因为他人的评判,因为在意他人的看法,慢慢关上一些房门,最后可能就剩下几个房间了。找回属于自己的城堡,自由穿行。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三在与配偶、子女、朋友、自己这几种相处关系中,求完美是一种最不完美的相处方式。凡求完美,必有伤害。 “求完美”的本质是不宽容,即使面对自己。 要求配偶完美,爱情难以长久;要求孩子完美,成长难以健康;要求朋友完美,友情难以为继;要求自己完美,生命不能自在。 求完美是一种幼稚心理,也是一种自私心理;它使周围空气僵硬,气场混乱;目标虽然指向美,客观上却打乱了生命中许多和谐秩序,其中的“自以为是”宛如一把生硬的`利刃,既伤人也可能自残——求完美的人,到头来总是让他人和自己伤痕累累。 人是有灵性的生物,之所以成为万物主宰,就在于它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制作一把精美无比的椅子,却不能制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因为他不是你,他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不是他,你的模子套不到他的身上。 求完美是一种思维缺陷,反之则更为健康。 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即完满;冲,即缺憾。不完美是构成完美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平衡力,是潜力。如何对待不完美,是上帝布置给人类的一道测试题,它最终用这道题为人们划分了不一样的人生。 接近“完美”的方式不是排斥不完美,接纳“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行为。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四先认识自己,再讨论生活。 有句古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知人难,为人知更难。而要知己,则是难上加难。 好好认识自己! 也许你可能解不了那么多的数学难题,或者记不住那么多的外文单词,但是是在处理事务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专长,知人善任,排忧解难;也许自己数理化从来没有考过分、高分,但是写写小说诗歌确实很内行;也许你的嗓音从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手下的文字确实激情飞扬。 亨利.沃德.比彻尔说:“一个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二十自己应该是什么。”许多知名的企业家、作家、运动员、作者都曾经谈论过,我们的自我形象会如何的影响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有人说过,,那是人类所有成就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吗美国著名的整形外科马克斯威尔博士发现一些病人在总过整形手术后,会经历重大的人格变化。但是他们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还是依旧未变。故,我们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重新审视之后,就可以用那些让人产生力量的词语,创造自己希望拥有的信念,改变那些不在需要的,进而发掘自己的潜能。 《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不只是做生意,做人,都需要独特的眼光,才能立于不败之林。眼光长远者从损失中看到利益,而短浅者只能看到悲痛。很多人都说赚钱很困难,其实也不困难,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善于观察的眼光。世界的每一处都蕴藏着财富,等着我们去握掘。 “认识自己”,被公认为希腊哲人的最高的智慧结晶。一个人只有经过深刻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拥有独特的眼光,才能逐渐圆熟而迈向充满机遇之路。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五有三次变化。最初的感受是喜悦的、美好的。因为我非常普通,想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接纳自己、超越自己”。可是我读着读着,开始有些不满,甚至厌恶情绪。有个标题是“我们都需要恨”书中有一处说道“大声说‘我是个疯子’、‘我恨我女儿’”并且还要反复说。心想这不有病吗?于是我合起书,不再看它。 等闲暇时,睡觉前又随手翻一翻,不知不觉间,我的观点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儿时的经历有时会对我们造成非常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一辈子。如果我们小时候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了伤害,就有可能形成强烈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见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越陷越深,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儿时没有什么得不到满足的地方。但我怕儿子、学生会因为我留下不快。我认真的看、仔细的想、回忆。想从书中找到如何避免的`方法,撞上了怎么办。如果我们不能把握真实的自我,就会陷入固定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 我在寻找着如何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生活中不重复自己。作者说:承受所有的痛苦,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从不奢侈成功。但我知道重复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它让我简单、易怒、失去斗志。收起所有想“明天再说吧”的想法,我要试着改变我的生活,肯定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但我要坚持,至少一段时间吧?我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不考虑是“好人”或是“完整”的人。充实就好。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六“不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们心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是各种各样的潜能,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正是这些潜能和可能性把我同世上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让全人类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反映,每一个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当把一张“全息”照片剪成许多碎片时,透过每一小片都可以窥见整张照片的内容,同理,我们每一个人就好似世界的全息照片一样,透过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以窥见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摘抄上述内容,是因为这段文字写的太好了,个人和宇宙的关系说的非常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携带了全人类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人类的情感包含积极地和消极的,如爱和恨、美与丑、勇敢于怯懦、优雅与粗俗、无私与贪婪、健康与病弱。这些人类身上的特质在外部条件成熟时,就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只有理解了这种现象才能认识人生的本质,并找到真正的智慧和无限的自由。 如果我承认,在我的身上本来就具有一切积极和消极的特质,所以我就不需要刻意伪装,假装某些特质不存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是因为伪装、假装某些特质不存在造成的。比如:我跟你不同,因为我瘦你胖,我聪明你愚蠢,我勇敢你软弱。我积极你消极等等,类似的想法。这些想法产生或制造的隔阂,让我们无法拥有完整的自我。 “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某项特质的话,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辨认出这项特质来。如果你为别人的勇敢所鼓舞,就说明你心里也有同样的勇气。如果你嫌别人太过自私,就说明你心里也存在自私的种子,随时可能生根发芽。我们所欣赏的一切,所嫌恶的一切,都可以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一一对应。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潜能。 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的专家维桑特.赖德曾说:“每一滴水都包含整个海洋,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整个身体的智慧。”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包含了全人类在所有方面的潜能,所有人都拥有爱、力量、创造力、同情心,也都拥有弱点、贪婪、私心和愤怒,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都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因此,要找回完整的自我,我们必须对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每一种特质都抱以包容和关怀的态度。 约翰.威尔伍德在《爱的觉醒》中把人的内心世界比喻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里面有宽敞的走廊和数以千计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完美的,里面藏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这个珍宝代表了个人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整座城堡就是所有这些特质的‘统一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造访我的城堡,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阴暗的角落。当我对某些房间里的特质感到恐惧或羞耻时,就会锁上房间的门。还有当我访问别人的城堡时,如果发现我所拥有的某个房间别人都没有,我就会把这个房间锁起来。 城堡的比喻我们的内心世界确实非常广阔。如果我真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克服心中的恐惧,走进城堡,把所有锁着的门一扇扇打开。找回曾经打开又被遗弃的宝贝。这样,我就能重新拥有完整的自我。 我希望不停的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所有锁着的门全部打开,让我拥有完整的我。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七整理罗杰斯的资料,就如同跨越时空聆听他的经验分享一般,罗杰斯,神一样的人啊,罗杰斯总结的自己几十年心理咨询的经验: 罗杰斯说:“在我生气和不满时,做出一副平静和友善的样子,是没有用的;不懂装懂,是没有用的;在某一时刻实际上充满敌意,却装作一个仁慈的人,是没有用的;如果实际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却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样子,是没有用的。总之,当我感到不舒服,却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那毫无益处。 实际上,我在个人关系上所犯的大多数错误,我对于别人无所助益的大多数情况,都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说明,即出于某种自我防御的原因,我的表面行为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背道而驰。” 2.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换句话说,我只要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就能够有所变化,就能够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样式,从而也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真实。 罗杰斯说:“我觉得我自己已经学会变得更真切地聆听我自己,以至于我比过去能够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意识到我在生气,或者的确感到我在排斥某当事人;或者感到对某个人充满了热忱和友爱;或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致,厌烦不已;或者我急于理解某个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与某个人建立关系。 我发现,当我愿意接纳这些感受,如同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等感受一样时,我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流畅地变化。” 3.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同时,理解是在以一种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 罗杰斯说:“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去理解它。当一个人表达了某种感受、态度、信念,我们倾向于不加思索地认为:‘那是对的‘;‘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友好的‘。 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仔细地理解他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让自己真正去理解另一个人,我或许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我们都害怕改变。” 理解是在以一种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罗杰斯说:“当我与那些陷入痛苦的来访者一起工作时,我进入并努力去理解他们的稀奇古怪的世界,去理解并认识那种感到生活过于悲惨而无法忍受的态度,理解那种感觉自己卑微无用——每一种理解都以某种方式丰富了我自己。 我从这些体验中以各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使我发生变化,使我与众不同,并且使我成为一个更能与他人共鸣的人。也许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我对这些当事人的理解使得他们也发生变化。这种理解使他们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稀奇古怪的想法,接纳不幸和沮丧的感受,接纳他们充满勇气、善良、爱和敏锐感受的那些重要时刻。” 4.敞开心扉,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使他人可以与我分享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私密的知觉世界,无论是对于咨询师、教师,还是对于团体管理者或领导者,都是有意义的。 管理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海岛;只有他首先乐意成为自己并得到容许成为他自己,他才能够同其他的海岛搭起桥梁。 6.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实以及他人的真实开放,我就会越发尊重复杂的生活过程,而越不可能有一种要去“安排一切”的冲动。 “如果我不去对他人做些什么事情,如果我们不按照我们的目标塑造他人,如果我们不去交给他人我们认为他应该学会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迫使他人像我们一样地思考和感受,那么生活还会剩下什么呢?无论是谁,怎么会持有这样的消极观点呢?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态度反应。 然而,我的体验中有一个悖论式的层面,即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越是单纯地希望成为我自己,越是希望能够理解和接纳我自己以及他人的内在真实,也就越有可能激发较多的变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会发生变化。” 7.我能够信任自己的经验。 “只要某项活动感觉好像是值得去做,那么它就是值得去做的。换句话说,我体会到,我对某种情境的总体上的机体感觉比我的理智更加值得信赖。” 8.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是确定性的试金石。 个人的经验是权威的基础,它总是能够以一种新的、基本的方式得到检验。通过这种方式,它常见的错误或谬误总是可以得到自我修正的机会。 9.在体验中享受着发现规律的乐趣。 正是我寻求意义或者规律性的好奇心指引我提出每一项重要的理论表述;它引导我。。。它引导我系统地概括了在心理治疗中似乎具有普遍作用的原则,引导我对自己体验到的各种秩序性和规律性做出了理论的构建,并将这些规律投放于尚未探索的新领域,以便进一步的检验。 10.事实总是友好的。 接近真实永远不会是一个有害的、危险的、令人不高兴的事情。所以,尽管到现在我仍然会讨厌调整我的思想,讨厌不得不放弃自己陈旧的观察方式和思考方式;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意识到,这种令人痛苦的改造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尽管令人经历痛苦,学习能让我们以更为真实因而也更加令人满意的方式看待生活。 11.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最个人化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如果得到分享或表达,就可能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12.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 在做当事人治疗的深层接触中,我总是发现,即使那些麻烦很大的人,行为上已经非常反社会的人,情绪看起来极不正常的人,这个积极取向在他们身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能敏锐地理解他们表达的体验,能够按照他们的本来面目接纳他们的独立人格,那么我发现他们往往是朝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成熟成长的、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个体越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纳,他就越容易摒弃那些他一直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着面向未来的方向改变。 13.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生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经典语录篇八这本书告诉我们:心灵的阴影包括了许多层面: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往往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这些特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隐匿起来,悄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阴暗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这些特质最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立即从潜意识里重新浮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 诗人罗伯特·布莱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布莱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把“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或许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误区。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体验。对内心阴暗面的探寻,并不是知性的活动,而是用心去体验、去感觉的过程。许多人参加过心理培训课程之后,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心去体验自我,所以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我。这样的体验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连续的。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既然我们是人,内心就必然有阴影。如果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话,不妨问问我们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让他们把我们自己心中的阴影指给我们看。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暗面掩饰得天衣无缝,但是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 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 刻意压抑。单是大声说出来“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强”并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控制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受它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 很多人以为,天赐的东西必然是完美的。实际情况则截然相反。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拥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调和。只有接纳了自己内心的阴影,我们才能得到它的馈赠,这就是荣格所谓“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的含义。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现代社会经常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许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却总是难以如愿。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承担着重压。我遇到过许多为病痛、失眠、抑郁症和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的人,这些人从表面上看来都很“完美”——从不对别人发脾气,从不做任何自私的举动,甚至祈祷也是为了别人。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癌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抱怨上天不公。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东西受到的压抑太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隐藏得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因为“这才是好人应该做的”。结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完整的自我。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这种状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清自己。他们需要学会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私心和欲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爱。荣格曾说:“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会教你承认、接纳和拥抱内心中的阴影,让你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帮你敞开心扉,彻底改变你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无限潜能,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潜能的存在。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阴暗、强大与脆弱、诚实与欺瞒——我们的内心是这些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你觉得自己太过脆弱,那你就需要寻找脆弱的对立面,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惧困扰,就必须在内心中寻找勇气;如果你总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内心中找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你必须敞开心扉,承认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接纳光明。 其实真正的自己并没有这么可怕,只是我们在乎太多外在的东西,所以一直想要逃避真实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你会发现你会过得更加的开心,发现这世界还有更美好的东西我们不曾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