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2025年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汇总12篇)

2025年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汇总12篇)

匿名 2025-03-06 17:17:42 8 下载本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一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作动词1.译“做”、“成为”等。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二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三

“且”表并列关系时,一般可译为“又”。如: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种树郭囊驼传》)。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二)表递进。

“且”表递进关系,是其在文言中的常见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译为“而且”)。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译为“况且”)。

3、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苏武传》译为“况且”)。

从上例可以看出,“且”表递进关系时,有两种译法,一是“而且”,二是“况且”。译为“而且”时,前而一般能加进关联词“不但”;译为“况且”时,因是承前文语意而递进,所以前面不能加关联词。

(三)表假设。

“且”表假设的情况很少见。下面例子在表假设时兼有让步。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谦颇蔺相如列传》“且”译为“即使……”)。

(四)表条件。

“且”译为“尚且”时,表示一种让步条件关系。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译为“尚且”)。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四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时空阅读网范文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时空阅读网范文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交流。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五

“犹且”一般承上文意,表示一种让步关系,译为“尚且”。如: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且夫。

“且夫”一般用作句首发语词,表示提起下文议论。如: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六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七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2.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6.榜样。如:以身作则。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八

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九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十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十一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2.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6.榜样。如:以身作则。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1.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3.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4.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林觉民《与妻书》。

5.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6.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韩愈《师说》。

7.又如:今则不然。

8.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9.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10.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1.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

3.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4.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又如:则除(唯有,只有);则索(只好;须得);则情(只好管);则故(只管,只顾)。

6.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篇十二

1.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方苞《狱中杂记》。

3.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4.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又如:则除(唯有,只有);则索(只好;须得);则情(只好管);则故(只管,只顾)。

6.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