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出教案设计(实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出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日出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文字,想画面。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像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附范文: 星期天的上午,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乱摇乱摆。 不一会雨就下了起来,“沙沙沙”的响声连续不断。雨点打在对面的屋顶上,“咚咚咚”直响。雨越下越大,粗大的雨点,狂暴地撒落在地面上,黑沉沉的天像要崩塌下来。渐渐的,地上的雨水汇成一条条小溪,雨的声音就像公路上飞奔的汽车一样呼呼作响。地上的小草也在咕咚咕咚地喝水,好像在说:雨快停吧,我的肚子都快被你胀破了。 过了一会,雨停了,风住了,天空又变得亮了起来,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雨后的清爽。 日出教案设计篇三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对日出都不陌生,但海上日出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同巴金先生一起去领略壮观美丽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启发谈话 1、简介作家。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该书共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2、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多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记叙,海上日出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尝试根据上下文或时空阅读网范文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画出描写最美的海上日出的句子。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四、交流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1)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时)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文章描写了、两种日出奇观。 五、读、讲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总领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什么是奇观?本文的奇观指的是什么? 三、深入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一)学习提示: 1、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独立阅读并思考: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二)晴天时:(第2—3自然段) 1、找出第2自然段日出前后天空光与色的变化。(一片浅蓝——一道红霞——慢慢扩大) (1)抽生读第2自然段。师生接读:(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生)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2)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从“不转眼”体会到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 2、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日出过程的?(第3自然段)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太阳升起时天空又有哪些变化。(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完全跳出海面——深红的圆东西——夺目的亮光) (1)再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2)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是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的? (3)根据日出前后的变化,比较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有云时:(第4—5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读“然而太阳在黑云……紫色或者红色”。引导学生体会:“透、镶、冲、染”等词好在哪里。 3、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4、巴金先生由衷地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赞美的语气) 四、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巴金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学习巴金留心生活、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1)结构安排:总起——分述——总述 (2)写作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有详有略:第1、6自然段略写,第2—5自然段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选做其中任意一题)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床,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用上本课学习的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16海上日出 色光 日出前:浅蓝、红霞加强亮光 日出时:真红、可爱、深红夺目 日出后:紫色或红色灿烂伟大的奇观 课堂上,我安排了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学两种方式。学生在自学时讨论很激烈,汇报交流时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紧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在梳理课文结构中品味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理解美,体会语言背后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本课板书简明、醒目、集中,内容精练,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教材的内容,并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体现逻辑性、条理性、形象性和艺术性。 本课存在的遗憾: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导致教学节奏缓慢,理解不够深入。另外我引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日出教案设计篇四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去组词造句。 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扩展学生发散维能力。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段是重点,写观察到日出的。 景象和在多云情况下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机,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日出前:浅蓝红霞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纵升冲跳射。 海上日出薄云:躲时透过直射亮光。 日出后:厚云:镶透出出现染成光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文章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海上日出》就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二、引导学生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2、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自己查有关资料。 3、画出不懂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与学生交流自学的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范、扩、辨、红霞、刹那、奇观。 2、请学生回答如何分段,并概括大意。 3、按照分好的段落,分小组阅读(读得流利、准确)。 四、进行小组讨论,解说课文。 2、发动学生积极回答,自己进行补充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识,并造句。(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词教学落实好。)。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太阳没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幻灯片上填上答案。 2、第四句中的“知道”是什么意思? 4、作者写太阳升出海面是分几层意思写的? 5、齐声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叫学生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3、“这时候``````光亮的了”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齐声朗读第三段。 五、小结:课文第二、三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海上日出的美丽奇特的景象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体会文中各段与全文的关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日出教案设计篇五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字典纸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看图,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2、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按课文填空。想象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1)太阳像()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地,使劲儿向上升。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2)光透过云缝()到水面上,()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的光芒给黑云()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紫色或者红色。 4、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海上日出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日出教案设计篇六《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d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师: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生: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搜集有关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理清写作顺序。 三、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们看日出的感受。(生说)。 2、是啊,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看到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想到什么?(生说)。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1)、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 (2)、小组内汇报,师巡视捕捉学情,理顺学而导的策略。 (3)、集体交流:(指名3-5名学生汇报)。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画线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4、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2、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六、作业: 1、背诵积累好词佳句(词不少于10个句不少于5句)。 2、给课文配画或配乐朗诵(二选一)。 板书设计: 按时间先后的观察顺序。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 日出前――颜色变化:蓝、红、亮。 伟大的奇观日出时――跳出海面:慢慢上升、光彩夺目。 日出后――云中情景:射进云里、透出重围。 结尾――赞叹美景(篇末点题)。 日出教案设计篇七1、识记并理解“饱饫、无餍、飒飒”等字词。 2、初步了解作者,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日出的特点。 4、理解作者写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 作者用诗话般的语言对泰山日出的精彩描绘。 理解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2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追随作家刘白羽的笔触,领略了了一次高空看日出的`壮观,那奇异的色彩变换,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你想过到泰山看日出吗?那会是一番怎样的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同去泰山观看吧。(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阅读《目标与检测》上的作者介绍,了解作者。 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要掌握的字音、词义。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勾画描写泰山日出的具体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熟读。 五、播放泰山日出的多媒体画面,要求学生边看边用课文中的语句加以解说,感知作者诗话般的语言,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六、点拨分析作者描写的方法。 (明确:一是注意色彩变换;二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进行细致描摹;三是合理的想象。举例略。)。 七、讲解写作背景,突破难点。 1、介绍写作背景知识,作者和泰戈尔的关系; 2、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指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对“巨人”的描绘,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即就是对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欢迎辞。 八、比较探究: 同样是写日出景象,刘白羽和徐志摩所表达的主旨有和不同?写法上呢? 九、课堂检测。 略。 文档为doc格式。 日出教案设计篇八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痛。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辨认辨别。 争辩辨论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日出教案设计篇九泰山,一个以日出出名的地方,这一次,我终于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观。 此刻的我们正在火车上争论不休。“去!”“不去!”“那你一个人留在酒店里……”“反正就不去!”……这是在干什么啊?这时的我们正在进行反复的交涉,我们终于有了个结果,就是――去! 凌晨0:00点,我们到达了山脚,山脚寒风阵阵,真的很难想象在山顶的感觉。“卖棉大衣咯,卖棉大衣咯!”唉,这些商家真是懂得赚钱啊!瞧瞧,这会儿又是一个商机,30块钱一件,简直就是净赚!唉,可惜山上太冷了,只有买一件了。 这大衣算是白买了,瞧瞧,山上一件10块,便宜多了!预想的4个小时,只用了2.5个小时,还多出了1.5个小时睡觉!虽然石头山睡觉并不舒服,但却依旧养好了我们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日出教案设计篇十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字典纸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看图,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2、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按课文填空。想象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1)太阳像()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地,使劲儿向上升。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2)光透过云缝()到水面上,()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的光芒给黑云()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紫色或者红色。 4、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海上日出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