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角的度量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一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1、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 ,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 . 学具: 量角器需测量的角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课件演示)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 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总结: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明确组成角的两个条件: (1)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这点叫角的顶点. 从我们想象圆规两脚张开形成角的过程得到另一个定义: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4.平角、周角的概念 5、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6、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都在中间)) (2)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 b,读作:角b (3)为了方便,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注:区别 “”和“”的不同。请同学们指着用学具折出的一个角,训练一下这4种读法。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 角的度量 1、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 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两重合一对)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在测量角时,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有时以度作单位精度还不够,我们引入更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 ),1=( ). 例1 将48.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为秒, 0.2=600.2=12. 所以 48.32=481912. 例2 把309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为分, 36=( )36=0.6 9+0.6=9.6. 再把9.6化为度, 9.6=( )9.6=0.16 所以 30936=30.16. 例3 计算;180-(4517+5257) 四、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课后练习节选 五、回顾反思,拓展问题: 请大家回忆一下,今天都学了那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作业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10100202500角。问:100由几个10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100202500角。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习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习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习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习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四9月21日上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乌兰浩特市片区联合体(联盟校)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后听了三节《角的度量》,感叹于三个教研团队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我将对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感受。 一、引课环节。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绍。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新知的自学环节。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四、巧设“量角小儿歌”。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五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六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不过还有个别学生掌握的不太好。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七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 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八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 分析。 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 学具。 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5.做“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