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课程价值设计取向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理念的变化。 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过程中心相融合(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活中,再结晶出来。从生活问化学,从化学看应用。(iask,ido.)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从传统的单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从孤立到联系,从单一到整合,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知识要提高结构化水平。过程与方法:以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与能量观。 2/2。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四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b、小于(m+n)g。 c、大于(m+n)g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七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是以科学探究为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要使学生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教学是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第1页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并且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难倒,比如,学生会问一些很难正确回答的问题如:航天飞机外壳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有什么优点,飞行时候要注意什么,纳米西装怎么发明的,还有怎么鉴别好坏塑料袋,为什么有些布料不着火,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等等从高科技到生活小问题很多很多。我只能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所以,现在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我只起一个参考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要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新理念更新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要开化。 第3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八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hgo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hgo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