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汇总2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3、通过体会“推测” “几乎” “大概”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理解并深入课文学习。师生共同理清试验的各个环节,在分析比较中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培养观察习惯,学习探索精神。 课前让学生搜集蜜蜂的资料。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一、复习导入 明确要求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蜜蜂》,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谁注意力最集中,不出声,不指读。思考: 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b、课文哪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2段写过程,345段写结果,6段写结论) 3、引入: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抓住重点,感悟试验过程。 1、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呢?默读课文第二段,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2)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 3、分组学习,教师指导。 4、指名说说,全班交流。(1、先在自家花园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2、接着做了白色的记号,3、然后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4、最后法布尔还把蜜蜂放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把蜜蜂放出来。) 5、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归纳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6、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让学生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选自己家的蜜蜂(是为了便于观察),做上记号(与其他蜜蜂区分,使试验真实),让女儿守在蜂窝旁(掌握飞回来的时间),二十多只 (比较分析,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7、说说在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要陈述理由。(不能少。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得到的结论会不准确) 8、小结:是啊,难得作者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非常严谨,对科学求实的作风。让我们来齐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起去感受法布尔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吧。 三、品读课文,探究试验结果 1、师: 那么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3、4、5段。 2、现在老师先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3、指名交流:(预设:蜜蜂飞回来了。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 ,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a、如果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预设:真是太高兴啦。小蜜蜂啊,真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也以为你们回不了家了。) c、如果是你,你会有怎么样的推测?说说你的想法。预设:想想蜜蜂在飞回来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危险。 d、蜜蜂竟然飞回来,难怪小女儿这样激动。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女生齐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了家。 a、“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蜜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地飞回来的? 完全正确 没有差错)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地回家。)(尽管…… 但)这是一组关联词)。说明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 b、指导朗读。男生齐读。 5、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那么作者又是应用怎样的语言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比较句子: 这样改行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的准确无误。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蜜蜂肯定找不到家了。 6、放手默读课文,像这样用的准确的语言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到几处吗? 7、交流,屏幕显示句子,读一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几乎要……大概……我想…… 四、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希望课后你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这些疑问。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电脑出示资料。 如果你们对蜜蜂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再做一番研究。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3、特向你们推荐《昆虫记》。这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的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试验,真实记录昆虫的本能与习性的巨著。 板书设计: 14 蜜蜂 法布尔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试验捉蜜蜂 做记号严谨 求实 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 结论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本能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三1. 认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成词语。 2. 认读词语卡。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一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板书:《蜜蜂》。 1. 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再画出层次。 引导提问: a. 那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做实验的原因? b. 那些自然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c. 那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d. 课文一共有几段? 2. 划分出层次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实验?想做一个怎样的实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问: 作者为实验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提出相关的词语。 a. 第一句:提蜜蜂 放纸袋 b. 读第二句:做记号 c.再读第三句:带远处 放出来 d. 闷了好久的蜜蜂放出来会怎样呢? e. 起风了,蜜蜂为什么飞得很低? 4. 学习课文三至五段。 a.提问:蜜蜂回来了吗? b.两只蜜蜂飞回家用了多长时间? c.第二天又有几只蜜蜂飞回来了? d.实验结果怎样?成功了吗? 5.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b.这段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也学习了作者善于观察,思考。实验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请大家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ⅱ 2 3 4 5 ⅱ 6 ⅱ 原因 经过 结论 实验原因: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 实验过程: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带远处 放出来 实验结论:蜜蜂不是靠记忆力,而是本能。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四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a、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1.巧填词: 戴()验()湿()确()。 袋()检()温()却()。 2.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五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预习学案。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三、导学案。 a、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巧填词: 戴()验()湿()确()。 袋()检()温()却()。 2.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五、课后作业。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六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习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 )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 ),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七1、学唱歌曲《蜜蜂做工》。 2、体验自主结伴唱歌的快乐。 课件准备:蜜蜂采蜜实拍图若干,动画《蜜蜂做工》,儿歌图谱,歌曲《蜜蜂做工》音频、伴奏。 一、出示蜜蜂相关图片,引导幼儿分享交流。 1、结合图片回想蜜蜂采蜜。 大家还记得它们是什么吗? 小蜜蜂为什么要飞来飞去? 小蜜蜂这么辛勤地劳动,你知道能酿出什么吗?味道怎样? 2、欣赏儿歌视频《蜜蜂做工》。 儿歌里是怎么唱小蜜蜂的?我们一起来听听。 (欣赏儿歌视频)。 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没有听清楚,我们再来听一次。 (再次欣赏儿歌视频。)。 这次你听清楚了吗?歌里唱了什么? 二、出示儿歌插图,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唱歌曲。 1、出示插图。 有只小蜜蜂在偷懒,它停了下来,这样做对吗? (播放歌曲音频。)。 2、学唱歌曲。 老师先来夸一夸勤劳的小蜜蜂。(教师清唱歌曲。)。 你知道小蜜蜂为什么要辛苦地飞到树林里采花蜜呢? 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和老师一起轻轻地唱。 小朋友试着用美妙的歌声自己唱一唱。 3、展示图谱,完整学唱。 我们一起完整地唱唱这首儿歌。(播放伴奏)。 三、教师带领幼儿学学小蜜蜂飞。 “嗡嗡嗡,飞吧小蜜蜂!”,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学学小蜜蜂呢? (教师边单句清唱边演示简单动作)。 请几个小朋友扮演小蜜蜂来飞一飞,我们再来唱一唱。 请女孩子先来试试,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学小蜜蜂飞。 男孩子也想试试吗? 谁想邀请朋友一起学小蜜蜂飞一飞,唱一唱? 1、区域活动:将歌曲和图片放置表演区,提供装扮小蜜蜂所需的道具,鼓励幼儿自由接班,扮演小蜜蜂继续演唱歌曲。 2、家园共育:将歌谱贴在家园栏,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表演演唱,也可让家长同幼儿一起学蜜蜂飞一飞,并唱一唱歌曲,体验亲子互动的欢乐。 蜜蜂做工(儿歌)。 嗡嗡嗡,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 天暖花好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 嗡嗡嗡,嗡嗡嗡,别学懒惰虫。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八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九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1课时。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附近派人聊天敲门惊讶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付—附敲—搞呀—讶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两里多路 蜜蜂 逆风而飞 会辨认方向 陌生事物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一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二学唱歌曲《小蜜蜂》,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清晰的吐字来歌唱,以欢快的情绪歌唱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并启发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思想。 歌曲的读谱视唱与一字一音的清晰吐字,用优美的并具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意境。 第三教时。 头饰、磁带、口琴、图画、打击乐器等。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激发情境体验情境创造 情境导入激发思维初步感知想象理解--体验歌曲吸收表现激发创编能力 一、情境导入: 1、听《拍手歌》进教室并做简 单律动。 2、问好:一半学生吹奏口琴,一半学生唱。 3、模仿练习与重点乐句解决: a、模仿练习: 听、唱几组模仿进行的音。 b、重点乐句: (2)板书出示 提问:这条旋律除了模仿外还有什么手法吗?(重复) (3)学生再唱一遍,然后教师用g大调的音高唱一遍。 提问:老师唱的和你们一样吗? 学生回答:略 引出教师唱的是g大调。 方式:抽一个学生到前面改,其余同学小组进行。 (5)纠正答案,并让学生在口琴上找找音高。 4、情境布置的导入: (1)学生吹奏刚才的旋律,教师配唱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 (2)设问:是谁要飞到大树林中来? 5、情境布置: 师生在《小蜜蜂》音乐的伴奏下共同布置美丽的树林。 流程说明 情境导入可以景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设置疑问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 学习欲望,情境布置时播放的《小蜜蜂》的伴奏音乐可使学生熟悉音乐,为歌曲的学唱作铺垫。 二、情境体验: 1、导入:同学们布置时,教师已躲到花丛后,布置完后,突然从花丛后伸出手(手中拿着小蜜蜂的图画)说:“咦!是谁飞来了!” 学生回答:小蜜蜂! 2、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 a、教师边用lu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乐飞舞。 b、师生共同用lu哼唱。 教师评价学生想象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d、边唱边做简单游戏。 3、学唱歌曲 a、导入: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就让我们在口琴的帮助下自学。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三辨别不同的乐段,表现不同的动作。 激发幼儿学习奥尔夫的兴趣,学习并认识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飞舞的姿态。 奥尔夫音乐《蜜蜂》,蜜蜂图片两张,丝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1、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拍拍手。 2、大家一起围圈随音乐节奏踏踏脚。 3、全体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慢慢后退成大圈。 4、全体手拉手慢慢前进成小圈。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来和客人老师问个好!(客人老师好!)老师还带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和大家认识呢! 2、出示蜜蜂图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丝身穿花花衣。 你爱花儿花也爱你,你会跳舞花又甜蜜。 2、出示图片二哪里漂亮了? 3、师:蜜蜂是怎么飞的呢?幼儿自由想像各种蜜蜂飞的样子。 1、飞的时候后跟离地,小脚尖点地,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我们把这种脚的动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师示范飞这边飞那边,飞高飞低;转圈;中间间接音乐蹲下来休息。 3、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和老师示范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教师一起来表演一遍小碎步。 1、教师示范跳一小段蜜蜂舞。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下面老师来当蜜蜂妈妈,你们来当小蜜蜂,蜜蜂们!妈妈会跳一支蜜蜂舞,学好这个舞以后你们就可以跟妈妈去花园啦,先来看妈妈跳蜜蜂舞!(教师出示绑着红黄蓝三种颜色花的凳子,围着花朵跟随音乐完整演示,以花朵布置一个花园的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蜜蜂的欲望。)。 2、请三名幼儿跳蜜蜂舞。 师: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请两只能干的蜜蜂上来和蜜蜂妈妈一起来表演蜜蜂舞吧!(两个小朋友上来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奥尔夫)。 3、集体跟音乐跳一遍蜜蜂舞。 师:蜜蜂们,我们一起来为去花园跟音乐跳蜜蜂舞吧!(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及学习蜜蜂飞的兴趣,在幼儿自己想像飞、的动作后,教师总结动作,并以蜜蜂跟蜜蜂妈妈学本领这一情节,来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相应完整的奥尔夫动作。 师:我这里有很多花衣裳,蜜蜂们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师示范拿丝巾。 每人有一条~2条丝巾,在教室内自由飞舞,一下高一下低。(请注意不要再原地,尽量让幼儿有空间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顿.乐句共4个乐句,在第三乐句时,蹲下当花,其余走动。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四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发布而实验的内容。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样的?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师生交流法布尔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可以请教同学。同时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出示文中词语,采取多种形式检查 3、检查句子:课件出示:“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2。师范写“辩”“跨”“查”,抽生板演。 3。小组合作,口头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什么事情? 7、理清课文脉络: 实验过程(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 1、自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抓住“听说,想”体会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3、重点聚焦“无论....总是....”,说说这组关联词语说明的问题。引导句式练习。 4、指导感情朗读句子,重点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 事实果真如人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14、蜜蜂 辩跨查 实验过程(第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五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六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2、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3、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七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课件。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八课文记叙了“我”参观“养蜂大厦”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借赞美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精神,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读写“百花盛开、春色遍野”等词语,理解“酿造、渺小”等词语的意思,区别“走近”与“走进”的不同。 2、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精神的可贵,学习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1、运用读书记号法预习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蜜蜂的劳动特点,体会蜜蜂精神的可贵。 一、导入、揭题: 1、观看图片,说说图上的动物是什么。 2、说说对蜜蜂的了解。 3、填空:()小蜜蜂。 4、揭题: 本文作者选择“可爱的小蜜蜂”(板书“可爱的”)作为题目,为什么说小蜜蜂是可爱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并请做到: (1)努力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2)运用读书记号给课文作上批注。 (3)找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 2、检查: (1)词语:百花盛开春色遍野酿造渺小成群结队沸沸扬扬。 (2)分段读课文。 (3)出示最能表现蜜蜂可爱的句子: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三、围绕出示的中心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为什么说“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把具体表现这句话的语句划出来。 (2)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蜜蜂的劳动情况(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老梁对蜜蜂的评价及蜜蜂付出的劳动和生命。 (3)想想老梁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蜜蜂的?齐读老梁的话。 3、小结:看到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听到老梁对蜜蜂的介绍,作者的心不禁一颤。(出示第三自然段并配乐读)。 (1)同学们,“不禁一颤”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作者的心为什么会颤动? (2)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了解蜜蜂的精神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3)师:生命如此短暂,可蜜蜂依然这样繁忙而又快乐地劳作着,这样的蜜蜂,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我们该如何来读好这一自然段呢?自由读,指名试读。 请同学们怀着对蜜蜂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伴着音乐,升华感情)。 四、作者由小蜜蜂联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可爱的小蜜蜂。 对人付出给人。 无所求劳动好东西。 生命。 渺小高尚。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继续学习做读书记号。 2、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和难句。 3、感悟小蜜蜂的辛勤与无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益虫的情感,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朗读感悟;理解、品悟重点句。 学习流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小蜜蜂)小蜜蜂,同学们见过吧?了解小蜜蜂吗?了解它的什么?(请学生谈谈,并可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告诉你们,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板书:杨朔)对小蜜蜂有着独特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他的文章——(补充板书:可爱的)齐读课题(能否读得再可爱一点?)。 二、充分地读。 1、初读:(1)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可让学生多层面说,最后教师概括:写蜜蜂,又由蜜蜂联想到人。 (3)你能按这两块内容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三、以读促悟,感受蜜蜂的高尚(辛勤与无私)。 1、谁能来把你划的语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1)“对人无所求”,从哪些语句看出?(同学们可以在文中划一划)。 师可激情:蜜蜂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人类无私地奉献板书:无私奉献。 (2)“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到底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呢? (拓展思维,引发个性化阅读:蜂蜜可以消炎止痛,可以美容,可以做药,如在小孩的药中一般都加有蜂蜜,可以治便秘或拉肚子,可以快速醒酒,并解除饮酒后的头疼,可以强身健体;养蜂人收获蜂蜜,带来财富;蜜蜂采了花粉,让花儿开得更美丽;蜜蜂采蜜,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大地增添生趣;蜜蜂那么勤劳,用自己一生的劳动为人类酿蜜,带给人类那么多的好处。它也时时刻刻提醒人们不能懒惰,要用勤劳和智慧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蜜蜂的勤劳、辛勤,课文中有没有谈到? 提供信息:你们知道吗?据有关资料统计,一只蜜蜂要酿1千克蜂蜜,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那如果花丛到蜜蜂的距离平均为1公里半,那么蜜蜂采1千克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这等于绕地球11圈呢! 朗读老梁说的话:“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整日整月不辞劳苦……” (4)师小结:是啊,蜜蜂给我们人类的不仅是香甜的蜂蜜,更是它那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高贵的品格。难怪作者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让我们怀着一种感动、一种敬意来朗读第三自然段吧。 (5)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可引导学生理解“渺小”与“高尚”)。 3、预设二“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理解“渺小”(形体小、生命短暂、不起眼)。 感悟“高尚”(1)一生都在辛勤劳动(具体见预设一)。 (2)无私奉献:“对人无所求”(具体见预设一)。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具体见预设一)。 四、延伸、作业、结课。 1、生活中你们认为哪些人像蜜蜂那样?让学生举例。并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2、课文虽在写蜜蜂,其实更重要的是要赞美像蜜蜂一样的人,这更重要的内容就留着与你们自己的语文老师共同分享吧。 3、作业:字词练习。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九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教学反思。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小蜜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二十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本节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生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板书:蜜蜂引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答)。 师:谁能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语句读通顺。)。 (生读课文)。 二、评读。 师:蜜蜂给谁引路啊? (生答)。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谁想读? (指名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后,其他生进行评议。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第一自然段)(师读完后生作答)。 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并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生默读课文)。 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组依据提纲自学第三段。 提纲: (1)有感情地轮读第三自然段。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图表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 (生小组交流后,反馈)。 师:这说明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 4、学习第四段。 师:(走到一生面前)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点两生回答这个问题)。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列宁怎么样? (生答)。 师:列宁所说的向导是谁? (生答)。 师:你们从列宁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拓展(小练笔)。 写一写你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做出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