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忏悔录读后感(精选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一《忏悔录》这本书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听别人说,这本书多少人看不懂,就连作家齐宏伟也在他的书中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而且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真的很难懂。虽说前面几卷作者是在写自传,但前面的自传当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看了后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当然我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我敢说我看了。从前面的“自传篇”,停在了作者母亲的去世,而接下来的四卷书,完全围绕摩西五经中的《创世记》第一章来写,当然最后他也稍带了第二章开头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从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忏悔录到底是如何来写的,是以一种写日记的形式来写呢,还是在他母亲其实的那段时间,他才开始动笔。在书中的那些事迹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作者对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对那个事迹的记录方式。就像作者讲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时,他并没有提到当时他们的言语,因为这是他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后将梨喂猪,而不是自己当时所说的话。而在作者讲到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去修道院时,他将他们的言语,还有他们当时的一些举止都说了出来。说明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也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记得比较清楚。 这是我在看“自传篇”时想到的。但其实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间,也有令人看不懂的。这本书并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后才开始深奥的,其实在第七卷的时候,当作者在讲善恶的时候,我便开始犯迷糊了。我知道归正学堂有一个作业,就是写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的区别。我听了之后,我也试着找出这些。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只会讲“最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然后我发现,当作者再讲恶的时候,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是“善”,而“罪”的对立是“义”,这是一个区别。我自己也是这思考这些,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首先讲恶,恶是罪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罪行;而将到罪,其实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为恶。我看到的这一点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探求上帝的来源,探求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们也会犯错误,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者“间隔论”,但并不是。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空虚混沌。他也以我们的灵魂来作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我们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想,作者会不会想象得太过了,是不是不应该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奥秘。但其实作者在书中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悔改。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不一定已经将我们完全抛弃,因为神要拣选谁就是谁最后高升。而以上的这些文字,就是一个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个深陷罪中的作家的忏悔与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不是奥古斯丁的,不是卢梭的,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上帝的,直接的一个对话,祷告,忏悔。每个罪人的忏悔,都将会摆在上帝面前。而这本《忏悔录》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二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家能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三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在读这篇著作时,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对教会,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读起来有点吃力,自己以后会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说实在的,我搞不懂卢梭到底在忏悔什么,他像是在写自传,人生中谁不犯一些错误呢,有的错误也是外在的条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样地自我忏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卢梭反省录,甚至回忆录。不管怎样说,这种自我反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四从我手心捧上卢梭的《忏悔录》开始,我便舍不得放下了,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瑕。一个真正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作者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毫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正如卢梭所说:“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好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但是,卢梭给了我们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虽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因为这段时期的卢梭身边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都特别疼爱他。孩子的心灵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经不起一点儿的打击和创伤。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尤其是单亲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气氛。犹记书中所述画面,父亲与5岁的卢梭一起着迷、沉醉于书香的环绕中,直到东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拥有着同样的回忆,我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画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时期,父亲发生意外,因被一个上尉陷害而流浪他乡,而卢梭则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拥有不少的童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他美好的记忆。环境对一个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暴躁,平静的乡村生活则让人心境平和。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我一个无价之宝。”乡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亲切的、宁静的,它源自于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假如卢梭能在乡村生活得更久,则他的性情也不至于如此愤世嫉俗和忧郁。 12岁的他开始当学徒,师傅的专断蛮横和粗暴的待遇,让他无法忍受,并且还让他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撒谎、盗窃、贪婪、隐瞒、掩饰等。一年后他被迫外出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恶习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变。卢梭的本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一些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恶劣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里,逐渐扩散,最终搅浑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要视工作的环境状况来选择。 后来,卢梭在古丰伯爵家当过仆人,过流浪着的日子。期间他体验到民间的艰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压,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卢梭对音乐和文学有着一股热情,他还发表了多篇《歌剧》、论文、和小说等等。晚年的卢梭定居于巴黎郊区清静的一间小屋里,他和质朴善良的泰蕾兹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清静。这里是卢梭逃避尘世纷扰的避难所,心灵自由飞翔的伊甸园。卢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于长期的流浪生涯和对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卢梭的一生充满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叹。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对于儿子,卢梭抛弃他的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他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喜而又无尽悲观,渴望理解而又生性腼腆,愤世嫉俗而又热衷痴情。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诚但也有掩饰。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不屈的坚持,他对公平公正有着坚决的维护,他对宁静安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他对道德沦丧的小人有着凶狠的鞭笞,他对隐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他对女性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彻,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一个背井离乡、受尽冷落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却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卢梭,是屹立于时代之上的圣人!试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卢梭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们做不了品德高尚的恨世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益,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他对女人的爱恋正是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他有着为数不少的风流艳史,例如幼年的他对维尔松小姐和戈桐的爱慕,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境界;对瓦朗夫人更是像火一样热烈,把她当成自己的“温柔的母亲、亲爱的姐姐、迷人的女友”,最终成为卢梭的情妇;对加莱小姐、格拉丽芬小姐有着热衷的向往和追求;对拉尔纳热夫人有着暧昧的情人关系等等。对于此,我更多地认为卢梭更加偏爱女性的美貌而不是源于内心纯洁的爱,那仅仅是因为美貌而片刻引起的性欲。又或者是一种恋母情结,因而对年龄几乎可以充当自己母亲的女人也会产生一种狂热的爱慕。作为一名读者,我并没有心存恶意要中伤作者。但在感情这方面,我觉得他应该接受批判的和自我反省,他这种过分风流的作风让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感。最后,总的来说,《忏悔录》给了我很多感触,它对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也有所影响。卢梭坦然率真的态度、高尚的生活情操和人格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五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一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一精一”,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一精一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一由,他的自一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一爱一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一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一爱一。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一精一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一爱一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最好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唯一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一爱一。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六忏悔录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忏悔录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与她单独在“一起”;在里昂睡街头的座椅;在天文台上研究各个星座;把时间消遣在自己的小屋中寻找治愈心灵创伤的药物——卢梭,一个叙述生活和成长的法国作家,一个让我敬仰的法国人物。 “我如今要做一件从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是懊悔录的经典。 开场白。 在政府和学界的乃至朋友的都背叛他时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的写下来让世人明白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读到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直率、感性、热情的人他从没有约束自己只是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完善自己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没有隐瞒任何事甚至是自己的爱情、。他非常的骄傲但在骄傲中有多少的流露出了卑微的感觉当我翻阅着这本记录了他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书时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了正义与光明的微笑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社会对你的嘲笑是啊!这两种都是笑可你认为这两种笑是一样的么。那么你错了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微笑那说明你改变了命运。可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嘲笑是这说明你将一辈子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就已经说明你的人生结束了。 在这位法国作家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人哪丑陋的一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的结果,让我明白,当一个人揭开他丑陋的面纱时,那张冷酷无情的脸是多么的可怕!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七认识让.雅克.卢梭,源于“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旷世名言,这句话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后半生,卢梭功成名就,但光环的背后却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骗,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之路。 纵观卢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难,可能有时代、观念、宗教、利益、权势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诚、坦白、善良,对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点。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自由! 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读忏悔录读后感篇八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他不满这样的答案,认为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后来,在一段苦闷和绝望之后,他意识到通过理性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好像当我们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终却得出了“0=0”“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恒等式。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里,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怀疑经过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让他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那些所谓宣称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却最没有信徒应该具有的谦卑、善良的气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信仰的截然对立,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劳动阶层,渐渐将自己从独处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到劳动阶层中,他却发现劳动阶层的人们用他们的全部生活去验证他们的信仰并赋予他们生活以意义,那些劳动的人们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贫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笃信福祉,笃信上帝。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轻易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努力,妄图单枪匹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来。”在托尔斯泰看来,劳动阶层、那些创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动,成了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虫如他,不仅没有通过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阐释、验证他们所赋予的意义,而他如今所寄生的这个阶级,“我们赖以生活的奢华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生活。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须了解的不是我们这些少数寄生虫的生活,而是朴素的劳动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劳动阶级都如托尔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难、贫穷、病痛中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坚忍,即使日子实在困难捉襟见肘,强忍着苦难依旧生活。是的,在穷人的生活中,除了每天劳累归来之后有家人体贴妻儿同桌的短暂温馨,大多数时候是无尽的劳作和汗水。如何赋予生活以意义是极为私人的内在行为,其中的艰辛苦涩并非如此简单概述的。 然而我却对这种“寄生虫”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厌恶,当我躺在床上读书,就一次次质问自己为何读书?于我而言,有时候读书也如奢华生活,仅仅是“像生活而非在生活”,对许多事情无法切身体验――确切地说,并不是为了体验,许多时候基于体验多元体验更多可能性我选择去尝试,然而体验并非生活,体验也无法赋予生活意义,体验依然将自己置于一种隔离的地位,在贫民窟住一辈子也无法尝得贫民一日的心酸,我渴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厚实的,切肤的苦与痛,笑与泪,哪怕是衣衫褴褛,头破血流。 《安娜・卡里尼娜》里,卡列文在自己的土地上,和农民们一起割草,大汗淋漓,然而他却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