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2、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2课时。 1、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1)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时空阅读网范文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5、望其旗靡。 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 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 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 通假字(1个)徧。 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试把本文和《子鱼论战》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古今异义词】。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再而衰。 【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假字]。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9.公将鼓()之。 1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1.遂逐()齐师。 12.既克(),公问其故()。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句】。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鲁庄公——鄙。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自己翻译文章,自己总结,自己品析人物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避免了教师絮絮叨叨的讲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 (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1.时空阅读网范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辙(zhe2)轼(shi4遂(sui4)盈(ying2)靡(mi3)玉帛(bo2)鄙(bi3)。 2.时空阅读网范文,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偏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曹刿请见;2。请让我战则请从。 从:1。跟随战则请从;2。服从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公问其故;2。所以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何以战;2。把必以分人。 之:1。代词指这件事肉食者谋之。 2。助词的小大之狱。 3。代词他,指曹刿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5)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 3.精讲点拨。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明确: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巩固检测。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故克之。 三而竭观其辙。 (3)解释古今异义。 牺牲:古今。 狱:古今。 鄙:古今。 可以:古今。 (4)原文填空。 a.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b.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c.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6.课后提升。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例: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关键字:师:军队。伐:攻打。请:请求。见:拜见。 译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关键字:食:吃。谋:谋划。间:参与。 译句: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何必)要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关键字:鄙:浅陋无知。远:长远地。 译句: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长远地谋划(深谋远虑)。 4.乃入见。问:“何以战?” 关键字:入:进入。以:凭。 译句:曹刿于是进入朝廷拜见鲁庄公。他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呢?”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关键字:安:养。专:独自享有。 译句: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臣子。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关键字:惠:恩惠。徧:同“遍”,普遍,遍及。从:听从,顺从。 译句:小小的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关键字: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牺牲玉帛,这里是指祭祀用品。加:虚报夸大。信:信实(的态度),这里是指对神说实话。 译句:祭祀用的东西,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会用信实的态度对待神(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关键字:信:信用。孚:信任。福:赐福,保佑。 译句: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关键字: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情:实情。 译句: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合理裁决。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关键字:忠:尽本职。属:类。以:凭。请:请允许我。从:跟从。 译句: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点来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关键字:鼓:击鼓进军。驰:驾车马追击。 译句: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1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关键字:败绩:大败。驰:驾车马追赶。 译句: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将要驾车马追赶,曹刿说:“不可以。”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关键字:辙: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这里做动词,扶着车厢前的横木。之:代词,指齐军。 译句:曹刿下车,仔细察看齐军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然后登上战车,扶着车厢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 14.既克,公问其故。 关键字: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 译句: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取胜的原因)。 1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关键字:夫:发语词。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第二次。衰:衰弱,低落。三:第三次。竭:尽。 译句: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军),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16.彼竭我盈,故克之。 关键字: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故:所以。 译句:对方(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关键字:测:预测,估计。惧:害怕。伏:埋伏。 译句: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那里)。 1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关键字: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杂乱,远望他们的战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