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一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二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三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四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 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五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按照地理模板设计初中地理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六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设计范例篇八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