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一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二——“哈萨克斯坦” 【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 (讲解)。 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的内流湖。 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国家,也是世界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 (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 (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 (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教师总结)温带沙漠、草原性气候为主,温差大,降水稀少,形成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景观。 (展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哈萨克斯坦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大体分布在哪里? 2、它的谷物、小麦区为什么没有分布在图兰平原地区? 3、哈萨克斯坦南部能够种植棉花、小麦,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4、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有几种类型?它的荒漠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5、从上述哈萨克斯坦农牧业的分布特点能否了解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途径? (引导学生讨论,一步一步得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矿产与工业图。 (提问)。 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的矿产?(煤、铁、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教师简要讲解)。 阿拉木图:原首都,全国的城市,经济、交通中心,有“苹果之城”的美称。 阿斯塔纳:首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 1、世界内陆国。 2、地形。 3、气候:温带沙漠、温带草原。 4、资源及经济。 5、重要城市: 阿拉木图。 阿斯塔纳。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三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 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四、新授。 导入新课。 据中国台网测定,20__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智能要求预测点拔活动1。 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 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 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 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活动3。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 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 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 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 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 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 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 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分析长江洪水造成哪些危害?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淮河流域包括哪几个省区? 2淮河水系有什么特点?说出淮河流域的省区、水系特点提示水系的类型。读“淮河流域有关资料”,回答: 1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流域易造成洪灾的原因是什么? 2从气候因素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3从地形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水系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5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6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有什么特征? 治理淮河的措施有哪些? 7一般河流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能从分析中掌握一般分析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措施。提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 五、板书。 略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四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示玉树地震前后的图片,灾后重建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当地恢复经济建设? 展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图片,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 那么,人们该如何来选择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又该布局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 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情境创设:某一因地震而需异地重建的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工业园建设的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企业家代表、普通居民和政府官员等。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角色扮演1——企业家。 活动1: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如果找不到该怎么办?以炼铝业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 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炼铝业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识别主导区位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主导因素。 选址要求。 举例。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1:读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原因。 鞍钢。 宝钢。 兴建时间。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煤炭来源。 市场条件。 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2:结合p60图4.5,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2、环境效益的影响。 角色扮演2——城市居民。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普通居民,你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什么? 图中各企业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b a 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 3、社会需求的影响。 角色扮演3——政府官员。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政府官员,你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分析所给案例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招商引资?(提示:从政策变化、企业决策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 (1)我国工业区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国家又加大了在西部发展工业的力度。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3)09年7月,由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江苏联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四川桥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四川省工商局核准,成为首家进驻汉旺无锡工业园的无锡企业。 生回答:略。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五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六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七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八班级_____。 分数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5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做出了新的定义,原太阳系的9颗行星中有一颗被降级为矮行星。它是()。 a、水星。 b、海王星。 c、天王星。 d、冥王星。 3、有关于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 4、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是()。 a、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c、我国发射的绕月飞行器。 d、流星体。 5、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是()。 a、金星。 b、木星。 c、太阳。 6、关于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a、日照时数最长的地方太阳辐射越强。 d、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太阳高度、天气、海拔等因素有关。 7、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和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b、bcd。 c、abd。 d、abcd。 b、在日全食的时候用肉眼观看太阳。 10、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往往在()。 a、子夜。 b、白天。 c、日出前。 d、日落后。 11、人类外太空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高真空、弱辐射、失重。 b、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c、高真空、强辐射、月球引力。 d、高真空、弱辐射、太阳引力。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公转线速度平均值约为30千米/秒。 17、2025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七号发射时,地球运动的位置在下图中的()。 a、1。 b、2。 c、3。 d、4。 18、2025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给中国造成巨大人员和经济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b、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运动。 c、此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d、此时北京和汶川地区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20、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条件,是因为()a、地球的质量适中。 b、地球的体积适宜。 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的卫星数目适量。 二、双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宇宙是物质的,物质之间都有联系。 c、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d、从结构特征看,木星、土星都是行星且轨道相邻。 4、地球处在一种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指的是()a、太阳不稳定。 b、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多数一致。 c、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d、大小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a、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获得能量的主要源泉。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8、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365日6时9分10秒b、24小时。 c、23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日。 d、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角速度慢。 三、填空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1、天体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星云、陨石、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尘埃。 2、总星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_________。月球不________、不__________,但可以_______太阳光。 4、开发宇宙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运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叠加。 四、综合题(共25空,每空1分,共25分)。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八颗行星的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注出行星及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5分)。 (3)图中与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反的是__________彗星。 2、(1)在太阳大气中从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亮的是____________。太阳黑子发生在__________中,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________层中与太阳黑子出现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会出现______。 (2)当太阳活动增强的,磁场受到干扰,产生_______现象。1989年曾发生无线电短波中断事件,这与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按此推断,2025年是____________年。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九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教案篇十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5.8和图5.9)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原则代替了市场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