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 单元教学设计(汇总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一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二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准备:出示相关图片,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茉莉花》。 一、情景导入。 江苏扬州的诗句。 谁能说出一句与扬州有关的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曾在诗中提到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好一个xxx烟花三月下扬州xxx! 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扬州美吗? 二、寓教于乐。 感受歌曲。 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的民歌也是很有名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 全体同学听赏歌曲一遍。 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轻松、活泼,充满活力,表达了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后愉快的心情。 生跟范唱音乐轻声唱歌词。 生跟琴声填歌词唱。边唱边找什么地方感觉比较难唱。 三、创造表现。 有难唱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练习,并渗透乐理知识结合用读歌词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难点。 好的,我们把歌曲连起来唱,不要唱错哦! 一到两遍,直至唱熟。 生再唱一遍歌词唱出活泼与诙谐的感觉来注意歌曲的强弱感觉、衬词的表达等。 不错!民歌产生于民间,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正因为这样,许多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的。《杨柳青》这首歌曲如果用方言来演唱的话一定会更加有趣的。 原来民歌中的衬词这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再用扬州方言来唱一遍,不过我有个要求,变换一下方式来演唱。你们给我出出注意。 1、领唱、齐唱; 2、加动作演唱; 3、加上一些打击乐器唱。 拓展延伸: 同学们唱得真好!民歌《杨柳青》因题材的不同,有很多变体,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女声独唱和女声合唱的《杨柳叶子青》。 生听歌曲。 四、完美结课。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三单元课文: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十一、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2课时。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时空阅读网范文,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 新课。 师生。 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2、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南极工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师生。 一、导入 新课: 一刻。今天学习的第20课就是报道航天员出征前的盛况的。倾听。 二、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 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朗读。 思考,概括。 交流。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你认为哪个场面最感人,最激动人心,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假如你是现场欢送的一员,你当时的心情如何,最想对杨利伟说些什么? 3、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你想说的意思,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讨论。 个别朗读。 说一句话,感受喜庆气氛,激起自豪感。 课后学习:将搜索的资料张贴展示,交流学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 1、能了解新闻的内容,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师生。 一、导入 :由毛泽东诗词导入 。 二、整体感知: 阅读页下注解(1)、(2),了解消息,了解背景,教师补充消息,构成部分。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能读准字音。 2、能准确标出消息的三部分。 三、重点研读。 并向同学们介绍。 四、根据三路大军渡江报道的异同,了解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倾听。 看页下注解。 朗读。 交流标题、导语 、主体。 画作战图,口头介绍(2-3人)。 全班交流。 举例分析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课后学习: 1、修改完善渡江作战示意图,将它介绍给其他人。 2、搜集一则消息,进一步了解消息的构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目标 :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能够通过标题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3、从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课前学习:1、课前搜集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原因的材料。 2、回忆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盛况。 师生。 一、导入 :1、回忆回归盛况。 的怀抱,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报道这一盛况的。学生回忆交流回归时的盛况,倾听。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可以作为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标题)学生读课文。 语等部分。 民族自豪感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划出有关语句,交流朗读。 五、按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学习新闻的结构,另一则新闻。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四1、认知目标: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了解歌曲的内容,熟悉歌曲的旋律。 2、行为目标:通过聆听、模仿、哼唱、表演等音乐时间活动,纲手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从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3、情感目标: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热爱来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感知劳动的光荣,懂得劳动使生活幸福的道理。 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次活动主题-爱劳动,教育学生养成爱劳动、爱观察的习惯。 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让学生想象其欢快的音乐情绪,结合模仿满足低年级儿童的好动性,使学生从小建立起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谁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热爱劳动。 2、做事情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3、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 二、欣赏歌曲。 (多媒体播放录像)。 2、师:等课后老师会把完整的美术片放给大家看的,通过简短的影片我们又对歌曲加深了印象,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问题是:歌曲中都出现了那些小动物,他们都在做什么?(播放音频)。 3、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 小鸟————梳妆公鸡————唱歌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糖小蝴蝶——贪玩耍。 4、按节奏读歌词。 6、教师提问:大公鸡、小鸟,小蜜蜂、小喜鹊他们的表现与小蝴蝶有什么不同啊?(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学习不劳动,其他的小动物都很勤劳,爱劳动)。 7、同学们回答的太棒了,作为奖励,老师再给你们放一段精美的小舞蹈,看看视频里小朋友是这样用舞蹈来表现歌曲的(播放多媒体视频)。 8、这些小朋友跳的好不好啊?那你们能自己为歌曲来创编一个小表演吗?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比他们跳得还要好!前后座的同学可以互相的商量一下,看看怎样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9、学生随音乐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1、师:在学习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勤劳的小动物,他们都是怎样劳动的? 2、师:在学校和家里你都参加过哪些劳动?感受是怎样的? 3、游戏:下课了,同学们都走了,可是教室里还有一些没有打扫好的地方,你能帮忙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打扫好。 四、小结:同学们太棒了,你们不仅表演得好,而且做得也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人人都会成为劳动的小能手,用你们亲来的双手把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因为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我们大声的说“劳动最光荣,”请同学们随老师的琴声共同演唱一遍这首歌曲,让我们到歌声中再一次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熟悉,大部分孩子都会唱歌曲,编创活动很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五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课前准备: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尺子、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3)门的高是---米---米。,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六1、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2、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3、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通过演唱表演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 1、导入新课。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种玉米(除草、施肥、撒种、浇水)。 2、复听歌曲。 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3、解决难点; 连续两个附点音符的演唱。 4、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1)xxxx|xxx|xx|x—。 校园地里播种上金玉米。 (2)xxxx|xxx|xx|x—。 我来锄地你来割茅草。 (3)xxxx|xxx|xx|x—。 幼芽娇嫩需要勤浇水。 5、随琴视唱歌曲。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6、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7、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8、熟悉歌曲,随伴奏音乐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9、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10、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三、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分组编创动作表演歌曲。 四、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孩子们通过自制乐器,和舞蹈动作把歌曲表现的淋漓尽致。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七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3、小练笔。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单元教学设计培训心得篇八【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 诗两首。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仍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我创——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意说明:从“朗读”切入,之后,“个性解读”一“多角评析”一“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 .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说_________________自选角度,评析。用“我发现话。学生发言可能有: .我发现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我发现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创意说明:课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教学步骤: 一、进入朗诵天地,聆听名家朗诵。 .遍听,初步感受全诗。 .第二遍听,画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第三遍听,轻声跟读。 二、来到学术报告厅,品析诗歌意象。 .个性选读。 之二:“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之三:“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妙手续写。 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 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可提出如下问题探讨: .我来当导演——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我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 多人演读。 模仿性朗读。 .我来当评委——评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朗读,并作五十字左右的口头点评。 .师生共读,结束全课。、外国诗两首。 创意说明: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习莱蒙托夫《祖国》。 .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了解背景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四、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五、分组朗读,结束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