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实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一2、词语搭配练习。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近字。 练习法、朗读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两课时。 一、照样子写一写。 1、让学生说出自己组成的字。 2、组词。 3、延伸:让学生区别每组字。 二、词语搭配练习。 1、练习课文中的内容。 2、延伸:让学生换修饰语。 三。照样子说一说。 1、让学生读文中的例句。 2、学生说自己造的句子。 3、教师给学生强调造的句子要把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4、学生互评造的句子,教师点评。 一、自读塘鹅妈妈。 1、让学生自己认字。 2、大声朗读。 3、引导学生下课尝试,闭紧嘴巴,别人怎么诱惑自己都不张嘴的滋味,体会塘鹅xx的心情。 二、夸夸我们的妈妈。 1、让学生想xx的优点。 2、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 三、给妈妈过节。 1、了解三八节的常识。 2、为妈妈做件事。 3、练习写留言条,写祝词。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字的命题方法。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生字,掌握词语。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原因和结果及其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引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课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品读课文,学习故事“完璧归赵”。 教 师 活 动。 1、指名朗读课文1-10自然段,提出读书要求: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起因:秦王骗璧。 经过:相如智斗秦王。 结果:完璧归赵。 4、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故事经过,帮助学生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投影仪提示:)。 语言一: 行动: 语言二: 行动: 语言三: 行动: 语言四: 行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投影仪上展示句子。 5、了解故事的结果。 6、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学 生 活 动: 1、边听同学朗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 2、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结果。 3、小组派代表在班级里交流反馈学习结果。 (1)、集体总结。 (2)、评价各小组学习情况。 4、自主学习故事的经过: (1)、默读有关段落。 (2)、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蔺相如语言和行动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4)、班级里交流,共同分析、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5)、分角色小组内朗读。 5、自读课文,组内交流。 6、学生分组活动: (1)组内分好角色; (2)准备好自己扮演的角色:台词、道具。 (3)、组内表演。 (4)、小组派代表班级表演。 (5)、评议。 三、总结拓展。 1、教师:学了“完璧归赵”,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2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1)、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 能进行课本剧表演。 四、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早:早上。发:出发。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四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荣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要认识又一位这样的作家(出示海明威头像照片),阅读他的一部受人推崇的作品(先展示《老人与海》的全文读本,后板书课题)。 (二)自由初读。 (三)深入细读。 1.静下心来,边读课文,边想问题:老渔夫是怎样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的? 2.交流认识,朗读课文。 先谈与大马林鱼搏斗,注意引读第49自然段有关语句,并结合观看插图一,体会课后第3题的第一个句子。 再谈与鲨鱼搏斗,注意引读第10自然段有关语句,并结合观看插图二,体会课后第3题的第二个句子。 (四)巩固练读。 1.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读《老人与海》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要自拟一个正标题。 2.先背诵你认为本文中写得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再朗诵你对此作出的赏析评语。 3.参加讨论,各抒己见: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说明理由。 4.用《不以成败论英雄》为题目,或以一个老人的故事一曲英雄的赞歌为内容办一期小报。 5.抄一抄,记一记,想一想。 真正优秀的作品,不管你读多少遍,仍然不知道它是怎么写成的。一切伟大的作品必有神秘之处,而这种神秘之处是分析不出来的。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五【案例】: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六教材分析: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七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八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篇九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1)你为什么这样读? (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