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 造型表现美术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一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一组风景范画,2b铅笔、绘画图纸等。 素描用具。 一、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后面是同学说有20cm”“第一排的同学说老师有100多厘米”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后面的同学离老师远,前面的同学离老师近” 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二、新授课。 师: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我们从画面上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没有发现是什么?“都变得越来越小了”“看起来画面很长”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画上的景物都在慢慢延伸最后消失到一个点上了?“是的” 师:我们称消失的点为消失点。那我们的消失点可以移动吗?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师:以消失点为点的一条线为视平线。视平线就是当我们眼睛平视前方时,与我们视线处于同一水平的线为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那视平线可以移动吗?想表现视平线以上视平线可以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可以高一点。结:板示讲解:视平线,视点。 三、欣赏图片。 师: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火车站”“路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很留心身边的事物。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吗?“图书阅览室”“教学楼走廊”“学校电脑室”这些作品画的是我们学校的场景。 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四、学生练习。 五、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二1.通过唱“弟弟不听话”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弟弟,弟弟,不听话。 饭粒儿粘了一下巴。 带着饭粒儿往外跑?? 一群小鸡要啄他?? 叽叽······。 一群小鸡要啄他?? [展开]。 1、聊一聊关于弟弟的事情.. -你的朋友们有弟弟吗? -你什么时候不喜欢弟弟? -你什么时候觉得弟弟很可爱? -我和弟弟一起能做些什么? -我能为弟弟做些什么? -向朋友们介绍我的弟弟。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三通过欣赏居室色彩设计作品,认识居室环境设计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和生活情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 重点。 居室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和艺术情调。 难点。 如何运用众多物象的色彩关系来建立和谐的色彩秩序,并创造出符合特定目的.、要求的空间情调。 教学准备。 居室色彩搭配的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同学们自己的家或自己的房间用的什么颜色进行装饰的?出示几张居室照片使同学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居室主人的性格特征。 (2).新授:居室的空间设计,就是创造符合居住者生活情调的空间气氛,是对美的追求。而色彩设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出示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并联想到居室主人的性格特征、年龄特点、性别以及文化层次等。这些方面可以从色彩的三个角度出发(明度、纯度、冷暖)。 青年喜欢:明度较高、色调较暖、纯度较高的色彩中年喜欢:中明度、纯度较低的色彩。 老年喜欢:明度较低、纯度较低的色彩。 高明度色彩(整洁、优雅、文化层次较高)。 低明度色彩(沉稳、成熟、高雅)。 高纯度色彩(活泼、现代、热情)。 低纯度色彩(朴素、典雅、清新)。 依据居住者的特点对居室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 三、小结: 在教学中,要强调居室设计的色彩搭配也应是“以人为本”。这里的设计是“有条件的设计”,即: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要明确设计的消费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四、设计自己房间的色彩。 教案意见:本教案作为“色彩搭配”系列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居室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配色规律而设置的。学生通过居室中布局和色彩的整体设计以及对居室中构成元素的设计,提高对生活物品和居室审美的评价能力,逐步实现美化生活物品和居室审美的评价能力,逐步实现美化生活的愿望,并在设计中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五、自我评价。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四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对称是美的法则,能运用所学过的泥塑技能和造型语言来创造出可爱的`小虫。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对称的特点。欣赏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昆虫世界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美、感受生命美、动态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1、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猜一猜:出示昆虫局部(注意突出昆虫重要部位),猜出昆虫名称。 看一看:观察昆虫的造型美、色彩美、花纹美、动态美(抓住昆虫特点,感受生命的美)。 比一比:昆虫的共同特点(对称,都有头、胸、腹)。 说一说:你喜欢昆虫的什么特征?能表演一下小昆虫的生动的动作、神态吗?昆虫花纹有什么作用?昆虫身体有那几部分组成?(引导基本形体的形态塑造和组构方法。)。 2、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想一想:我喜欢什么昆虫?由什么形体组成?有什么色彩?怎样表现“生命”? 做一做:可先塑造局部的基本形体,再进行对称组合;也可先塑造整体再进行对称分割。 3、玩一玩、说一说、评一评。 玩一玩:创设大聚会情景,让昆虫在天空飞、在植物上爬、在水里游,激发创作情趣。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形态美、色彩美、花纹美。)。 评一评:自评与他评。 课后反思。 活动效果: 作业评析: 改进措施: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五1.通过欣赏和表演各种影子造型,感知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 3.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记号笔若干,绘画纸若干,背景音乐。 1.听音乐入场: 跟随旋律做一些肢体动作。 2.赏析影子表演: (1)观看影子运动造型。 下面要请小朋友看一场有关运动的表演,说说看见了什么运动项目? (2)出示影子造型。 3.创作影子运动造型画: 师:怎么把影子画在纸上,变成有趣的影子画呢? (1)欣赏范例,说说影子画需要什么材料?应该注意什么? (2)看教师示范画影子画。 (3)请把你最喜欢的造型画成影子画。 4.幼儿作画。 5.欣赏幼儿作品。 美工区投放各种动物卡片,让幼儿绘画动物的影子。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六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感受,刮大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风及风吹引起的物象变化,用较夸张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刮大风创造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能将生活感受用概括、集中、强化、夸张甚至幻想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刮大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听——播风声。 2、了解风的级别及类型:微风、阵风、大风、狂风、台风、龙卷风…….学生从中了解到在刮几级风时应留在安全的地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3、让学生模仿各种风的声音,活跃课堂气氛。(可加律动)。 4、观看课件演示动画:落叶——大风。 提问:你想怎样表现风? 其它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判断是什么风? 请学生上黑板表现,学生点评,老师点评、修改。(此时,可播放“风车——风吹树动——龙卷风”)。 5、欣赏名家绘画作品,了解画家是怎样在画面上表现风的。 (1)《遇难船》通过乌云、海浪、被风吹得倾斜的船和在水中挣扎的人来表现风。 (2)梵高的《星空》用卷曲的笔触,蓝、黄色对比的色彩,表现出空气的流动感。 6、观看学生作品,了解学生是怎样通过想象表现风的.。 二、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作业要求: (一)借助被风吹而产生形态变化的物象来表现风。 (二)通过想象用色彩、线条表现风。 2、活动形式:以一大组为一个单位,岭南版美术教案(共分为四组:微风、阵风、大风、龙卷风,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描绘的风的组。)。 3、作业评价: (一)请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用什么方式、怎样表现风的?怎样画会更好? (二)根据老师订出的几项标准,请同学代表和老师投票给自己认为表现突出的组。 三、小结:进行环保教育。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七1.通过欣赏和表演影子造型,感知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 2.能大胆使用颜料,创造性地表现各种影子的造型。 3.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1.布置场景:在活动室里悬挂一块大白布,将液晶投影灯投射在白色大布上;。 2.黑色颜料,两张长条绘画纸,排笔若干;。 3.音乐《梁祝》。 (1)激趣导人。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幼: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观看影子造型舞。(教师在白布后随音乐翩翩起舞,并展示着各种美丽的造型,白布上婀娜多姿的身影不断呈现在幼儿的眼前)。 (3)组织幼儿交流。(此时,白布上的影子造型定格不动)。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表演和平时看到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 幼1:今天看到的表演,我们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 幼2:今天看到的表演是人的影子在跳舞……。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影子造型表演。看演员做了不同的动作,就有了不同的影子造型。(教师一边说一边手指白布上的影子,表演者在布后随着教师的话语摆出几个不同的造型,让幼儿感受影子的变化)。 2.表演影子造型舞。 (1)第一排幼儿表演,第二排幼儿观看。(音乐结束,幼儿将自己的造型摆好)。 师:你们想表演吗? 幼:想。 (2)组织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个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造型,因为我觉得这个造型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像奥特曼的造型,因为我喜欢奥特曼。 幼3:我喜欢这个像蝴蝶一样的造型,因为我觉得蝴蝶很漂亮,这个造型也很漂亮……。 (3)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4)第二排幼儿表演,第一排幼儿观看。 (5)组织幼儿交流,并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个造型? (6)请观看的幼儿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造型。 3.创作影子造型画。 (1)教师示范作画。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你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呢!我现在就把它画下来给你们看。 教师在绘画纸上快速地画影子的轮廓,一边画一边说:先画出影子的轮廓,然后将轮廓里用颜料刷满。画的`时候,注意不要让颜料流淌下来,要保持画面的干净。 (2)幼儿作画。 师:小朋友!你们想把自己喜欢的影子造型画下来吗?(想)让我们一起动手吧!(幼儿开始自由作画)。 4.评价影子造型画。 师:影子造型画画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最喜欢画中的哪个影子造型?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画得很美: 幼2:我喜欢这个影子造型画,因为我觉得这个影子造型是我摆的……。 师:小朋友们画得真美!真是个小画家,让我们把这些画张贴到墙上,让爸爸妈妈来欣赏吧!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审美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活动一开始,教师就用优美、独特的影子造型舞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引入了一个美的世界。接着,教师满足了幼儿好表演、想表演的欲望,请幼儿分组表演、欣赏,使幼儿沉浸于自我表现、自我感受、自我陶醉中。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创作的天地,他们创作了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在本节活动中紧紧地将音乐、舞蹈、美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幼儿感受到了影子造型的美与趣,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验了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运用激趣性的语言引出了独特、美丽的影子舞,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将幼儿带人了一个美的世界。让幼儿在影子舞的欣赏中,不仅感知到了影子造型的美,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表演的热情和兴趣。幼儿间的分组表演,满足了幼儿想表演的欲望。在相互观看表演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幼儿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影子造型变化的美与趣,为下面的创作影子造型画的活动做好铺垫。教师的快速作画不仅激发了幼儿强烈的作画愿望,还为幼儿提供了恰当的作画方法。这是一幅长长的、非常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评价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个人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八1、情感与反思。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加强对美术的热爱之情。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激发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珍惜。 2、过程与方法。从观察入手,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将历史、地理、美学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加深对“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体会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激发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珍惜意识。 3、知识与技能。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1、教师设问,逐步导入。展示图片,进行提问;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提问】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给大家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们的服饰等)。 2、课件辅助讲解,加强学生理解。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画,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比如政治,经济,绘画,纺织技术,审美水平等,再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3、展示名家论述,加强学生理解。服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从服装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现在现代社会一路服装的变革,以及女性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风貌,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影响了服饰,服饰代表了文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深刻魅力和内涵,希望我们以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仅仅只从审美价值的方面去做审视,还要善于从作品中发掘其造型和形象因素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方面。我们不但要热爱美术,更应该珍惜和保护美术作品。 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九目标: 1、了解刮蜡画的特征,初步掌握画刮蜡画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刮蜡画活动的兴趣。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欣赏范例三张,半成品若干张。 2、白纸、竹签、油画棒、旧报纸人手一份。 3、录音机、磁带。 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个彩色娃娃,看,他们手拉着手,脸贴着脸飞到天上玩呢。正玩的.高兴,忽然被一大片乌云盖住了,闷得喘不过气来,心里难受极了。谁来想办法救救彩色娃娃,让他们出来重新看到这美丽的世界。(教师边说边演示教具)。 幼儿发表想法。 (二)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老师也带来了一件工具可以救出彩色娃娃,你们看是什么?(出示竹签)。 教师示范:我要用竹签坚硬的头去刮破乌云,看,救出一只小鸟,我继续救,看,我又救出了一架飞机------彩色娃娃又能看见着美丽的世界,心里真开心。(示范用粗细不同的两头画画,让幼儿了解出现的不同结果)。 欣赏范例:竹签继续去救更多的彩色娃娃,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说一说。 (三)认识刮蜡画,熟悉作画步骤。 这些漂亮的图画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刮蜡画。我们今天就来学画刮蜡画。 交代作画步骤:选择喜欢的四种颜色一色块形式涂到纸上——在色块上覆盖上一层黑色——用竹签刮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播放音乐)。 1、提醒幼儿在涂色块时涂得均匀涂得满,动作要快。 2、用竹签刮蜡时,力量要适度,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 3、注意保持衣服和手的清洁。 (五)讲评。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把自己救彩色娃娃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请个别幼儿将故事讲给大家听。 请幼儿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最近开展了一节刮蜡画,在开展活动前我先了解了刮蜡画的特点及操作步骤。这个班的孩子在中班时候就有刮蜡画的经验,所以不需要在方法上多说什么。我们选择的是黑色底板的刮蜡画纸。 在绘画的过程中,不需要用其它的工具,只用竹笔在纸面上画出图案,就能显现出有绿有黄或是颜色更加丰富的画面。这样的活动能大大提升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老师示范讲解时,把重点放在猫头鹰的外形上,并亲自示范外形的画法。 然后用步骤图清晰地告诉幼儿怎样才能完成这幅绘画作品。刮蜡画能较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带着这样好奇的心,认真地倾听、观察着老师的讲解、示范操作,待了解了这幅画的绘画方法后,幼儿就认真投入到制作中,他们认真地刮着、画着,在此过程中,幼儿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幼儿在涂色时不够均匀,颜色偏淡,刮出来的效果不明显;有的幼儿在用竹笔时刮得太细,不能很好地凸显出图案;有的分割区域部分不明显,装饰花纹单一等。于是,我针对幼儿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进一步地指导,在我的引导下,终于将一幅幅漂亮的画呈现在大家面前,幼儿看着自己的刮蜡画,互相讨论着,很是开心!在这次活动中,一开始我就用一幅幅成功的范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向幼儿展示这些刮蜡画,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及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但是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绘画前我要求不够明确,对刮蜡画的技法和点、线、面讲解不够详细清楚。 2、在开展此活动前应先让幼儿适当地练习线描画的一些方法,例如装饰图案的设计等,这样一来可避免幼儿在绘画中出现的图案单一的现象。 3、可适当多提供一些刮蜡工具,例如发夹,吸管,钥匙等来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十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教师在课前布置准备题,让学生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学习材料,并出示学习提纲。 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教师给予点评后并出示不同种类的美术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指出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吗?引出正题。 欣赏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出示思考题: a、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点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b、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 c、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d、赏析图片,让学生看课本6—7页的思考与讨论。 教师板书并巡视学生自读情况。 探求新知、合作学习: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 a、这些美术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与时代背景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b、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 c、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赏析图片、组织讨论、认真思考、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及含义,然后教师可展示一系列的图片进行讲解,在讲解时可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作品或者采取实物演示等,让学生能够独立、正确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各个时期的人类文化信息。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 《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 《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 教师讲解: 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那时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就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这几幅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足够的猎物并战胜自然,以维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 (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十一活动目的: 1、学习刮蜡画的技巧,了解刮蜡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蜡画的方法。 2、感知色彩明暗的对比,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体验色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刮蜡纸每人一张、竹子笔每人一支。 2、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谈话:当夜幕降临、到处是一片漆黑的时候,你们害怕吗?为什么? (二)欣赏视频示范讲解。 1、我可不害怕黑夜,因为我有一支魔笔,它能刮破黑暗。(教师边讲边出示挂图现场做画)我用摩笔刮破夜幕,看一看老师变出了什么颜色?(幼儿回答)。 2、教师边讲述边示范画: 3、小朋友们,你们说我的这支魔笔是不是很神奇?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样的魔笔吗?”(出示无尖铅笔)啊!原来就是一支竹签笔呀!一支竹签笔怎么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呢?原来我的画纸也有点特别,这种画纸就叫“刮蜡画纸” 4、欣赏几幅幼儿绘画作品:甜甜的梦,引导幼儿说一说。 (三)幼儿思考大胆想象。 1、天黑了,我们小朋友都睡着了,开始进入甜甜的梦乡。(播放摇篮曲幼儿闭眼睡觉)教师用语言引导孩子进入梦乡。 2、幼儿讲述:你做了个什么梦?(幼儿讲述)。 3、今天我们也把你做的梦画下来,看看谁的梦做的最香。 活动反思: 这是幼儿第一次接触刮蜡画,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刮蜡画所带来的意外效果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刻刀或小木棒等工具进行涂抹、刮画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效果。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让幼儿了解刮蜡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刮蜡画的技巧方法。了解刮蜡画的基本方法和材料,激发幼儿对其兴趣,并培养幼儿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美术造型课教案十分钟内容篇十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制作圆柱体,并根据圆柱体的外形想象,再简单造型后变成另外的物体。 2、在创作活动中,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卡纸。 2、各种辅助材料:各色卡纸、毛根、各色即时贴、丝带、瓶盖。 3、透明胶带、双面胶带。 4、各种废旧的圆柱体空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学习制作。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圆柱体)如果给你一张纸你能做出一个圆柱体来吗?(能)怎么样做呢?我就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看。 2、请一位幼儿来制作圆柱体,其它小朋友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可以在下面学一学。小结:原来只要把纸的一边对着另一边卷就能变成圆柱体。 3、师:我想让这个圆柱体变得粗(细)一点该怎么变呢?我想要长(短)一点的呢?幼儿操作后,用透明胶把圆柱体粘好。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能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变出四种不同的圆柱体。 二、启发幼儿想象,圆柱体可以变成什么? 1、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回答)这么多东西都可以用圆柱体变出来的。 2、老师有几个用刚才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做的圆柱体。出示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圆柱体,幼儿简单的说一下他们的区别。 3、那这些圆柱体可以变成什么呢?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交流后个别回答)幼儿每说出一种,还要说一说,添上什么就可以更像了?(如:在圆柱体的下面加上一个底,再在旁边添上一个柄就变成了一个杯子)。 三、引导幼儿观察松树和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2、出示松树和望远镜。师:这是什么?老师是怎么变的?幼儿议论,回答,教师小结。 3、你们想不想也动手把圆柱体变一变呢?(想)。 四、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出示辅助材料,师: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逐一认识)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们把圆柱体变成另外的东西。 2、小朋友去操作的时候先想好要做什么东西?需要多大的圆柱体,再动手制作,注意圆柱体要卷得整齐一点。 4、教师及时帮助、启发,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五、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将做好的作品集中在展示台上,对有创造性、做的细致的幼儿进行表扬。 六、延伸活动: 出示收集的各种圆柱体空瓶子,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用这些废旧的物品变成另外的东西。 教学反思: 从欣赏绘画作品入手,使幼儿在一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诱发想象、循序渐进、大胆构思,从而发掘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轻松导入,使儿童的画面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