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最新福州导游词 福州西湖导游词(模板17篇)

最新福州导游词 福州西湖导游词(模板17篇)

匿名 2025-03-05 18:01:40 4 下载本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导游词篇一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这次带领大家游览的导游。

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

朋友们都听说过福州西湖吧,她可是福州的一颗明珠,十分有名,相信不少朋友也是慕名而来的吧?!既然这样,希望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乱扔垃圾,保护好西湖的环境。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出发吧!

旅客朋友们,前面就是西湖公园了。

福州西湖公园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据历史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当时由于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后又经过历代扩建,才有今日的规模。

1914年被开辟为西湖公园,人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

现西湖公园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大家请看正门上方有”西湖公园”四个大字。

哪位朋友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呢?对了,这就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先生的作品,这四个字遒劲有力,俊美典雅,如同福州西湖公园,虽然没有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也看不到竞相啼鸣的柳浪闻莺,但福州西湖公园以她旖旎的自然风光,尽显其恬静而秀丽。

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大门去领略西湖迷人的风光吧!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著名的长堤卧波、垂柳夹岸,此堤就是柳堤,柳堤中段为桥,即仙桥。

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现在要通往宽10米,长36米的拱桥两侧栽满了数不清的垂柳,条条细丝从柳树上低垂下来,微风拂过,柳条翩翩起舞。

迎着湖面吹来的阵阵清风,您一定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就是著名的西湖景色之一”仙桥柳色”。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柳堤外侧还有一条长长的花径,对了,那就是面临西湖而生的桃树。

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那盛开的桃花远观气势磅礴,如海潮,近观俏丽妩媚,像害羞的姑娘。

虽然现在已经入冬,桃花已经凋谢,但再过四个月旅客朋友们如果你们再来这里,就又可以看到美丽的桃花了。

不过西湖四季都有美丽的花朵,现在西湖有什么花呢?大家过桥往前看,西湖正在办菊花展,菊花品种非常多,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请大家在观赏时一定注意不要随意采摘哦……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湖公园的中心,大家请看,前面就是猴山喷泉了。

朋友们一定会发现山上调皮可爱的猴子吧?!这些猴子虽然有的低着头,像在聆听我们的交谈,有的蹲在水边像在喝水;有的穿梭腾跃于洞中,像在嬉戏……造型各异,千姿百态。

大家看看,这些可爱的猴子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呢?对了,它们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石猴”,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制作,似乎自然天成了!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过步云桥,过桥就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的桂斋,这是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占地2025平方米。

桂斋最初为南宋名相李纲晚年的书斋,内有李纲亲手种植的桂花。

晚清时左海伟人林则徐在福州西湖荷亭边重修桂斋,以表继承李纲爱国遗志。

以“虎门销烟”闻名中外的林则徐是福州人的骄傲,他有两个对联非常著名,我想考考大家!一副对联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另一副对联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抒发了他励志自强,忧国忧民的拳拳报国之心。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桂斋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种上桂花,移读书处于斋后。

西湖的著名景点很多,剩下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继续游览,也可以泛舟湖上,湖心春雨也是古西湖八景之一,每当春雨如织,或泛舟游湖,或在湖心小亭赏雨,同样别有情趣。

总之,西湖的特点就是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

大家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细细体会。

最后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大力配合,很荣幸能为你们服务,谢谢!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

后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

西湖成了闽国王朝的御花园。

此后渐成游览区。

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善,扩建,特别是2025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扩建旧景点,经修复后的‘西湖,真正是"山复整妆,湖复易容",神彩顿开。

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水面面积约30公顷。

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

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

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quot;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仙桥柳色(柳堤):进入大门,长堤卧波,垂柳夹道。

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

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

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

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

紫薇厅:在开化屿南,始建于1914年,以四周广植紫薇而得名。

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一名小孤山)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

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

宋蔡襄《荔枝谱》云:"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

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

寺在红花绿柳、碧波如镜的湖心屿中。

1986年整修后与盆景区相连浑然一体。

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招诗友高濲等同来隐居。

宛在堂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

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

乾隆十三年(1748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人吟诗聚会之地。

后来堂为洪水冲毁。

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

道光七年(1827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

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

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更衣亭:在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时,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为旧八景之一。

在湖西岸大梦山麓。

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洪山桥附近),系北上通京驿道。

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

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

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

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桂斋:在荷亭西北侧,占?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

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

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

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美术展览馆,西湖影剧院等建筑。

开化屿往西过飞虹桥,到谢坪屿。

谢坪屿是儿童娱乐园,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往西南过步云桥,可去动物园。

福州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福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福州福州,自然是有福之州,大家这次游览福州定然可以沾染上福州的福气.现在,在我左手边的这位司机是陈师傅,陈师傅可是有着二十多年的安全驾驶车龄,所以安全方面大家尽管放心.当然,在旅途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我将给予大家力所能及的帮助.很荣幸今天能给大家介绍福州,我祝大家玩得开心,吃得放心,睡得舒心.现在在车上先给大家介绍下福州,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因“州北有福山”,所以故称福州。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五代时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而使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北宋时,福州太守张伯玉号召百姓普遍种植榕树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有榕城的美称。所以,榕树成为了市树。福州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而且,福州位于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沿海的省会城市,福州也是祖国大陆离中国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更是海峡两岸对台交流合作平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又有着怎样的旅游品牌呢?其实,福州有着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马尾船政、寿山石这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别看福州远离中原,历史上却也曾五次被建为帝王之都。第一次自然是在汉高祖时期,无诸在这里建立了闽越王国,到了五代十国又成立了闽国的首都,还有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多说了。福州,作为优秀的旅游城市,它拥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果你喜欢登山,可以去鼓山,旗山、青云山,几乎周边的每一座山岭都是不错的游玩景点;如果你喜欢玩水呢,不但可以游西湖、左海,赏闽江两岸风光,还可以到平潭、长乐去赶海观潮;当然,如果你喜欢看古迹的话,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古寺庙,名人故居众多,只要你有时间,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的。既然咱们讲过了市树,自然得讲讲那市花。大家知道市花是什么吗?是茉莉花,夏天,是茉莉花盛开的季节,很多的司机师傅都喜欢买一串挂在车内,既净化了环境又装饰了车厢,这就叫一举两得。或许大家都不知道,茉莉花最早是来自波斯的,也就是现在的印度、阿拉伯一带。不过,它可是从西汉传入中国时就在福州落户了,所以才有着20__多年的栽培历史,福州,不仅仅是最早引进茉莉花的地方,还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呢。茉莉花是舶来品,是福州海洋文化的见证。由此可见,福州早在汉朝时就有着海外贸易往来,而且,从古至今,福州都是中国重要的国际商贸城市。

古人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觉得,城不在大,有水则灵。福州,是中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至今还拥有着内河42条。据初步的规划,福州将会把它们分为风景观赏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坐在船上观赏福州的市容了。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西湖公园,它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载,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后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水晶宫,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偕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游览区。宋淳熙四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

3.62公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扩建,特别是20__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扩建旧景点,经修复后的西湖,真正是山复整妆,湖复易容,神采顿开。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水面面积约30公顷。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进入大门看到的就是仙桥柳色:

原堤建于1930年,宽8米,长139米,中段为桥,即仙桥。1985年拓宽堤面为18米,堤边有石栏杆,并种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春来佳日,柳丝泛绿,桃花似火,远望如湖中锦带。1994年改仙桥为拱桥,宽lo米,长36米。

现在我们来到紫薇厅。紫薇厅在开化屿南,始建于1914年,以四周广植紫薇而得名。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各位游客,大家现在到的是位于开化屿中央的开化寺。此寺建于北宋景祜四年,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明嘉靖年间知府汪文盛捐资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寺内昔有十八娘荔枝,颇负盛名。宋蔡襄《荔枝谱》云:

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此得名。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寺在红花绿柳、碧波如镜的湖心屿中。1986年整修后与盆景区相连,浑然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大家现在到的是宛在堂,位于开化屿东,系闽中诗人纪念堂,为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营建,招诗友高濲等同来隐居。宛在堂木构三楹,以诗名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一时诗人云集,传为佳话。清康熙四十一年改建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黄任倡议复建,在堂中设立诗龛,作为福州诗坛同仁吟诗聚会之地。后来堂为洪水冲毁。道光四年重建。道光七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为办公场所。1914年,西湖辟为公园后,宛在堂修葺一新。此后,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荟萃吟咏。

大家现在到的是更衣亭,位于开化屿东南,始建于五代,相传闽王王延钧每与王后金风及宫娥乘船游湖时,便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

为旧八景之一。在湖西岸大梦山麓。古时大梦山,一面衔山,三面环水,跨湖有一条长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铺,直抵万安桥,系北上通京驿道。堤的东西两侧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带。亭三面临湖,视野广阔,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夏夜凉风习习,荷香阵阵,古时为品茗赏荷听曲之所。古时,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为接待皇使节的馆舍。道光十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亭北的皇华亭改建为李纲祠堂。现存的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物。

大家现在到的是桂斋,位于荷亭西北侧,占地201x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晚唱,北与湖心春雨相望,东可望及仙桥柳色。林则徐建李纲祠堂时,在祠堂架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日桂斋。光绪三十一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一间和禁烟亭一座,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区。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美术展览馆、西湖影剧院等建筑。开化屿往西过飞虹桥,到谢坪屿。谢坪屿是儿童娱乐园,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往西南过步云桥,可去动物园。

各位游客,我们的西湖之旅就到这里,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欢迎大家下次带上亲朋好友再到西湖观光游览,再见!

福州导游词篇三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福州导游词篇四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州三坊七巷。

导游词。

欢迎借鉴参考。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小郑。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

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方公顷。其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来,这是衣锦坊。到了衣锦坊,我就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书生,才高八斗,可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做了官。晚年衣锦还乡,其地就叫衣锦坊。

大家再看看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刘涛居住在此,子孙数代皆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们瞧,这是宫巷里的沈葆桢故居。他于道光20年中举人,过了七年中了进士。他是林则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现在,我们要求品尝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鱼丸。鱼丸是我们福州的美食亮点。那白白的鱼丸皮,像棉花一样软软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道香浓,就是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也会被那香气迷住。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1小时后在这里集合,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请不要乱扔垃圾。

2、请不要乱刻乱画。

3、请不要折花。

4、请不要爬树。

希望您能做到,谢谢!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宝岛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福州导游词篇五

穿好衣服,往窗外一看,哇!屋顶上、地上都是白白的雪。

出门上学的时候,天上又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真的就像鹅。

毛一样飘在身上和地上。下课以后,我和同学们在雪地上玩。

雪球,玩得袜子都湿了,回家被妈妈说了一顿。

景物描写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福州导游词篇六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福州导游词篇七

亲爱的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导游小陈。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坊巷数实际上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

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现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锦坊和郎官巷,请大家随我来。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接下来小陈要带大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除了我刚讲解的坊巷以外,还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的黄巷。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的宫巷等,都是很不错的景点,小陈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小陈把时间留给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祝亲们玩的开心。我们十点三十分在坊巷的东大门集合,谢谢大家!

福州导游词篇八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福州导游词篇九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改造过)。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38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这一街区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福州导游词篇十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代表我们阳光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感谢大家对我们旅行社的支持和信任。我叫__x,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__。这位是我们的随队司机刘师傅,刘师傅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相信大家在乘车的旅途中一定会感到既舒适又安全的。今天能担任本团的导游工作,认识这么多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您及时的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也希望大家能积极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地标意义的“三坊七巷”参观游览。三坊七巷又有“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圣誉。在20__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我们的车已经到南后街门口了,现在请大家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我们来到了郎官巷,这里是二梅书屋,即现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馆。我们往里面走,这里有门槛,大家要小心。

大家看到大厅上的贴金祥云了吗?为什么是金色的呢?因为古时候的房子大多为木质,所以多发生火灾,而五行中,金生水,水克火所以贴金饰纹有防火的寓意。大厅左边有个小屋,你们知道图中三个人的关系吗?这里可是有三代同堂哦。这源自福州孝文化中很具代表性的“拗九节”,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即在正月二月廿九日,已出嫁的女儿要带上以糯米、红糖、花生和荸荠等制成的糕点回家看望父母,以求父母平安。

现在我们来上大厅桌子上的这个漆金人物馍盒,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看来没有人能说出来哦,它是祭祀用品,古时候只有官员才能用这种长方形的馍盒,寻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大家再看我们上头的灯杆,它摆放的位置也是很讲究的,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内侧,说明这家主人的事业在本地发展;如果灯杆在中柱的外侧,说明主人的事业在外地甚至海外发展。福建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横梁上有几个灯杆,就代表这家有几个儿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三个灯杆,即代表这家主人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儿子。

现在我们来到大厅后面,这是古时候放在女子闺房内用来祭拜祖先的。大家看到左右两边的文字,每个字体都像花瓶一样的形状。我们称之为花瓶文字。从左到右依次写的是,玉堂印春色,朱树发秋香。

我们继续往这边走,大家看,这块地面可不普通哦,它叫“三合土”,建于清朝中期,历经近两百多年后被泥土、砂石覆盖了约五十厘米厚。后来在对二梅书屋进行修复改造时才发现这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面。其制作原料为沙、黄土、生石灰,并加入糯米浆以达到粘稠坚固的目的。“三合土”经过反复敲打垒砸,形成光滑平坦的地面后。用绳子在上面压印似草纹的吉祥图案,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我们整个宅院叫二梅书屋,其实书屋只有面前的这一小部分,因为主人林星章特别喜欢梅树,所以在自己的书屋前面栽种这样两株梅树,于是取名叫二梅书屋。书屋旁边呢是一个洞,林星章将它称为七星洞,我们把它叫作雪洞。它采用的材料是红糖、糯米、生石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冬暖夏凉。二梅建筑中以假山、学雪洞为通道。在全国居民建筑中独居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我们知道在三坊七巷中居住的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每座宅院都有自己的花厅园林部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宅院主人自己设计的花厅园林,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园林把福州的美景都浓缩在里面了。大家看到的鳌峰和白塔都是福州的美景。旁边是一颗两百多年的荔枝树,它每年都结果,3月到4月是荔枝树开花的季节,那个时候就会看到白色的荔枝花。

出了二梅书屋,我们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门坊口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挑巷子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福州在五代时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庙和佛塔,宋太守谢泌曾写道: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七塔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包括现在的白塔,乌塔以及这条巷子里的育王塔。育王塔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但是明代时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的时候才在巷门上又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留念。

各位团友,因为时间关系,这一部分的导游讲解到这里先告一段落,在这里我代表阳光旅行社全体人员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同时非常感谢各位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途中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在最后的几分钟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接下来留给大家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最后,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顺风!期待大家下次的光临。谢谢大家。

福州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榕城福州,鼓楼区繁华闹市的高楼之侧,有一片巷陌纵横、青石铺地的古老街区。这就是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福州导游词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__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福州导游词篇十三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福州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好(大声)!欢迎各位到武夷山观光旅游!首先来个自我介绍,我姓笑,笑死人的笑,大家叫我笑死人就可以了。为我们开车的师父姓黄,黄鼠狼的黄,对不起黄师父(对着司机说),和大家开个玩笑,请别介意,是黄金的黄,各位叫他黄师父就好了。这几天你们在武夷山的食、住、行、游、购、娱就由我和黄师父来安排。若有什么要求或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而为的。

接下来我为各位简单介绍一下武夷山市和武夷山风景区的概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获得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导游词篇十五

鼓山是驰名榕城的“三山一水”的其中一山,提到福州风景名胜的人都会提到它。鼓山为什么叫鼓山呢?原来,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当雨天,鼓山都会发出类似打鼓的“咚咚”声,因而得名“鼓山”。好了,现在就让我带你去游览一下这闻名遐迩的鼓山吧!

刚到山脚便看见人来人往,有游客,也有小贩。

刚踏上台阶,便有从上面下来的人说说笑笑地与你擦肩而过。他们轻松的神情好似悄悄地鼓励着你,快走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哦!。

走不多远,便看见一股清泉从一处几人高的石堆上飞泻而下,磅礴的水汽随阵阵清爽的山风激荡而来,“热情”地扑入你胸怀。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不必多想,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驾临,让你顿有意外的欣喜在怀之感。小贩的吆喝,行人的欢声笑语,青翠欲滴的竹林,高耸入云的银杉,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此时在你眼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与美好。

走了许久,脚累了,心疲了,可是仍不见山路尽头。虽然现在还有些许寒意,可不断地行走,也足令你额头冒出滴滴晶莹的汗珠。

行人渐渐地稀少,令一丝惊恐向你袭来,你甚至认为自己走错路了呢!偶尔见到一两个过路的游客,才使你那不安的心灵有些许安慰。

走啊,走啊,终于到了人群聚集的半山腰。这里可是吃喝的好去处。

放松放松吧!喝碗牛肉面,买根冰棍,再找个人聊聊天,刚才被阳光蒸发的信心与勇气,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ok!出发,目标山顶!

蜿蜒的山路上,阳光也仿佛化身为各种各样散发着柔和温暖的光的调皮的小精灵们,穿过层层树叶的遮拦,在林间飞跃着、蹦跳着。它们有的在树梢上探头探脑,有的从你的鞋面轻轻地跃到你的指尖,逗引着你向山顶走去。

走啊,走,终于到了山顶!

站在眺望台上,你自然会体验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怎么样,心动了吧?不要犹豫,快快来吧!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福州导游词篇十六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市级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这是一座居住着近现代两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谢冰心。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杰出代表人物,林觉民遇难后,临时知县的岳父陈元凯连夜托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为避祸搬到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谢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宝,福州的脱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纸伞,还有福州著名的寿山石和软木画,各色各样的福州小吃。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为什么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个叫刘涛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孙皆为郎官,所以叫此巷为郎官巷。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严复还担任过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严复译述《天演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黄巷,历史上出现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中较大的一支黄氏家族入闽后,聚居于此,开始有了黄巷的地名。该巷以小黄楼著称。

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衣锦坊的水榭戏台20xx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福州导游词篇十七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一路辛苦了!你们从福州市区出发,经过68公里将近2个小时的汽车旅行到了青云山九天峡谷景区。今天由我作景区导游。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九天峡谷入口---小桥---柳杉林---九龙瀑布---观景台---砚田瀑布---仙靴瀑布---长廊瀑布---洞天瀑布---石垄瀑布---断崖瀑布---九重瀑布---神龙含珠---九山书院---大王峰下山。

专家说九天峡谷是青云山特级景观,庐山飞流才三叠,这里九叠,你能不心动吗?心动不如行动。走进自然与峡共处,走进森林与水同欢,许多景观我们还是保留它的原生态,因而走不到的峡谷,攀不上的悬崖我就先作概貌介绍。

这座山因有两座山顶相对峙、形象对称而得名对山。在山沟流淌着一股山涧清泉,长久侵触成峡谷景观。对山海拔1029.8米,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800米以上为草甸。山顶巨岩躺地,乱石仰靠,像一盘无规格的棋子布满山坡。对山寨就建在山的最高处,由石头作为四周围墙,墙高三米不等,墙基大约三米,墙顶一米可行走。南设寨门,寨为烽火寨,视野开阔,占地三千平方米以上。800米以下为竹海森林、空中梯田和民居。

九天峡谷分为九龙瀑布和九山书院两大部份。一个是水景,一个是古迹。全程2.5公里,大约需要2个小时。

现在我们所在位置海拔150米,能直观六叠,想象三叠石垄岩突双奇,相对高200米,成六级飞流,这就是说后三叠250米瀑布还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地方,悬崖、悬流,留下悬念。

桥下一池碧,桥上一拱月。过桥这棵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春天露新绿,秋季挂红豆。万绿丛中,万粒红豆。红豆杉除外表美丽外,其内在气质更是珍贵。由红豆杉吐出的“气”,是人类寿命的补品。

溪边石硅,山峰猴王,这种象形岩石,既是火山遗痕,又是风化杰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有把石头滚于溪中,又可把岩石吹出洞天。山脊那造型逼真的雄狮欲奔,的确把最顽最固坚硬的`石头雕刻出最有灵性的动物生命。

独木桥、钓鱼潭、林中道,转个弯就到了九龙瀑布。九龙是终级,九级是九叠,九叠有九名,自下而上分别叫九龙瀑布、砚田瀑布、仙潭瀑布、仙靴瀑布、长廊瀑布、洞天瀑布、石垄瀑布、断崖瀑布、九重瀑布。

九龙瀑布,水泄终极,如龙入潭,得名。上接云天,下临空谷,水的高歌,撼人心魄。九天指水高入银河,九龙指水低入龙潭,“九”泛指多,而在九天峡谷则实指九级断崖,形成的九级瀑布奇观。

攀岩登山,过了通天梯,砚田见景奇。砚田瀑布,文房四宝都齐全,山有千竹为笔缘,石磨浓墨写大字,砚田一方万吨重,瀑布挂壁宣纸白。最妙是:说着是玉佩,踩着是碧潭。看着是方章,摸着是石头。观着是水帘,挂起是长幅。还有一顶状元帽,只许眼观,不许试戴。

攀岩登阶,穿洞过峡到仙潭。下为仙潭瀑布,上为仙靴瀑布,立此赏景,景观奇绝。你看岩险欲附,峡窄无阶,壁立飞流,风聚白练一束,风吹人字双划。停一阵无声,泄一阵急流,四季不同,晴雨有异,如果游人顺风而呼,或逆风而喊,都会牵引出仙境一般美妙奇观。

由此仰望,石垄巨石,是两只仙人靴底,东侧一只大脚掌长达20米以上,西侧一只小脚掌长达15米以上,双脚悬空踩着,只有超脱人间的仙人才有可能永久悬空屹立。

长廊水帘,帘挂峭壁飞珠洒玉,水天走廊空中旅行。这长条形的半边洞穴,巨宽的水帘飞流全是天然的,而亭又锦上添花。廊险、水亮、亭艳三者加上游人,俯视仰望皆奇观。

凭栏远望我在洞中,抬头仰望我在洞底,攀岩登阶我变更小,立顶观景我为最高。石陷凹槽、垄装飞流,窄处水成瀑布,宽处珠挂绝壁。水景刺激,崖景惊险。石垄瀑布也因此得名。

从洞中登顶,就可见到屹立于两块巨大岩石上的两座亭,一左一右,一东一西。远观岩顶立亭,险中见高;近观石上立亭,平中见奇。两亭相峙,不能相通,两岩相呼,不可相挨。所以这亭被称之为“鸳鸯亭”。

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手卷;四方宾朋,而今有心巧穿行。走出断崖瀑布,沐一身水雾,回头一看还真有趣景:瀑布下方有一块巨石,像弥勒佛端坐其中,闭目养神。佛像前有一块平整的巨石,像一张石床,这自然是弥勒佛发了财,偷着乐。

九天清泉堪洗砚,九天书院可藏书。纵观九山书院地理环境,那是地接藤山,侧依峡谷石龙;环绕重水,读书方是出路。书院建于何时尚未考证,书院外为寨堡式构筑,长宽大约300米,“九山书院”四字用楷体书于方形南大门的眉批条石上,而东大门为圆拱门。东北角有观察哨,西南角有城堡楼。墙呈直角围筑,最高处达10米以上,墙厚呈梯形,底座三米不等,顶墙大约一米。顺山就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书院建于正北,长32米,宽9米,地基保存完好。

过了豪猪石,就上猴子大王峰。相思亭立于大王峰,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地势险要。站在亭边,向南远眺,形神兼备的情侣岩对峙,如同目相视,唇互吻,传神入化立山边。绵羊峰是石一块,石为羊一只,羊是山一座,柔顺又可爱。向北眺望,有神女岩剪影,“和尚望春姑”景观也依稀可见。

九天峡谷因九级断崖得名,而九龙瀑布因九叠飞流得名,高山落差600米,长久风化侵蚀形成水自一源,瀑布九叠,如银河落入九天。断崖九级,每一级有每一级的特点。洞天峡谷幽深,碧水跌宕多姿。水冲石垄,软处成峡,硬质成岩。水侵残壁,高处成壶,低处成潭。造化出峡谷瀑布,残壁水帘的天然奇观。

有道是九天峡谷九级奇观;九龙瀑布九种传说;九山书院九大疑问。欲问峡谷真面目,漫将悬崖比刀劈。欲探九天水一源,火山天地涌矿泉。欲寻九山书院古迹,请宋代状元萧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