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大全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一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三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四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五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经过时间的计算。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2时40分=()分1分30秒=()秒3分=()秒。 4时=()分120分=()时60秒=()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手势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数学日记。 我的一天。 我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餐。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我会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 我家就在学校的对面,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我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 上午的体育课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 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我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 放学后,我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20秒钟就能做完。 晚上,我经常会陪妈妈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爸爸开心。 我看到有的同学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怎么,这篇日记有问题吗?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师少量补充说明。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六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七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5×1=5)。 2)再摆出一个。 板书:5+5102×5=105×2=10。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5153×5=155×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5204×5=205×4=20四五二十。 20+525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篇八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