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5)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56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二(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5)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56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三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五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六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__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八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九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怎么办呢?学生会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编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利用今日说法真实案件《家中被盗一百万》的微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探索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渗透编码思想。 三、以生为本,习本课堂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过程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结构与含义,初步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难点: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破案吗?生:喜欢。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侦破一起案件。请看案件的视频资料。 【课堂激趣】。 1。播放《家中被盗一百万》。 2。师:同学们,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分子?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巧妙设疑,引出课题】。 1。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了,身份证号码不就是一组数字吗?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破案呢? 2。师: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能传递给我们很多的信息。其实啊,像身份号码、银行卡号这样的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号码也叫编码,是人们把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那编码里面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将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本课的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探索组成、感悟特征】。 一、对比辨析,认识地址码。 2。师:一共18位。这就是身份证号码的统一性。不管身份证信息是什么样的,我们统一用18位数字表示。 3。师:那这18个数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身份证前两位代表省,三四两位的两位代表市,五六两位代表区或者县。 4。师:身份证的前六位,统一称地址码(边说边板书)。 二、猜猜我是谁,认识生日码。 1。身份证号码第七到第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七到十位是出生年,十一十二位是出生月,十三十四两位数是出生日,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老师这里有一组出生年月日,你觉得是你,你就站起来。 2。展示年份20xx很多同学都是20xx年出生的。 3。展示月份02有同学有疑问了2月为什么不直接写数字2,而要写02呢?因为啊一年有十二个月,如果2月写2是一位数,12月写12是两位数,那身份证的位数就不统一了。 4。展示20xx0205师:只有一位同学了,你确定一定就是他吗?不一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这些旧知识的整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让学生简单的介绍了身份证编码的含义,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练习,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发挥想象,探索顺序码和校验码。 1。师:那不止他一个人,么怎么样区分同一天出生的人呢?这应该是所有双胞胎的烦恼了。顺序码,将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顺序码的最后一位1。3。5。7。9表示男的,0。2。4。6。8表示女生。有了顺序码,即使双胞胎的身份证也不一样了。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 2。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通过前十七位计算出来的,有数字0—9,我们常见的身份证最后一位是x,其实是罗马数字10。师:身份证号码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啊我们可以把他分成四个部分: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设计意图】。 “先猜测,后验证”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身份证编码的规律的得出利用观察比较和猜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走向生活,巩固新知。 1。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编码的知识,现在你们可以拿起知识的武器帮助警察叔叔破案了吗? 3。再看银行的卡号编码。2、3、5只有5持有甲银行的银行卡。所以确定5才是真正的罪犯。恭喜你们成功破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自我实践,检验真知。 (二)我是“小小编码师” 【设计意图】。 1。通过练习,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经历编码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编码思想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编码的认识,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小结。 2。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还见过哪些编码?生举例子。学籍号、军事情报、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都是编码。 3。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数学好玩,祝大家玩好数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1)画一画。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2)线段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1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三、练习一。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