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松花江上歌词 松花江上教学设计(实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松花江上歌词篇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5、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准备: 所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 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一部纪录片。(播放纪录片《多事之秋》的片段。)。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 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这种情绪要倾吐,要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有相关画面,其中有劳苦大众扶老携幼逃亡、日本侵略者无情侵略的镜头。)(学生听得认真,比较好地了解了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 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松花江上。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板书课题,全体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歌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 煤矿、高粱、衰老、同胞、悲惨、抛弃、宝藏。 利用形声字知识指导辨析生字“梁”和“粱”。 理解:同胞。 (2)查课文朗读情况。(同学桌互相读)。 (3)指读歌词。谁愿意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 三、重点理解。 这首歌词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怀念家乡、痛哭流亡、渴望回家。 同学们看看那几行写的是第一层次?那几行写的是第二层次呢?第三层次又是那几行?学生分层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层次。 1、指一名女同学读第一部分。 (1)这一层次主要写什么了?(家乡的美丽富饶。)。 (2)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我的家乡?(估计学生会说出“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等)。 师介绍:东北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自然林区,还有抚顺煤矿、大庆油田等自然资源,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是勤劳而善良的东北人民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美丽的东北。 再找一名男生读这几行,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 再找一名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这部分。 (3)“同胞”本义是什么?这里指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千千万万流亡在外的人民对自己家乡父老、对所有中国人民命运的担忧。)。 可现在,东北劳苦大众却被日本侵略者无情的逼离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的感情应该是怀念的、留恋的。 2、1931年9月18日,这是个黑色的日子。是每个东北人,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默读7—14行。你知道什么? (1)抓住“抛弃”体会(抛弃本意是什么?东北人民真的不想要这些宝藏了吗?是不能要,因为他们自身难保啊!这“抛弃”两字透着多少无奈!多少辛酸!)。 (2)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中原地区,开始了漫长的——。 板书;流浪!流浪!流浪! 从这三个“流浪”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重复使用三个“流浪”有什么作用?(强调了流浪的苦难,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控诉。)。 教师介绍:像这样重复使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两次或多次的写法,是一种修此方法,叫反复。 同学们还能在第一部分找到这样的修辞吗,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 流浪的队伍中,有,有(),有(),还有()。 (3)再读这几行。指导三个流浪的读法:第一、二个逐渐加重语气,读出流浪的苦,第三个慢而轻,读出无奈和苍凉。 流浪!流浪!流浪!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练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3、分组读最后几行。 这是对远方亲人的呼唤,这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它激励国人拿起武器,勇敢走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怕流血牺牲。 再分组读第三部分。 四、再读全文,体会感情。 找三名同学配合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在当时,作者写这首歌,他想告诉大家什么?(唤起大家勇敢战斗的意识。)。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编者把这首歌词选入课文,他想让我们知道什么?(告诉我们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首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松花江上歌词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中国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3、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松花江上歌词篇三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5、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所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 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一部纪录片。(播放纪录片《多事之秋》的片段。)。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 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这种情绪要倾吐,要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有相关画面,其中有劳苦大众扶老携幼逃亡、日本侵略者无情侵略的镜头。)(学生听得认真,比较好地了解了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 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松花江上。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板书课题,全体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歌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 煤矿、高粱、衰老、同胞、悲惨、抛弃、宝藏。 利用形声字知识指导辨析生字“梁”和“粱”。 理解:同胞。 (2)查课文朗读情况。(同学桌互相读)。 (3)指读歌词。谁愿意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 三、重点理解。 这首歌词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怀念家乡、痛哭流亡、渴望回家。 同学们看看那几行写的是第一层次?那几行写的是第二层次呢?第三层次又是那几行?学生分层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层次。 1、指一名女同学读第一部分。 (1)这一层次主要写什么了?(家乡的美丽富饶。)。 (2)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我的家乡?(估计学生会说出“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等)。 师介绍:东北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自然林区,还有抚顺煤矿、大庆油田等自然资源,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是勤劳而善良的东北人民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美丽的东北。 再找一名男生读这几行,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 再找一名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这部分。 (3)“同胞”本义是什么?这里指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千千万万流亡在外的人民对自己家乡父老、对所有中国人民命运的担忧。)。 可现在,东北劳苦大众却被日本侵略者无情的逼离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的感情应该是怀念的、留恋的。 2、1931年9月18日,这是个黑色的日子。是每个东北人,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默读7—14行。你知道什么? (1)抓住“抛弃”体会(抛弃本意是什么?东北人民真的不想要这些宝藏了吗?是不能要,因为他们自身难保啊!这“抛弃”两字透着多少无奈!多少辛酸!)。 (2)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中原地区,开始了漫长的——。 板书;流浪!流浪!流浪! 从这三个“流浪”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重复使用三个“流浪”有什么作用?(强调了流浪的苦难,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控诉。)。 教师介绍:像这样重复使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两次或多次的写法,是一种修此方法,叫反复。 同学们还能在第一部分找到这样的修辞吗,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 流浪的队伍中,有(),有(),有(),还有()。 (3)再读这几行。指导三个流浪的读法:第一、二个逐渐加重语气,读出流浪的苦,第三个慢而轻,读出无奈和苍凉。 流浪!流浪!流浪!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练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3、分组读最后几行。 这是对远方亲人的呼唤,这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控诉。它激励国人拿起武器,勇敢走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怕流血牺牲。 再分组读第三部分。 四、再读全文,体会感情。 找三名同学配合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在当时,作者写这首歌,他想告诉大家什么?(唤起大家勇敢战斗的意识。)。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编者把这首歌词选入课文,他想让我们知道什么?(告诉我们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首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松花江上歌词篇四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5、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导入 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 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一部纪录片。(播放纪录片《多事之秋》的片段。)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 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有相关画面,其中有劳苦大众扶老携幼逃亡、日本侵略者无情侵略的镜头。)(学生听得认真,比较好地了解了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 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松花江上。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板书课题,全体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歌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 煤矿高粱衰老同胞悲惨抛弃宝藏 利用形声字知识指导辨析生字“梁”和“粱”。理解:同胞 (2)查课文朗读情况。(同学桌互相读) (3)指读歌词。谁愿意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 “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 三、重点理解 这首歌词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怀念家乡、痛哭流亡、渴望回家。 同学们看看那几行写的是第一层次?那几行写的是第二层次呢?第三层次又是那几行?学生分层次。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层次。 1、指一名女同学读第一部分。 (1)这一层次主要写什么了?(家乡的`美丽富饶。) (2)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我的家乡?(估计学生会说出“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等) 师介绍:东北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自然林区, 还有抚顺煤矿、大庆油田等自然资源,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是勤劳而善良的东北人民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美丽的东北。 再找一名男生读这几行,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 再找一名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这部分。 (3)“同胞”本义是什么?这里指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千千万万流亡在外的人民对自己家乡父老、对所有中国人民命运的担忧。) 可现在,东北劳苦大众却被日本侵略者无情的逼离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的感情应该是怀念的、留恋的。 2、1931年9月18日,这是个黑色的日子。是每个东北人,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默读7-14行。你知道什么? (1)抓住“抛弃”体会(抛弃本意是什么?东北人民真的不想要这些宝藏了吗?是不能要,因为他们自身难保啊!这“抛弃”两字透着多少无奈!多少辛酸!) (2)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中原地区,开始了漫长的?? 板书;流浪!流浪!流浪! 从这三个“流浪”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重复使用三个“流浪”有什么作用?(强调了流浪的苦难,表达了对政府的控诉,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控诉。) 教师介绍:像这样重复使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两次或多次的写法,是一种修此方法,叫反复。 同学们还能在第一部分找到这样的修辞吗,有什么作用?(学生分析)流浪的队伍中,有xx,有xx,有xx,还有xx。 (3)再读这几行。指导三个流浪的读法:第一、二个逐渐加重语气,读出流浪的苦,第三个慢而轻,读出无奈和苍凉。 流浪!流浪!流浪!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练读,再指名学生朗读。 3、分组读最后几行 这是对远方亲人的呼唤,这是对政府的控诉。它激励国人拿起武器,勇敢走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怕流血牺牲。 再分组读第三部分。 四、总结全文 在当时,作者写这首歌,他想告诉大家什么?(唤起大家勇敢战斗的意识。)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编者把这首歌词选入课文,他想让我们知道什么?(告诉我们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松花江上歌词篇五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松花江上》歌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的曲调了。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亲自教二中学生歌唱,后来传到东北军的学生队里,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1936年11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解放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选用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倾诉着自己的家乡东北,有丰富的物产,还有自己的爹娘,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这首歌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词的开头部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第二部分“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整夜在关内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后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满含热泪、悲愤交加的音调,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松花江上歌词篇六[00:34.02]那里有森林煤矿。 [00:44.19]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00:59.64]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01:10.83]那里有我的同胞。 [01:21.73]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01:38.12]九一八九一八。 [01:44.77]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01:54.27]九一八九一八。 [02:00.53]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02:10.58]脱离了我的家乡。 [02:16.31]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02:24.11]流浪!流浪! [02:30.32]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02:39.87]哪年哪月。 [02:45.72]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02:58.77]哪年哪月。 [03:05.32]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03:19.79]风暴啊风暴啊。 [03:35.40]什么时候。 [03:43.92]才能生回我家乡。 松花江上歌词篇七年初秋,我去哈尔滨,第二天,便伫立在松花江畔,滚滚东流的江水奔来眼底,我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50多年前,当我还在中学上学的时候,就学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那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着我国东北三省大片领土,我约同几个十三四岁、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一个星期天下午,坐在香港一间中学的课堂里秘密开会。大家在左臂上缠着纪念国土沦陷的黑纱,低声哼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曲调,脸上淌着热泪,心胸中激荡着悲愤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感情恐怕只有离开了祖国,而又经历着国土沦丧的惨痛的人才会深切地体会到的,虽然当时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不大懂事的孩子。 说起来也奇怪,半个世纪以来,我走南闯北,差不多跑遍全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省份,甚至出访过日本、北美和西欧好几个国家,偏偏没有看到过松花江,甚至连山海关也没有出过。东北三省,特别是松花江,是我少年时魂牵梦萦的地方,却缘悭一面。看来人世间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我直到暮年,才有机会来到松花江上一倾积愫。 比之长江黄河,松花江的宽幅长度都相形见绌。它只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江流甚至还不如珠江下游处那样汹涌澎湃。但由于《松花江上》这首流传多年的歌曲的影响,它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历时14年之久的中日战争中敌我鏖战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江畔那座巍然矗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抗日先烈艰苦战斗的伟绩丰功,松花江两岸的土地几乎每一处都浇灌过烈士们的鲜血,我不由得对松花江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特殊感情,一种糅合着肃然起敬和悲愤填膺的感情,这种感情我50多年前唱《松花江上》的时候也曾经产生过的,只是现在身临其境,面对着曾经一度遍布血海尸山的古战场,就更强烈得多了。我独自凭栏,禁不住潸热泪下,热泪和松花江的江水汇流在一起。 有道是,“居安思危”,又说“毋忘在莒”,看来祖国现在仍然需要像《松花江上》那样的歌声。 1.文章在写作顺序上,运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2.文章题目是《松花江上》,但第三段却写一直未能看到松花江,这是否多余? 4.“我不由得对松花江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特殊感情,一种糅合着肃然起敬和悲愤填膺的感情。”请分析“肃然起敬”与“悲愤填膺”这两种情感。 5.最后一段,作者别有深意,呼唤祖国仍需要像《松花江上》那样的歌声。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倒叙。 2.这是为了表达对松花江的切盼之情,对比手法突出对松花江情感之深。 3.因为受《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影响,这里又洒满了抗日战士的鲜血,所以让“我”对它怀有特殊情感。 4.“肃然起敬”是对抗日将士,“悲愤填膺”是对日军当年的入侵与杀戮。 5.作者重在呼唤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生活在和平时期也莫忘国耻。 松花江上歌词篇八(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理解歌词内容。 一、激情导入: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曲,并播放东北遭受日本人侵略时的图片,人们残遭迫害、背井离乡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伴着歌声)。 当你听到这凄凉痛苦的歌声,看到这些遭受痛苦的同胞,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歌词,看看读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2、好,同学们,就请你们带着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三、深入体会: 1、出示: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里的“我”指谁?读了这一部分歌词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 在这一部分里,有两处重复的内容(课件画线),它的作用就是强调了作者怀恋家乡的情感。 那么,作者歌词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2、出示: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为何要脱离家乡?为何要抛弃宝藏?上一部分中用到了反复,这一部分有吗?在哪里?“九一八”为什么反复出现两次呢?还有吗?(“流浪”反复三次)表现出了流浪的时间长、无休止,又说出了人民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好,下面请同桌间接读,要把你心中的体会读出来。 3、出示: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部分中,“哪年哪月”的反复有什么作用?两次反复“爹娘啊”充分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流离在外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呢?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青年,你会怎样做?是啊,好多英雄志士都投入到了抗日的行列。通过八年的抗战,咱们中国最后终于胜利啦! 好,同学们,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首歌词,你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就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有时间的话,先自由读,再齐读)。 4、在引导学生放着配音读全诗。 5、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里,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机动)。 四、结束,掀起高潮。 教师:好,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这里有十六个字送给你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