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一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1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二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1.重点: (1)托义于物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莫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那么白杨树象征什么呢?请看课文。 三、正课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一 讨论并归纳: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讨论并归纳: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三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四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五一、思想主题。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二、思路结构。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拟人化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以课文第七段为例,本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评价,把白杨树进一步拟人化了。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婆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那么白杨树美不美呢?单就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作者对白杨树作了抒情性的评价,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五、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句法的变化如下: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问句一:让人由树联想些什么。 反问句二: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比方农民。 反问句三: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反问句四: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难看出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特点。 六、结尾设疑教学方法建议。 激发阅读兴趣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怅然()惴惴不安()谆谆告诫()。 甘霖()祈盼()袅袅婷婷()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 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六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 (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了):多媒体出示2025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七1、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了解体会到什么是象征手法。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3、通过与课外文章的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 通过与课外文章的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 一、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问题1:归纳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明确] 主题: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写作特点: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二、对比阅读,学会知识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画,《》是______画。 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茅盾 象征 课后小结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课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目标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三)、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 (四)、课外古诗词背诵。 积累古典文化知识,初步学会怎样鉴赏一首诗词,给学生文化和审美方面的感受。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六)、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选读科目。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集》和《文化苦旅》。 八(1)班共35名学生,是我从七年级带上来的,对学生的了解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有一定的兴趣,但少数学生也开始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厌烦情绪。在识字写字方面,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许多学生还存在写错别字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遇到课文及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时都没有查阅字典的习惯,任由字词障碍不断积累;大部分学生书写比较潦草,特别是男生,只有少数女生的书写比较工整漂亮。 在阅读方面:学生早读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拖音朗读,情绪不高昂;不积极主动去阅读,课外阅读更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在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通常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疑问。在写作方面:大部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掌握好文章的整体构思方法,通常想一句写一句,以致文章的中心不明确,无法正确向别人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情感。 部分同学认为无内容可写,这部分学生对生活、生命和自我的认识比较薄弱,阅读面也比较狭窄。少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比较一般,缺乏表达的技巧。有些学生则无法将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无法提高文章的立意。探究性学习和自学自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比较单一,深度不够,缺乏思考。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本学期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尝试学案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学案,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跨度,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1、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九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一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1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2 (1)探究练习三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为什么? 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名生答 不离题 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 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三二、语言表达:(23分)。 5、默写:(10分)。 (1)但是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与,它是。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却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7、扩写:(8分)。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树影、笛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50字左右)。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四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引导。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篇十五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2.教学目标《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领悟这篇散文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三、教学方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视频范读和学生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1、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 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