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一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一、铺垫孕伏。 1.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观察议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2)引导学生概括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把计算步骤填在课本50页例1下面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3.14×0.5×1.8=1.75×1.8≈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41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3.教学。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 (2)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展开图进行比较、区别,从而使学生清楚: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4.教学例2。 (2)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让学生观察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并小组议论: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再按顺序说出求表面积的具体过程。具体计算由学生完成。 (4)指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并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5)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解题方法。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示: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发现计算结果是1800平方厘米的让该生上黑板上做。 (4)订正,让板演的学生讲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 (5)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制作水桶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数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够用。那么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时,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所以这题的计算结果应是1900平方厘米。 (6)“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二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二)生成原理。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三)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四)应用原理。 (五)课堂小结。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三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 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归纳:,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六、 探究活动。 面包的截面。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题目。 有一个圆柱形的面包,要切一刀把它分成两块,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 2、利用橡皮泥捏一个圆柱体,进行实验,验证结论. 3、画出截面图,表示结论,发展空间观念. 参考答案。 1、沿水平方向横切一刀,截面是圆形.(如图1)。 2、沿垂直方向纵切一刀,截面是一个长方形.(如图2)。 3、沿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如图3)。 4、从顶面向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4)。 5、从上底面斜切一刀到下底面,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5)。 (图1)(图2)(图3)(图4)(图5)。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四教材40页、41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第2-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二)能力训练点。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观察议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2)引导学生概括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把计算步骤填在课本50页例1下面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3。14×0。5×1。8。 =1。75×1。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41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3.教学。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 (2)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展开图进行比较、区别,从而使学生清楚: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4.教学例2。 (2)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让学生观察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并小组议论: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再按顺序说出求表面积的具体过程。具体计算由学生完成。 (4)指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并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5)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解题方法。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示: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发现计算结果是1800平方厘米的让该生上黑板上做。 (4)订正,让板演的学生讲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 (5)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制作水桶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数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够用。那么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时,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所以这题的计算结果应是1900平方厘米。 (6)“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五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七教材40页、41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第2-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观察议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2)引导学生概括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把计算步骤填在课本50页例1下面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3.14×0.5×1.8。 =1.75×1.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41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展开图进行比较、区别,从而使学生清楚: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4.教学例2。 (1)投影片出示例题2、圆柱的几何图形和表面积的展图。 (2)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让学生观察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并小组议论: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再按顺序说出求表面积的具体过程。具体计算由学生完成。 (4)指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并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5)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解题方法。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示: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发现计算结果是1800平方厘米的让该生上黑板上做。 (4)订正,让板演的学生讲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 (5)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制作水桶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数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够用。那么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时,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所以这题的计算结果应是1900平方厘米。 (6)“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八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九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笔筒等。 教学过程: 师:(拿着圆柱模型)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圆柱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略)。 师:拿出圆柱形状的罐头,辨析: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什么?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师:想一想如何计算包在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 生: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商标纸包在外面也是曲面,必须要把它拿下来。 师:说的对呀,那么怎么把商标纸拿下来,拿下来后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带来的圆柱形物体,动手操作去探究,去发现。 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的,剪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 (还没有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就抢着说)。 生2:我们是斜着剪的,剪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我再问:还有不同的剪法吗? 生3:我没有剪,就是沿着罐头的接头撕开的,展开后也是一个长方形。 生4:我这个圆柱的商标纸有点紧,我撕得有点破,不太像长方形。 生5:简单,用我们上学期学的转化法就行了。接着他说了方法:就是再把那两种沿着高对折,剪开重新拼成长方形。 我照着他说的做演示,并且大声表扬他说:“同学们,这并不简单,转化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它,就会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啦!” 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 师:这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生:老师,平行四边形也能推导出来,不需要变成长方形!让他来说说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也能推出来。我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为他的精彩发言而喝彩! 生6:老师,刚才我没有用剪刀剪开,也没有撕,我也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他边做边说:我这个商标纸有点松,我直接拖下来压平,这时也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2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是底面周长的一半×高×2,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同时我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真棒!下面如果用s表示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吗?(板书:s=ch)。 基本练习(求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师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师:我们掌握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表面积怎样计算呢?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援助的表面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生: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5.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的题目。 1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3教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 4介绍进一法。 四、学以致用,灵活运用。 师:从例4可以看出来数学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几道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 提高练习: 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分析好求的是哪一部分的面积?在选择解答方法。 设计制作一个笔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怎样确定笔筒的大小? 五、师小结:下课铃响起,老师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的笔筒送给你最喜爱的人。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 c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步的几何知识概念,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从生活实践中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教学的重、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设计意图:对于《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以往我都是在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的教学中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然后在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再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侧面积公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加深巩固,课堂的教学设计以练笔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容易把求表面积中所应用到的公式混淆在一起,而且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局限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再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本技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的知识,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学反思: 我首先解决的是“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再进而启发学生想到“如何把商标纸拿下来”,学生自然就想到“用剪或其他方法”,探究的方向准确后,我则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去操作,留给学生大量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会随着操作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现,个性化的精彩随之绽放!中国有句古话就是:给你点颜色,你就开染坊!我觉得确实是的,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你给他一个探究的空间,他就会回馈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还你以一幅精彩的画面!“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的精彩得以释放,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让学生的智慧充分展示,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和活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一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二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生:我想对老师们说,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的,不会让你们失望。 生:我们的课堂将比赛场更精彩……。 师:我坚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一、引入新课: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课件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生: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课件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评价:在体育赛场上你们是我的骄傲,在课堂上你们更是我的自豪)。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我们的成功。(掌声……)。 投影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投影呈现学生的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3、反馈练习:(略)。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实践运用:师: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比如,求一个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应该是怎样的呢?(生:略)。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最后,你们猜猜听课的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生:略)。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三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四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五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篇十六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1)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教学例3。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