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汇总13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汇总13篇)

匿名 2025-03-05 07:22:32 5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一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二

人生好似南柯梦,醒后方知幻境中。

一生中,你追求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总以为人生路漫漫,但仔细想来,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尽是往事;往事,尽付诸流水。

其实,往事都是该被珍惜的,因为,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这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们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会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人们越来越没有工夫也没有心境去怀念往事了。当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可失去了怀念,人与木石无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执着生命,爱护自己,把握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明天永远都是一个悬念,一个谁也无法预想的未知数。但是,明天也许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如果没有明天,昨天就会成为废墟,如果没有明天,今天就成了尽头。

明天尽管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到最后也可能如今天一样的虚空,但明天总会为今天的我们赋予希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透支着梦想。

你的明天,可能会晴天丽日,可能会电闪雷鸣;可能有风平浪静,也可能有惊涛骇浪。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明天会如何,可是这又怎样呢?即使是未知,也无法斩断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人生如戏,花开花落,物转星移。谁是这场戏的编剧?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人生如梦,一晃而过。谁又能把握这匆匆岁月?

人生不过如此:回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三

大学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到底周国平是何许人也?我为什么要读他呢?他是不是真的能给我什么启示呢?于是,带着好奇跟一连串的疑问,我开始尝试走进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成了我的首选读本。

他的文字睿智风趣,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收获智慧和超然。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他所谈到的有关幸福、岁月、生死、执著、命运、爱情、追求的观点真的很精辟;他对书与人生、爱的智慧、人生寓言的看法以及他的游历和感想也是鞭辟入里,让人感同身受。读《守望的距离》,让人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向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美丽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充满着睿智和哲理,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我境界。

自从我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我就不时的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感觉我的精神陷进了一片奔腾不安的河流,在追逐渴望中汹涌撞击,似是溃决。从此我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引起我共鸣的思想,可以让我摆脱那感情的漩涡,重新寻回心灵的宁静。而此刻,我找到了!《守望的距离》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就像一位长者,给我们讲述着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它又像一处宁静美丽、清新自然的心灵栖居地,让奔波于红尘的疲惫的人们在此歇歇脚。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最真诚,最真实的声音。就算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至少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能使人时不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不落后于时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本书是一碗真正的心灵鸡汤。

读周国平让人想起那些青葱岁月。读完了整本书,感觉他的作品平淡而不平凡。周国平无意对谁进行貌似深刻的教化,但却引导着你走向凝神和静思,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大学里读到这样一本好书,书中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我的心声:“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没错,与周国平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还有那迸溅出的火花,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熏陶和洗礼,也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远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四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生活中也当然会有困苦、不愉快,但这只是一次对自己的处事的考验罢了,不足挂心,总是记小事于一身的人,是总得不到快乐的,放下吧,放下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懂得放弃的人也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五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六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的散文集,有位同事不久前送我的书。我上次和有个朋友吃饭,说我总是感到很神奇,合适的书总是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好像我就在等它一样。这本《守望的距离》也一样。我朋友笑这回答说其实是你自己做好了准备,好的书一旦出现在你的视野,你就看上了而已。或许是吧。我其实以前不怎么爱读散文,之前有个朋友强烈推荐给我两本三毛的散文集,我只是翻看了一下就搁置与书架上了。而这本《守望的距离》确是我爱读的,爱不释手,那天和家人看世界杯,中场休息时,还拿起来读上两篇,如视珍宝。

如此喜欢之后,陆续买了贾平凹,余光中,余秋雨的散文集,以及周国平的另外的散文集,翻看之后依然觉得这本《守望的距离》写的最好。可能这里写的都是周国平平日的思考和感想,如果是为了写而写,别人读起来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滋味了。就来先说写散文,此乃书中的观点。首先必须有想法要写,家里没有鲜鱼,就不要宴客。《守望的距离》可能是周国平多年积累的散文集,这些散文确实都是有感而发而写,当时并不为什么出什么散文集。再则写散文讲究有味,这一点做到难了。是求功名而写还是真正的对世事淡泊名利,从淡淡的文字中总能感觉的出来,当然烹饪鲜鱼,文字功夫也是少不了的。最后一点是一条鱼不能熬一大锅汤,那就淡了,没味了,文字贵在精,不用过多的废话。而《守望的距离》这本散文集也正是符合了这三点,给你呈现了一盘盘烹饪合宜的鲜鱼,美味无比。

《守望的距离》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讲人生,爱,生死,旅行等等。在我看来,其实讲的是智慧。周国平是著名作家,哲学家,思想家,上的是北大哲学系,读过的书无数,阅尽东西方大家的思想,研究过尼采,不过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所处的年代,写出的是自己的人生智慧。因为不是照搬别人的片言只语,那样显得空洞,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偶尔灵光一现,那样很零碎。所以读起来觉得很有味。而关于写所思类的散文,里面有句话非常认同,写散文犹如在海滩上捡贝壳,知道前面已经有很多人捡到过了,而且后面也还会有很多人会捡到,于是感到很心安。对于偶尔也写写文字的自己来说,也觉得很心安。

如果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依然在原地踏步,那可能真的是浪费了人生的时间,只是在虚度光阴而已,有可能他们也在工作,也在养育家庭,也充当各种角色,知识在增长,而智慧没有增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智慧的增长才是我们追求的。在我看来,智慧是关于人的,关于自己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人,审视周围,通过阅读古人的典籍,最重要的是通过思考,以更加宽阔更加高度的视角来看这世间的人生,获得对世间生活的豁达与宽容。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要反过来运用到当前的生活中,看透人生这洞穴里的生活,才能从眼光中透出这睿智。

智慧这个东西没有一个考量的标准,不可言说,因为包含的内容太多,足够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领悟。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获得智慧,甚至有些并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人,通过日常生活的思考,对身边世界的观察,比如年长一些的人,他们某些方面的看法也可能智慧的。因此在智慧这件事情上,永远应该保持谦逊。而通过看书,可以从优秀的古人中了解到更多的智慧,只是能否成为你自己的,那就仍需要你的消化,因为智慧不会教你具体的做法。因此读过很多书的人,也补一定就得到了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这一世中。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看到的就是周国平的智慧,方方面面的智慧。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努力穷尽这一生的可能性。人生对他即是事业,除此之外无其他事业。智慧是成年人保持童心的唯一办法,成年之后,童心就丢失了,而通过智慧可以保有。

现在都流行终身学习者这个说法,我也愿意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什么,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固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学习的就是人生的智慧,一生也学不完,一生也思考不完。而每每思考有感悟,智慧的阶梯往上走一点,总是喜不自胜,幸福感油然而生。物质生活为什么给与你的幸福感是有限的,因为物质的享受是受身体自然限制的,山珍海味,你只有一个胃,美女如云,肾不一定消受的起,房子再豪华,你也只需一张床,物质刚刚够就好,多了都是累赘,再多追求都是因为智慧不够。而精神世界不是,可以花一辈子时间慢慢去领略,慢慢去消化,得一滴有一滴的感动,得一勺有一勺的喜悦,不要着急,也不能着急,也知道一辈子有这件幸福的事情可以做,心会很安。

智慧的领悟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就如读这本《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七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有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的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八

在某位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去读了这本书,其实我一开始对于这类散文和哲学题材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但既然朋友这么点名的推荐了,还是选择坚持读下去,并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里的内容。

书里纪录的是学者周国平对于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读的过程中正值我个人情绪状态不太好的一段日子,书里的一部分文字时常会让我有一种触动内心,产生共鸣的感觉。我想我应该会重新再读一遍,并记录这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读到第一章节第二篇文章《幸福的悖论》时,一下就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了。关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在这其中,爱情和婚姻必定是个人幸福的命脉所系。

可能是因为初中高中期间读过太多纯爱的文章和故事,抑或者是看了许多和感人爱情故事相关的电视,还是说这是处女座男生的一种通病?对于感情的事情,有着比较理想化的期待,当然,不是偏离现实的理想,太理想、太现实的爱情都算不上爱情。

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幼稚,我很向往一份热恋,一人,一世,白头偕老。但我也明白,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从理论上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会有一个最佳的对象,“唯一者”、“独一无二”。但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想要能够与她相遇实属困难,所以近似差不多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九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

今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匪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一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书是看完了,可书真正的价值又何止这区区几百页的纸张?也许自己太小,没有经历太多的人生,所以不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我所读到的只不过是那冰山的一角。但我相信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生命是自己的。“人必然有人格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虽然有着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但活着的内涵却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经历”两字由此诞生,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经历,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永远都是为自己而活的。

当然,我们有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人格,还有那独立的精神世界,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而只是浮光掠影的表现,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当一个人同时拥有独立的人格与精神时,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的说法非常客观和哲学,但我总觉得太过飘渺,毕竟生活不可能活得那样具有哲学。对我而言,我就是我,是一个有别于任何人的人,有着特定的价值,我不需要为了肯定别人而否定自己,就如别人是年级第一,我也用不着自卑,只要自己尽力就好。如果天天在“比较”中度过,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不足,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而这样的我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理想有追求,心中有一片净土,就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丽、淳朴、清新。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对我来说就是最美的。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要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博爱与宽广的胸襟,但已足亦。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这本书,我想斗胆说一句。作者有时言辞未免过于犀利,除却这一丢丢瑕疵,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

对哲学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女性人格独立等等作出了深刻阐述。

简单摘出2段来解释我当下的处境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1、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

但是,独处并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潜心读书或写作时,我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读者在一起。

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对于文人来说,读书和写作也不外是一种事务或一种消遣,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然而,有这样一种时候,我翻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空虚怅惘之感。这是无聊袭来的时候。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2、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中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将解未解之谜,并受益良多,谢谢作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十三

这个暑假,一本《守望的距离》让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是一本需要用心灵阅读的书,一本可以引领你的人生的书。

美,源于距离。人生,源于哲学。

你感叹,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哀怨,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

这是关于无聊与寂寞的话题,许多平凡人,包括我,时常会感到寂寞,感到孤独。其实是自己的精神空虚,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向往不是那么的有欲望,其实是自己对生活的不热爱,不重视。我们不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种精神价值以及精神家园。我们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在这个喧哗的世界,迷失了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又有多少人认知到这点,宁愿尘封的精神世界。应该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要数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十辑——《人生寓言》。“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简短的语言,却铿锵有力,不缓不急地告诉你,不论人生是怎样的坎坷,或是怎样的乏味,你至少得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自己的生活。共26篇寓言,谈尽了人生。悲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最应该鄙弃的,因为也有人生不能掌控的事。而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一种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读《守望的距离》,仿佛觉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这本书的名字,守望的距离,别有内涵啊。这守望的意义在于等待幸福与快乐,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与快乐能来到我身边。

读《守望的距离》,做个“守望者”,有了看待这个世界的独特眼光,寂寞和孤独只是你的佐料,精神和价值是你的主菜,人生是你的舞台,用尽你的一生去准寻理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