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论语心得体会(汇总12篇)

论语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匿名 2025-03-05 07:18:28 4 下载本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现代人面对生活与事业中许多重大抉择和应对挑战时,所需要的一种指导力量。因此,教论语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思考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还可以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引。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教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习论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250字)。

学习论语,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思想深度和内涵丰富性。其中,“为人父母,如同为自己父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的说辞,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之魂与智慧的典范。其次,论语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始终秉持着“仁爱恭敬、尊重他人,平和谦虚、响应大众”的做人理念。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中华文明。

三、教论语的方法和策略。(300字)。

教授论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我通过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分析再到全班分享和讨论的实践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论语中的智慧。其次,教授论语还要注意情境化和生动性,可以通过以情境教育和演讲比赛的形式来加强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孔子与弟子结伴而行”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沟通、合作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提高与全面发展。

四、论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示范。(300字)。

论语中的格言、箴言和警句深刻地影响和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坚实支撑与有益引领。例如,好好利用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滴不漏”(《论语》9:18),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性和必须充分利用的重要性。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不正则言不顺”,“闻一知十”,这些论语名言都是人们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解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示范。

五、结论:教论语的意义和影响。(200字)。

总之,教论语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神,还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中更加从容和自信。因此,在学生掌握论语思想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以实际操作和应用为主线,让学生真正与学习的内容产生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教论语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培养出懂得如何处世立身,并能具备广阔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圣教,万世之法宝”。读论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从中领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与修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性格。一方面,通过三省吾身,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拿到一份好工作,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将积极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第三段:道德与行为。

论语中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德和行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待人,不要心怀鬼胎;要恪守诚信,不要做出虚假的承诺;要重视他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别人的利益等。只有通过自己的良好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

第四段:孝顺与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论语中对于家庭和孝顺也有很多论述。例如,孔子说:“君子康次郎,小人后巷”。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家长,孝敬奉养父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孝敬父母,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

第五段:修身与做人。

最终,论语教导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正确对待人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还强调了仁义道德和忠诚。通过修身养性,我们不仅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还能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放弃,保持正直的品质,勇往直前。

结尾:

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其所蕴含的智慧之深、道德之高。学习论语不仅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修身、诚信与助人为乐。我希望通过运用论语中的教诲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往,我坚信只有按照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才能塑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一本新的《论语》译本出版了,名叫《新论语》。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对《论语》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宝库。因此,当我看到这个新版本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并决定阅读并写下我的观点。

第二段:对于新论语的感受。

我认为,新的《论语》译本带给了我一种新的感觉。它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孔子所说的意思,更深刻的理解他的心灵和智慧。新的采用现代汉语翻译,简洁明了,非常易懂。此外,作者还在传统的翻译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注释和解释,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

第三段:新论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新的《论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而且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例如,孔子强调了道德美德的重要性。他一直认为,人们必须忠诚,诚实和勇敢地生活。他诫勉人们要避免过度的欲望,以感恩和思考的心态去生活。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在孔子的时代,而是今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对于新论语的评价。

我的观点是,新的《论语》译本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非常易读和易懂,对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很有用。作者非常乐于分享他对孔子的解读和理解,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更多的人应该阅读这本书,并学习孔子的思想,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人素质并改善我们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总之,新的《论语》译本是一本非常有价值和有用的书。它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孔子生活和哲学思想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读者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思想来提高生活素质。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这本书,并从中受益。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孔子是非常重视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关于“友情”、“朋友”的言论,在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会在一起策划,就更谈不上交友了。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志趣,才有可能成为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经说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认为,朋友之间交往,还应当有利于培养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静下心来思索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带来情绪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显得如此珍贵。我非常赞赏刘心武先生的说法:友不过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三位。检视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走过了几十年,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来人往,常不过是泛泛之交,过眼烟云。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属不易,一定要认真交往,用心呵护这份友情。如果缺少机缘,无缘相逢,也不必过于急躁,拥有一份宁静的心情不被打扰,也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世间事大多是不能够强求的。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感悟,用心寻觅,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远处微笑着等待我们。

以上是《教师学习《论语》心得》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朋友、我们、友情、真正、孔子、认为、用心、交友,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论理,理论人生,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人生沧桑百态。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国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曾直言不讳地赞颂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坚持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都体现了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掩卷长思时,才意识到《论语》里满是人的七情六欲和喜乐哀愁,被历史神话的“圣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追寻。

不得不说《论语》是本韵味无穷、值得用一生细细咀嚼的语录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复制的榜样。咿呀学语时,半懂不懂地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乐无穷;青葱年少时,装腔作势地笑谈“唯小人与女子难为养也”,乐在其中;风华正茂时,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掷地有声;如今,在网络文化“神马都是浮云”的感染下,也加些调侃的语气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变成了口头禅。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对着苍茫河水轻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理解他对生命价值的体悟;我们也会侃侃而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他的思想化为自己的实践;我们也能体味为什么北宋名臣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我们或许会觉得,与其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如说我们是孔子的后人。《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这就是孔子!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简短朴实的语句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领悟孔子说的那些治国的大道理。但自从朱老师教了《论语》开始,我便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慢慢喜欢上了《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学第一天,朱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论语》。他站在黑板前眉飞色舞地讲着,而我们却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听他讲,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慢慢地,我们在朱老师的指点下有了全新的领悟,想想孔子老人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对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想法,令我茅塞顿开、赞叹不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中古人用的语言和我们现在不大一样,书中所写的句子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懂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悟出许多哲理、道理。经常读《论语》,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做人、做事。《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人生哲理和教育观念,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体验,这些都对我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感悟人生的哲理。

论语中充满了关于人生哲学的言论,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这些语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积极态度、坦荡胸襟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宝贵,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修养。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做人的原则和准则,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真诚、宽容和正直。这些思想和哲理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段:教育观念的启示。

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心。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社会等都是我们的教育场所。这些教育观念的启示对我的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四段: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

论语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的论述,我们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这些思想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我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和谐。

第五段: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论语,我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论语教导我们要坚持正直、诚实和勤奋的原则,要有追求卓越和高尚品质的努力。我开始注重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这些改变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心胸。同时,在人生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我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困境和挑战。

总结:

学习论语并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和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论语的启示,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和素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孔子的教诲,努力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实际,做一个积极向上、诚实宽容的人。同时,在教育事业中也要秉持这些原则,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品质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心得——“礼”

说到“礼”字,很自然我们会想到“礼貌”、“礼节”等词语。“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我们万事都要以礼为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他们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变为恰当而求恰当,用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如果一个君主以礼治国,大到国家政治格局不会动荡,小到百姓生活不会出现偷盗之事。正所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应该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应当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臣子应当尽心尽力,忠心爱国,为国家大业出谋划策。臣子上朝时,君主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时应呈现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因呈现出正直而恭敬的样子。等到君主来的时候,因呈现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详的样子。这便是君臣之礼,臣对君恭敬,君对臣赏识。共同为国家大业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后,自己这才出去。这是对长者的尊敬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不与长者计较,对长者保持尊敬,虚心向长者学习,让自己品格得以升华。这便是礼。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不再是君主制国家。但在那个时代,礼制非常重要。君与民之间的礼,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君与臣之间的礼,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民与民之间的礼,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然而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礼已经逐渐淡化,邻里之间没有往来,对待亲人态度冷漠,对待老者态度敷衍。这都是我们应该修正的行为。我们应该懂礼,用礼,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献的精神报效国家!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受后人的推崇。在阅读《论语》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分享我在阅读《论语》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

《论语》中经常提到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与“仁义礼智信”。这种“为人之道”使我认识到待人接物的原则,让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经过《论语》的启示,我意识到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严格的自律来保持自己的品德,同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第三段:教育之道。

《论语》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孔子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第四段:理想与追求。

《论语》中的孔子不仅提倡德行,还对理想和追求进行了讨论。孔子告诉学生要“立志存笃”,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在我的理解中,理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引领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平时,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通过《论语》的启发,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我相信,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并为之而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并给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第五段:人际关系及自我修养。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相处之道,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认为,人们之间的相处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不应该因为个人利益或争斗而伤害他人。在我看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宽容。同时,《论语》还提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自律与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和调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总结:

《论语》是一部千年流传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道德修养、教育之道、理想与追求、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践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体会将助我更好地做人处世,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书《论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动时,我把其中一些感动的句子画了下来。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老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于丹老师用《论语》来感受、解读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每一个读者看了之后,如沐春风,心灵获得了一次清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对人生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天地人之道”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深刻:“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能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让每个人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这是一种多么清亮的欢乐!“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的确,在竞争激烈的现在,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不仅遇事要拿的起放下,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在很多时候,很多事,自己想到了,却想等一会儿再做,“明日复明日”到头来着急、后悔。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只写了自己感悟深刻的两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用明亮的双眸的去世界万物的变迁,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许多人还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在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好像很难把握,有计划、有责任、有理想的人先将自己的人生座标定位好,然后按照座标一步步的付诸于行动,只可惜有时候付出的努力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理想的轨迹,需要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及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五个方面,探讨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论语中对孝道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美德。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或者一个好人,首先要尊崇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读到这里,我深感孔子言犹在耳,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以身作则,将孝道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仁爱是论语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做人要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意思是人们一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并将之付诸行动,即使在临终的时候,也能感到无悔。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深信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人、用行动去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人生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第三,修养是论语中常被提到的话题。孔子主张要修身,明辨是非,以达到道德和知识的完善。他说:“君子听于四方,阅诸刿目”(《论语·为政》),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具备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经过对论语的研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强大力量,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四,论语中关于治国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提倡君子为政,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谋利。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罕》)。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提醒了我要正确看待权力和利益,强调了我要时刻保持正直和公正的品德。

最后,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和教育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我对这一观点深感赞同,孔子在学问上极为虚心,不耻下问,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的智者应具备这种态度,永远保持谦虚、虚心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指引和启发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研读论语,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