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观潮教案板书设计(汇总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 2.指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和多样的线条表现有诗意的画面。 教学重点: 运用富有创意的应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画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教具准备: 师备表现自然界美好景色彩图片及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件演示:观看欣赏自然美景, 师与学生一起凭自己对鸟语花香的理解,交流自己对画面的想象。 2.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大师的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 齐白石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鱼虫: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让学生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 吴冠中的泼墨写意画:荷塘、小鸟天堂----知道墨色有浓有淡。 吴冠中的线条画----简洁、明快、用流动的线来表现流动的物体和凝固的形体。 3.运用中国画水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相互欣赏、取长补短。 二、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作画,探索水墨画的表现手法: 请一学生在板上的宣纸上随意点个点,师即兴添画成花或鸟。 2.归纳表现手法:勾画添画方法、色彩写意法。 3.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和墨色深浅变化和浓淡变化来塑造形象。充分体现国画的墨色韵味变化的特点。 三、展示交流: 把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发扬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增强学习信心。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课后进一步根据自己喜欢的形象与内容尝试练习,使他们更好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描绘学生对生活中的感受和童心童趣。 本教材分两节课上,第一节主要是欣赏、评述、第二节再进行探索尝试。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二1、学习诵读诗歌。 2、分析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 3、理解诗中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感情。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1、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学习本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体会本文语言的朴素、节奏的和谐。 朗读教学法。 配乐录音。 一课时。 学生们,曾有人说:“幻想是为了弥补不足的现实。”《天上的街市》就是郭沫若幻想下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中国文坛上骁勇地驰骋了60多年,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2.文学成就: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歌颂十月革命,谴责帝国主义,赞美叛逆的英雄,以狂飙突进和雄壮宏伟的精神,开创了一代革命诗风,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无论是抗战时期的还是解放后的作品,都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收在《塔》《橄榄》《海涛》《抱箭集》《归去来》等集子中的小说、散文,或控诉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或记录作者思想跃进的历程,保存了中国革命史的一些资料。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请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范读,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陈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一)先出示联想、想象的定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讲解第一节诗。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找学生来说说。 街灯联想到明星。 明星联想到街灯。 (3)在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三)讲解二、三、四节诗。 (1)第二节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而现实又是怎样的? 街市:繁荣、光明、富裕现实:荒凉、黑暗、贫穷。 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第三节描写的`街市是怎样的?现实又是怎样的? 街市:自由现实:不自由。 形成对比,抒发作者的痛苦与悲愤,对自由的向往。 (3)第四节写带牛郎织女欢聚,那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 (4)写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坚信这样的世界时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街市———————————————现实。 第一节:夜晚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节:繁荣、光明、富裕荒凉、黑暗、贫穷。 第三节:自由不自由。 第四节:牛郎织女欢聚环境压抑。 想象、联想—————————————对比、烘托。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三1.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上下方位词的认识。 2.教幼儿学用“xx在xx的上面(下面)”的句式说短句。 (二)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汉字“上”、“下”,培养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 1.图片“柜子”、“小鸟和老鼠”、“动物楼房”各一幅,“上”、“下”字卡若干。 2.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漂亮的房子)。 (二)知识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方位概念。 1.教师扮演小狗和小兔吵架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帮它们分清上下,并用手势表示出来,学习汉字“上”、“下”。 2.出示图1、图2,让幼儿分辨上下,请幼儿讲出自己是怎样分的,让幼儿知道要有两样东西互相比较才能分出上下。 3.出示图3,请幼儿帮小动物分上下,并摆上字卡。让幼儿明白小猫相对小熊在下面,相对于小猪则在上面,即一样东西相对于不同位置的不同东西,它的上下关系也会改变。 4.看录像巩固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5.游戏:“看谁做得对”。请幼儿按教师要求,做有关“上”、“下”的动作,如举起手,放下手等。 6.识辨课室各物品摆放的上下位置。 健康:配合做向上跳和蹲下等动作。 艺术:画出树上和树下的小动物。 科学:学习上和下的空间方位。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四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在儿童眼前展现了一个富有美感的春天,由此产生渴望“找春天”的急切心情。 课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起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课堂上让学生放手自主读书,品味词句,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具准备:春游录像;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录像,带领学生春游时的活动场面)。 1.小朋友,通过刚才播放的春游活动场面,你能说说在活动时你发现了什么吗? 2.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同座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 3.过渡:刚才小朋友自学得很认真,在自学时,你们发现哪些字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4.出示生字(屏幕打出)。 (1)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交流识字情况。(说说哪几个字已经认识,不用教了。)。 (3)演示识字方法。 师:拿一朵花躲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躲)用“躲”字组词。 (4)汇报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画图认字(嫩)。 5.出示词语。(屏幕打出)。 开火车认读。 6.默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做到不出声,读正确、通顺。 三、细读课文,指导写字。 1.指名读自然段。一边读一边评。 2.带着感情朗读。 3.指导写字。要让学生先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脱、冻、溪、掩、探、摇: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类学习。 野、躲、解:左右一样宽,笔画较多,重点指导。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交流。体会字体美观、规范。 5.教师范写。“溪、野、躲、解”几个难写的字。 6.学生仿写。在书上仿写两个,身坐端正,字写规范、美观。 四、轻声齐读,整体感知。 1.齐读,想一想我们跟随作者找到了什么?春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板书图画,学生贴词语)。 2.学生交流。 3.学生质疑,合作研究。 五、朗读课文,扩展活动。 1.让父母当评委,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学习了《找春天》这篇课文学会了哪些字,发现了什么。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五引导语:郑愁予的错误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要怎样设计一份有关郑愁予错误的教案呢?怎样做板书?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六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我们语文课上也有向我们学生讲授这个重阳节的传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板书。 教案。 欢迎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七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 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 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 2.教师: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根据沉与浮进行分类,每组有两个小筐,请把能沉下去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来的东西放在箭头向上的筐里)。 3.幼儿把材料按沉和浮分类,刚才还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边再来试试。 4.交流:大家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结,扩展幼儿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把物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过来试试。(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八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九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硅酸盐工业及其产品3、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内容硅酸盐矿物及硅酸盐产品。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探究性、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展示含硅化合物及产品: 引入:硅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也是人类接触最早的元素。 之一。从燧石取火到当今的单晶硅、光纤等高科技材料, 人类对硅的认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最初接触的主要。 是传统的硅酸盐产品——陶瓷、砖瓦、水泥和玻璃。在介绍硅酸盐工业前我们先来学习下面有关的知识。 提问:(1)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怎样?(2)硅元素在自然界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位)(硅酸盐和二氧化硅)。 过渡: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的形式,下面我们先来了解硅酸盐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一些硅酸盐的图片及化学式;。 讲解:硅酸盐的组成相当复杂,常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介绍:将硅酸盐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板书: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不活泼金属氧化物·xsio2·yh2o。 练习: 1.将硅酸钠(na2sio3)改写为氧化物形式:(na2o·sio2)。 2.将滑石[mg3(si4o10)(oh)2]改写为氧化物形式:(3mgo·4sio2·h2o)。 3.将钠长石(naalsi3o8)改写为氧化物形式:(na2o·al2o3·6sio2)。 过渡:在硅酸盐中,硅酸钠是极少数溶于水中的一种,用途广泛,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它的有关知识。 二、硅酸钠。 硅酸钠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小玻璃”,粘稠状,有弱碱性,能粘结磨口玻璃瓶塞。水玻璃可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耐酸水泥掺料,大水坝出现裂缝可以用水玻璃填补。 过渡:在丰富的硅酸盐中,除硅酸钠外,其它的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如何?下面我们来了解传统的硅酸盐产品的有关知识。 三、传统的硅酸盐产品。 1、 水泥。 主要原料:石灰石、黏土(黏土主要成分的铝的硅酸盐矿物)。 水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最重要的性质就是水硬性,即跟水混合搅拌并静置后,很容易凝固变硬。 水泥的标号:325、425、525、625。水泥的标号越大表示所抗压强越大,其性能越好。 2、玻璃。 主要原料:石英、纯碱、石灰石。 反应方程式: 3、陶瓷。 主要原料:粘土(其主要成分为al2o3·2sio2·2h2o)。 课后练习。 1、制水泥和玻璃时都需要用的原料是(c)。 a、粘土b、石英c、石灰石d、纯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水b、sio2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 d、co2通入水玻璃中可得硅酸。 3、石灰石在自然界在存在丰富,它是许多工来的主要原料之一。下列物质中,制取时不需要石灰石的是(b)。 a、玻璃b、陶瓷c、水泥d、漂白粉。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一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ppt展示。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观潮教案板书设计篇十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水上交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让学生学会水上救人的本领,成为一名有用的公民。 教学过程: 如今水上交通发展突飞猛进,不管是运输、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需要乘船,甚至是划船。在水上交通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水上安全》。 1、讲解乘船的意外伤害事故,引起学生的重视。 2、了解乘船的安全知识。 乘船要做到二要三不要: (1)二要。 一要乘坐证件齐全的船只。 二要乘船时听从指挥。 (2)三不要。 不要乘坐超载的船只;不要在船上嬉戏打闹;不要冒险乘船。 【拓展阅读】道路交通安全。 一、步行安全。 1.步行时,走人行道,靠右侧行走。 2.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行走时,先看左侧车辆,后看右侧车辆。 3.设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绿灯亮时,可通行。红灯亮时,禁止通行。 4.设有自助式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要先按人行横道使用开关,等绿灯亮、机动车停驶后,再通过。红灯亮或显示“等待”信号时,禁止通过。 5.设有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区域,不横穿马路。 6.无人行横道与通过设施的区域,横穿马路时,要在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7.不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打闹、猛跑。 8.不跨越各种交通护栏、护网与隔离带。 9.路面有雪或结冰时,防止滑倒,造成摔伤。 10.上学路上、校园内禁止穿暴走鞋与飞轮鞋。 二、乘车安全。 1.所乘车辆靠站停止前,不要向车门方向涌动。车辆停稳后,先下后上,按顺序上下车。 2.上车后,扶好或坐好,不故意拥挤。 3.乘车过程中,不把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向车外。不向车外抛洒物品。 4.乘车过程中,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5.不在机动车道上等候车辆或者招呼营运汽车;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 6.不携带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违禁物品乘车。 7.所乘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听从司售人员指挥。 1.发生交通事故自己被困在所乘车辆中时,可击碎车窗玻璃逃生。 2.从所乘车辆中逃出后,要远离事故发生地点,防止因车辆着火、爆炸而造成的伤害。 3.逃生后要迅速报警或拦截车辆救助其他未逃生人员。 4.所乘车辆着火时,应先防止吸入烟气窒息,再设法逃生。 学会报警。 一、学会报警。 1.要熟记并正确使用各种求助与报警电话号码。 2.遇到意外事故、突发事件时,可拨打电话求助或报警。 3.拨打电话求助或报警时,要根据所报警种要求,讲清楚所求助或报警的内容。 4.报警时,要报出自己的姓名、住址或所在学校及所使用的电话号码。 5.使用普通电话、投币电话、磁卡电话拨打110、119、120、122(均为免费服务号码)时,直接拿起话筒即可拨通。使用手机报警时,也可直接拨打相应的号码。 6.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时,禁止使用电话报警,防止引发爆炸或爆燃。 二、拨打110求助或报警。 1.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公安机关帮助时,可拨打110求助。 2.遇到盗窃、抢劫,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及发生车祸时,可拨打110报警求救。 3.正在发生或发现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时,可拨打110报警。 三、拨打119报火警。 1.自己所在场所及周边发生火灾时,要尽快拨打119报警。 2.发现草场、山林着火时,可拨打119报警。 3.拨打119报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材料着火、着火地点及火势大小。 4.报火警后可在路口等候消防车,为消防车指引去火场的道路。 5.火势危及自己的生命时,要先逃离火场,再报警。 6.没有电话或消防队的地方,发现火情时,要及时报告有关人员或部门。 四、拨打122交通事故台。 1.发生交通事故时,可拨打122报警或向旁人求助报警。 2.发现所在或路过地点,发生交通事故时,可拨打122报警。 3.拨打122报警时,要讲清楚发生交通事故的准确地点、肇事车辆及伤害情况。 4.如肇事车辆逃逸,报警时要讲清楚车牌号码、车型、车的颜色及逃逸方向。 5.不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围观,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6.发生交通事故需要求助时,也可拨打110。 五、拨打120与999急救。 1.自己、家人或他人发生疾病及各类伤害事故需要医疗救助时,可拨打120。 2.拨打120时,要讲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地点及目前所处危急状况(如骨折、严重外伤、大量出血、呼吸困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