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案幼儿园(实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一1.学习本课生字词,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准确地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2.揭题:首先我们来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歌,看看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3.思考: 题目中的“吟”是什么意思?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又是指的什么时候呢? (“暮”指的是傍晚) 题目的意思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诗的节奏与停顿。(按233的节奏读) 2.学生自主识字。 3.诗人为什么傍晚会站在江边吟诗?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他?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这首古诗。 三、熟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1.“铺”字能不能换成“映”? (不能。“铺”字表明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铺在江面上很形象。) 2.“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夕阳)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时候的景象。 4.欣赏“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请你试着描绘一下诗中夜晚的景色。 (2)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可怜”的意思——可爱 一、视频导入 2.简介庐山,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注意读准字音,读古诗时要读的有节奏。 三、理解古诗 1.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诗? 学生自由交流 3.作者身处庐山之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4.你觉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和事? (看问题要全面 避免主观片面。)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的图片,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二、融入诗中,体会诗意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梅和雪在争什么? 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明白本诗所说明的道理——取长补短。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二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三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四夕阳沿地平线平铺在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可爱的九月处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出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十分精巧的弓,看着这些美景,我陶醉在了其中,仿佛进入了仙界,心里十分轻松、愉快。天边的火烧云变化多端,把蓝天照成了金色,河水金波粼粼,十分平静,像一面金色的大镜子。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把流动的河水照射的一会儿红,一会儿青,景色十分美丽。一群群海鸥飞翔在晚霞的天空中,它们在空中互相追逐、嬉戏。一会儿,飞过我的头顶,顶着晚霞的余晖,变幻成金色,一会儿,掠过碧波的水面,变幻成青色的飞鸟。画面十分优美、生动。慢慢的天空从浅蓝变成深蓝。夜幕降临,一弯新月悄悄地升上了夜空,镶嵌在湛蓝的空中,像剪影一样明亮。弯弯的月牙儿像一把精致的.弓,我走在草从里,珍珠似的露珠像顽皮的小孩子拥抱我,打湿我的裤子,一股草的芬芳、清新的味道扑鼻而来。在空气中一点点弥漫着,耳边听着河水欢畅的流动,如一买内动听的乐曲,像是在赞叹着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慢慢地,在初秋的九月,在这个迷人的夜晚,我像风一样沉醉在这夜色中,感受不到是我融入了美景中,还是这美丽的景色融入了我心中。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五(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六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时空阅读网范文,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七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八(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九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十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暮江吟教案幼儿园篇十一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饿共鸣。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五、教具准备: 1、搜集与诗、诗人有关的资料。 2、收集有关古代军人戍守边疆的图画。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大家还记的吗?我们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投影出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时空阅读网范文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诗人简介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长歌行》时,老师给你们出示的“学习向导”的内容吗?好!我们就按着这个内容来学习这首古诗。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投影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