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模板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一(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设计示例 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二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知识 自学与讲授 多媒体和计算机 :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三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四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七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八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九(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教法建议。 探究活动。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p43-3。 七.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一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二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篇十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