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模板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一《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十几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二很久以来,我们也许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迷惑,我们课堂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有趣了。开学第一周学校提出了坚持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我们语文组也一直在坚持去做,我想就我的这一次出课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从确定课题到最后的出课,我的教案写了五稿,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思路都是建立又被推翻,重新建立再推翻,最后才确定了出课思路,这也要感谢我们语文组各位老师不遗余力的耐心帮助。在每一次的磨课过程中,我都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当然,有些想法也让我越来越坚定,也让我受益匪浅。 1、用贴近学生的语言,顺着学生的思路,拉动学生的思维。这次出课我选择了《最后一课》,在刚开始设计这堂课时,我在问题导入时选用以背景填空的形式释放,后来在磨课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过于死板,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考,经过研究,我选用了“这是谁的最后一堂课?”,后来发现这样的问题既切近学生的思路,又拉动了他的思考。同时在磨课过程中,课堂的思想主线也越来越清晰,一堂课不是由老师控制课堂,不是由老师牵制着学生,而是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但同时老师的心中要有一条课堂的主线,无论学生怎么回答,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活而不乱。 2、针对学情,重难点取舍,课堂目标设定越来越清晰。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一开始我选择了以韩麦尔先生的话语蕴含的情感和小弗朗士的内心情感变化,情节和人物分析两条线同时进行,但是后来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样设计可能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接受不了。在分析了我们之前曾经做过现代文的人物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我们之前的人物分析方法,我将这节课的课堂目标设定为1、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品读人物的情感。(知识能力目标)2、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情感目标)。 3、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以往有的学生有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很着急,有时候迫不及待地就脱口而出,但是通过这次出课,我认识到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可能还有别的学生能够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细心指导。同样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正确方向时,不要急于去纠正,也许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放手吧,把时空还给孩子们,他们会还我们一整世界的精彩!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三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蟠然醒悟。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让我们感受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我以为最切实际的一点触发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我设计如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最后一课意识”: 话题是“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语气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富有变化,声音抑扬顿挫。 2、要求真切说出“最后一课意识”: 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有名家说:“语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存有无限丰富的人类精神资源,可以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因为,人毕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根据这样的理解,那么这“最后一课”也许就成了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四教案。 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 教学设计。 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五从教学预设和课堂效果以及教后反馈来看,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本剧表演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形式但作为解读文本的一种途径,安排在研读课文之前,却是一种可贵的创新和探索。把编写课本剧作为预习作业,熟悉文本这才是第一步,还有人物安排和台词、舞台说明等需要认真把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锻炼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课堂上精彩的表演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从中受到形象而深刻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课堂效果来看,预设目标均达到。当最后一课结束的钟声无情地响起,它也如重锤般敲击在我们的心头,时空在这一刻似乎变换,时光倒流……它给我一个可贵的启示:学生的创造热情和能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调动和激发。三、一堂好课当然离不开巧妙的预设,但我认为不露痕迹巧夺天工水到渠成的生成更是师生智慧之花的绚烂开放,课堂因此而摇曳生姿,精彩纷呈。在引导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同学们都认识到他坚持上完最后一课非常了不起。但我不经意追问了一句,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您会坚持上完最后一课吗?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大家的回答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说他不愿意上是不想在大家痛苦的伤口上撒盐。但更多的同学都愿意像韩麦尔老师一样坚持上最后一课,尽最后的职责。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在课堂上创造空间时间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这应该是课改精神的体现,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试想没有争辩哪有真理的诞生?它不是标新立异更非哗众取宠,也不必担心会偏离主题,弄散课堂。 但这堂课也存在几个不足: 一、小弗郎士既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更是小说主要人物,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课本剧表演由于受课堂场景限制,小弗郎士活动空间以及内心情感展现空间太小;分析人物形象时,由于学生对文本不是非常熟悉,加之没有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此人物形象单薄,特别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未充分挖掘,留下缺憾。 二、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同学们都沉浸在最后一课的悲剧气氛中,应抓住有利时机追问学生观后感,自然过渡到情节感悟和人物分析。这样不仅教学环节会更紧凑,且课本剧表演的价值意义发挥到最大。教学机智未充分发挥,生成的亮点减少。可见课堂艺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积极地修为和磨练。 三、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一方面课件的展示和课堂环节有时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学科上的作用,特别是网络资源的选择利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六这次讲课的篇目为《最后一课》,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说。在备写教案的时候挺纠结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文体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种老方法—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法貌似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认真阅读了这篇小说所在的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反复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认识文章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理解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写。 3、情感目标: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1、小弗朗西的感情变化。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语言。 1、体会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这篇课文主题紧紧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只要是通过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使学生阅读课文,认清一些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 经过这两次的试讲,有优点和缺点。 第一次试讲的优点: 1、教态比较端正,克服自己的胆怯,至少不是躲在讲台的背后,敢于走下讲台。 2、态度认真,教案系统化。 3、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一定的互动。 4、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能使学生对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脱稿。 缺点和改进的策略: 1、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好。比如板书的时候写的标题,没有写明是第几篇课文,板书也是有点混乱的,没有条理。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把板书做到美观、凝练、突出重点。 2、导入不够凝练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可以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沦陷区的人民也曾经发生过被强迫学习日语的事情,这样更能激起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有很多口头禅。以后要多练习普通话,尽量克制不用口头禅。 4、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不全面,比如说第一个课时就点名让同学复述小说的大概内容,太过于宽泛。复述小说的内容可以在学生们对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进行,但是一定要明确问题。 5、在处理文章的生字词的时候,只是顺便点了几个生字词。应该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好。 6、教案的备写有些繁琐,太过于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其实没必要讲解。 3、对教学的内容还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要注意。 通过这次的试讲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此外还了解到了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问题这文体上好。小说的教程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故事情节,第二、写作风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写作技巧(语言、动作、心里、外貌、细节等等的描写)。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七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但回顾这一节课的收获如下: 1、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习的主动性,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体现了新课改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变成学生自主的.学。 2、从教学内容上,本堂课,我重点放在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上,并通过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韩麦尔先生,特别是韩麦尔先生身上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3、在时间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爱国情怀的渗透,激励更多的学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后面练习写作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在朗读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指导,但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学生朗读的时间和人次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5、板书设计方面,我通过“士”字形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农垦的情感,同时也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中下等生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八《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所闻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我让学生收集了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小说结构,第二课时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深层内涵。初次默读,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仔细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在分析小弗朗士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写,分析老师,主要分析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由于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我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并在互动中强化目标。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课堂容量大的课,应该充分预习,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学案发放也应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九很久以来,也许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迷惑,我们课堂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有趣了。开学第一周学校提出了坚持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我们语文组也一直在坚持去做,我想就我的这一次出课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从确定课题到最后的出课,我的教案写了五稿,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思路都是建立又被推翻,重新建立再推翻,最后才确定了出课思路,这也要感谢我们语文组各位老师不遗余力的耐心帮助。在每一次的磨课过程中,我都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当然,有些想法也让我越来越坚定,也让我受益匪浅。 1、用贴近学生的语言,顺着学生的思路,拉动学生的思维。这次出课我选择了《最后一课》,在刚开始设计这堂课时,我在问题导入时选用以背景填空的形式释放,后来在磨课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过于死板,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考,经过研究,我选用了“这是谁的.最后一堂课?”后来发现这样的问题既切近学生的思路,又拉动了他的思考。同时在磨课过程中,课堂的思想主线也越来越清晰,一堂课不是由老师控制课堂,不是由老师牵制着学生,而是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但同时老师的心中要有一条课堂的主线,无论学生怎么回答,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活而不乱。 2、针对学情,重难点取舍,课堂目标设定越来越清晰。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一开始我选择了以韩麦尔先生的话语蕴含的情感和小弗朗士的内心情感变化,情节和人物分析两条线同时进行,但是后来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样设计可能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接受不了。在分析了我们之前曾经做过现代文的人物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我们之前的人物分析方法,我将这节课的课堂目标设定为1、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抓住关键词,品读人物的情感。(知识能力目标)2、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 3、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以往有的学生有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很着急,有时候迫不及待地就脱口而出,但是通过这次出课,我认识到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可能还有别的学生能够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细心指导。同样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正确方向时,不要急于去纠正,也许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放手吧,把时空还给孩子们,他们会还我们一整世界的精彩!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xx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xx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一《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教法做个如下改变。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二这是一篇经典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期待着师生互动,获得成功。 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因此,我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二,理解和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因此后续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决定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进行一次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训练。按往常,在布置学生阅读时,无论如何要提出一、二条阅读要求或一、二个思考问题。这种阅读方式目标明确,但其弊端也是极其明显的,那就是这种阅读方式多少会让学生产生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及困惑。 我想,在这一阶段,我没有干预学生的阅读,学生应该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体会的空间。但令我难堪的是,教室里沉默了1~2分钟,竟没有一个举手。面对这一尴尬的场面,我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启发。 我说:你能说说课文的目的含义吗?这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平时上课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写这些不同呢?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我一口气提出七、八个诸如此类的问题。 又过了1~2分钟,陆续有几个同学举手,举手的就是平时爱举手的那么几个同学,其他大部分同学难道永远就是课堂的看客而已,我很是不满意。如果照往常,由这几个学生说说,就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我决心要让大多数同学融入课堂。我对同学们说:有一个成语叫教学相长,意思是说,教和学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课堂是老师教学的主战场,是同学们学习的主阵地。在老师的.心目中,好的课堂应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起,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而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在台下“水波不兴”。老师面对这样的课堂,既感到无奈,更感到心烦。 讲完这一席话后,我有布置同学们重新进行阅读,并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如果你口头表达有障碍,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这节课的后十几分钟,同学们有小声朗读的,有讨论问题的。我走下讲台在同学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同学问我问题,我尽量作一些简短的回答。 第二节课上课,我先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派一名代表讲述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其他同学还可补充。与上节课相比,出现的变化是,除了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外,还有几个同学作了补充,同学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加强,课堂气氛较活跃。更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有两个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独特感受。有一个同学说,读了这篇小说后,留在他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郝叟老头。你看他那么大年龄,在课堂上那股认真劲儿,虽然一句话没说,但他留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另一位同学说,他并不喜欢这篇小说,主要是觉得它的情节不是很精彩。我他怎样才算精彩。他说,他喜欢有离奇曲折情节的故事。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发表的意见。我觉得,课文要让学生读透,许多问题无须老师多讲,他们就能自己感悟。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领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都有那些?有学生说“肖像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学生说“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考虑到学生老是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混淆,我特别强调同学们做笔记,并要求背记。事后回想这个环节,觉得十分值得让人回味。 接着我重点品读了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了这一人物形象。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虽然当初设计这节课时,我拟写了两条,一是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理解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回忆这两节课的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对这种爱国主义的认识更重要。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三《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文档为doc格式。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四《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