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实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源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引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3、七三一细菌部队:看书中相关图片。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 材料二: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材料三: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回民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25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05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文档为doc格式。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的归国家所以,由国民共享。 局限性:1.时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2.阶级局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因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19,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原则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内容:对外独立,对内平等。 民族主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2)万民法。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必修二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