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内容: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白鹭》。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白鹭的美――如诗如画如歌。 2、品味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2、我们来看有关白鹭的录像,(播放白鹭的生活资料篇)。 3、白鹭看似平常,可在郭沫若的笔下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4、仔细看看图,试着再读§1-5,试着自己描述白鹭的样子。(生答)。 5、刚才同学们都描绘了白鹭高贵、典雅的气质,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着自己练读。 6、谁先来试一下? 哪一小节感受最深就读哪一节? 7、看来,白鹭的外型已经吸引了你的关注。 让我们再读§1-5.(读完后师述: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8、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这让他关注白鹭的一举一动。 请你读读§6-8,注意白鹭的生活习性,注意自己的感受。 9、自读完后交流: 一生§6:先读给大家听,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因为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一生§7: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好。读给大家听,最后一句写得非常深刻。(人们说它是在t望,可它真的是在t望吗?)。 一生§8:读给大家听,然后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0、§7:出示白鹭图,(同时音乐起)师范读§7。 11、这么美的一幅情景,谁愿意为它取个名字? 晨光下的天使(说理由)。 蓝天下的精灵(灵动的小鸟)。 把这种天使、精灵、灵动的小鸟的感觉读出来。 12、还有什么画面给你感受深,让你心驰神往。 §6:一生说,出示又一幅画。(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图)。 13、这么美的画,可惜缺少画外音。用你们的朗读配上画外音,试着读读看。(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沉醉,同学们满意吗?试着一起读。 14、这么美的画,想不想为它取个名字? 15、§8图画非常美丽,惊鸿一瞥。出示图:师读,拉得近些,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希望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你为什么读是时候带着甜甜的微笑? 生答:我想起了王勃的诗一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觉得人与自然、白鹭融为一体。 师:不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读)。 16、让我们再次回眸,再去读§6――8(电脑出示刚才的三幅图)。 17、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 再看白鹭各种图(生活习性)。 18、师:我听到了一声声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白鹭是一首歌,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生: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19、师:自然界的什么动物曾经带给你神往,你们一定会说出很多,但一定会有它――白鹭(出示白鹭图与题目,读课题)。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二1、郭沫若曾经写过一文章来赞美白鹭,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自读。 2、出示生字词。 (1)自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请两位)。 (3)讲究几个重点的字。 “蓑”你怎么来记呢? 我国的哪些古诗也可以帮助你背诵这个词语呢? (这里的处理是好的,老师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这个比较难以认读的生字,但是这么大的“信息量”的一节课,学生是否真正能够记住这首诗,就要打问号了。)。 齐读生字词。 3、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我们看看读书读得怎么样? (1)指名读。 (2)教师点评语言:读书读得真好,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 (3)指名读。 (4)白鹭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是什么? 师生交流:是歌、是诗、是精巧的诗。 4、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文无穷的诗” (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有了问题怎样解决呢? (3)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哪些地方说明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然后同座位之间进行了交流。 5、师生交流。 (1)学生说:老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那雪白的蓑毛……。 为什么?自读这一段文字――师生点评——指导朗读,——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吗? 老师把这段文字进行了小小的修改,成了一首诗歌。 这么美的文字,这么漂亮的白鹭,想把它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呢? 自己练习背诵――齐背课文。 (2)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是首诗呢? 老师觉得对比也是能够表现白鹭是一首诗的,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看看这只白鹭吗?想像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有一种很什么感觉? 看看这一节的最后一节,它站在高高的树上,究竟在干什么呢? 师生交流。 指导朗读。 (3)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师生交流。 出示文字,读读,你钓过鱼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请一位学生读读――指导朗读。 (4)学生说:……白鹭本身不就一种歌吗? 师生交流。 为什么它不会唱歌,为什么又说他的歌吗?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一种对比的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想,说为什么白鹭不会鸣叫,但是,作者却把它说成是一首歌?这个问题有点“哈”的感觉,非常好的问题。)。 师生交流。 我想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 老师相信大家到了这儿,一定能够把这两句话读好。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三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指导学生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再带着“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悬念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积累语言。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四课前交流: 引导背诵赞美春天的诗词,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诗词的魅力。 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白鹭。 2、引导学生背诵关于白鹭的诗(要求学生把诗的韵味诵读出来)。 3、在你的心目中,感觉什么是诗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诗是精炼的,是美好的,是我们的国粹。要学会边读边想象(诗中要有画)。 三、自读感悟: 1、自由朗读1----5自然段,想一想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描写白鹭样子的句子。 指导:怎样读才能让我看的清清楚楚呢? 再读,指名读(教师强调颜色和身段)。 3、出示幻灯:(白鹭)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对照图画来读。读出白鹭的美。 指名学生朗读。 4、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理解“适宜、身段、精巧等)。 整体又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5、引导读书: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评议。 6、6---8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自由朗读。 7、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如果给画面起名字的话,你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读是思考。 8、合作交流。 9、指名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1)悠悠钓鱼者:引导学生说,加什么语言才能使图画更没呢? 朗读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引导:蓝天、碧草、清水等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齐读再次体会。 (2)悠悠嘹望者:帮助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引导:白鹭的一种嗜好就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所以作者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悠悠飞行者:齐读:你看到了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11、读全文,读出你的感受来。 四、课堂延伸: 1、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想对大文豪说几句呢? 引导学生畅谈: 可以这样:(1)用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来夸夸同学或其衣服什么的。 (3)学会迁移应运:大文豪抄袭别人的文章: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五3.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诗歌是描写白鹭的呢? 1.郭沫若曾经写过一文章来赞美白鹭,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自读。 2.出示生字词。 (1)自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请两位)。 (3)讲究几个重点的字。 “蓑”你怎么来记呢? 我国的哪些古诗也可以帮助你背诵这个词语呢? (这里的处理是好的,老师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这个比较难以认读的生字,但是这么大的“信息量”的一节课,学生是否真正能够记住这首诗,就要打问号了。)。 齐读生字词。 3.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我们看看读书读得怎么样? (1)指名读。 (2)教师点评语言:读书读得真好,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 (3)指名读。 (4)白鹭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是什么? 师生交流:是歌、是诗、是精巧的诗。 4.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文无穷的诗” (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有了问题怎样解决呢? (3)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哪些地方说明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然后同座位之间进行了交流。 5.师生交流。 (1)学生说:老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那雪白的蓑毛……。 为什么?自读这一段文字――师生点评——指导朗读,——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吗? 老师把这段文字进行了小小的修改,成了一首诗歌。 这么美的文字,这么漂亮的白鹭,想把它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呢? 自己练习背诵――齐背课文。 (2)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是首诗呢? 老师觉得对比也是能够表现白鹭是一首诗的,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看看这只白鹭吗?想像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有一种很什么感觉? 大家说的真好,课文已经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了,你们能读出来吗?自己先读读――指名读――点评――起读。 看看这一节的最后一节,它站在高高的树上,究竟在干什么呢? 师生交流。 指导朗读。 (3)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师生交流。 出示文字,读读,你钓过鱼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请一位学生读读――指导朗读。 (4)学生说:……白鹭本身不就一种歌吗? 师生交流。 为什么它不会唱歌,为什么又说他的歌吗?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一种对比的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想,说为什么白鹭不会鸣叫,但是,作者却把它说成是一首歌?这个问题有点“哈”的感觉,非常好的问题。)。 师生交流。 我想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 老师相信大家到了这儿,一定能够把这两句话读好。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 1.是啊,正是因为白鹭是这样美,美得像一首诗,所以很多古人用了很多诗来赞美白鹭。 出示: 《绝句》、《渔歌子》。 齐读古诗。 (这两首诗歌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说出来了,可见课前学生做了的准备,但是老师在上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把这两首拿出来,不知道是没有想到学生已经查找到了这两首诗呢?还是在课前已经让学生查找了,这时在把这诗拿出来又有什么意义了,学生知道的,懂得的,还是不要讲了吧,避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了。)。 2.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首诗,在你们的眼里白鹭是什么呢? (1)师生交流。 (2)教师点评,鼓励。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出示白鹭鸶图片)这是一只…… 生:白鹭鸶 师:白鹭鸶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水鸟,全身雪白,体态优雅,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白鹭鸶有关。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22 最后一只白鹭鸶 师:读着这样一个课题,再来看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为什么成了最后一只白鹭鸶? 生:刚才说了,白鹭鸶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水鸟,其他的白鹭鸶到哪里去了? 生:白鹭鸶快灭绝了吗? 师:会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文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25页,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在了解故事的同时,注意读准生字词。 生:(学生自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生字词能不能读准。(大屏幕显示,指名读) 生: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坪林村”的“坪”是后鼻音,“林”是前鼻音,这个词不太容易读,我想听你再读一遍! 生:坪林村 师:真不错!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些词。(指名读) 生: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全班齐读! 生:(齐读)山猪潭 坪林村 搬家 水域 售屋中心 遗失启事 师:“山猪潭坪林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生:坪林山脚下,有一个山猪潭。潭边的坪林村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的祖先引潭里的水,将潭边坡地开发成水田,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过得平静的日子。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我看到了一座高山,还看到了一个水潭,还有一个小村庄。 师:再看仔细一些,山是怎样的?水潭又是怎样的? 生:山上长满了树,郁郁葱葱的。 师:哦,你看到了一片绿色的山林,真美!(板书:绿色的山林) 生:水潭很宽阔,水很清澈。 师:天空呢? 生:天空是蔚蓝的。 师:所以潭水…… 生:也是蔚蓝的。 师:你看到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板书:蓝色的湖泊)还有同学看到了一个小村庄。 生:我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园记》,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园。 师:确实很美!只有这些吗?还有一些特别的景致,这里虽然没有描写到,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景色。 生:我还看到了一群白鹭鸶在天空飞翔。 生:想! 生:美! 师:由于这里环境优雅,建筑商计划在这里建一座最高级的山庄。这个消息传来,住在潭边的鹭鸶们都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打算搬到更偏一点的地方去。鹭鸶们担心什么呀?同桌之间也议论一下。 生:(议论) 师:刚才你们这些鹭鸶们都在“议论纷纷”,你们在议论些什么呀?(指名说) 生:他们会不会把这里破坏掉啊?把树砍了,或是把这里的水弄脏。 师:哦,你在为这里的生存环境担心。你呢?(指名说) 生:他们要是把这里的环境破坏了,我们以后还可以在这里生存吗? 师:你在为我们将来的生存状况担心。你呢?(指名说) 生:他们这些人会不会捕杀我们啊? 师:你在为大家的安全担心。带着你们的担心,一起来读这句话。(大屏幕出示文字) 生:这个消息传来,住在潭边的鹭鸶们都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打算搬到更偏一点的地方。 师:所有的鹭鸶都是这么想的吗? 生:有一只白鹭鸶却没那么紧张。 师:他是怎么想的呀? 生:他想,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山猪潭不是就更热闹了吗? 师:他以为来的人多了之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这里人多了之后会更热闹,人们和鹭鸶们可以和谐相处。 师:这只白鹭鸶有着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其实是和许多人的愿望是一样的。默读文章接下来的一个自然段,看看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学生默读) 生:人们的愿望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师:这是建筑商打出的一则…… 生:广告。(大屏幕显示广告) 师:从这则广告里,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的愿望。建筑商也是利用人们的这一愿望,吸引人们到这里来入住。请一个同学把这则广告再读一遍。(指名读) 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师:我想在这则广告后面各加半句话,可以吗? 生:(默许) 师:你再来读。 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师:这里有一片绿色的山林;(指向板书) 生:给家人一个亲水的空间, 师:这里有一个蓝色的湖泊;(指向板书) 生:给自己一个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师:这里有一群白色的鹭鸶。(指向板书) 生:欢迎入住有山有水的“鹭鸶潭”。 师:你愿意入住到这里来吗? 生:愿意! 师:因为你也想给家长和自己一个…… 生:亲水的空间…… 可以看见白鹭鸶的水域。 生:不能。 师:鹭鸶们都到哪里去了? 生:飞走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4-7段,把描写白鹭鸶飞走了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读勾画)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我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这一句:“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生:我找到了第5自然段中的这一句:“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生:我还找到了第7自然段中的这一句:“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生:飞走了。 师:比较这三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鹭鸶们离开的时候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先是“不习惯”,后来是“急着飞走了”,最后是“立刻就搬家”。 师: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那么,是什么导致白鹭鸶这样迫不及待的离开呢?请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把原因找出来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批注)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原因?(指名说) 生:山庄开始动工了,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的,尘土飞扬, 师:于是…… 生:(齐读)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大屏幕出示:轰隆轰隆 尘土飞扬) 师:这是这些白鹭鸶飞走的原因。别的白鹭鸶呢? 生:那巨大的看板,挡住鹭鸶回家的路线。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个月工夫,山猪潭变小了。 师:于是…… 生:(齐读)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大屏幕出示:挡住路线 抽取潭水 潭变小了) 师:又一批白鹭鸶飞走了。就剩下最后一只白鹭鸶了,后来呢? 生: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师:于是…… 生:(齐读)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大屏幕出示:水田不见了 草地不见了 相思林被砍光了 潭面越来越小 工人和小姐们大叫) 师:鹭鸶们一批比一批走得急切,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 生:恶劣。 师:就连最后一只白鹭鸶也不堪忍受,仓皇离开。你能理解这些鹭鸶们的感受吗? 生:能够。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些文字,男生读环境的变化,女生读鹭鸶的反应。(大屏幕出示文字) 男:山庄开始动工了,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的,尘土飞扬, 女: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男:巨大的看板,挡住鹭鸶回家的路线。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个月工夫,山猪潭变小了。 女: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男: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女: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师:(大屏幕显示一只白鹭鸶飞走的.图片,教师配乐深情补白)最后一只白鹭鸶,原本期望与人们友好相处,可是最终却带着万分的恐惧,匆匆忙忙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他孤零零的在空中飞行,想到了自己曾经和同伴们一起戏水的宽阔的山猪潭,想到了自己曾经栖息枝头的相思林,想到了那片碧绿的草地……可是这一切现在都不复存在了。(此处有学生深情补白“可是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师:文章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痛心 生:悲愤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 生:(齐)痛心疾首(板书:痛心疾首) 师:当白鹭鸶飞起来的时候,他看见抗议的环保人士举着牌子,那牌子上写着一则“遗失启事”,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遗失启事,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的鹭鸶,捡到的人请还给坪林村,还给山猪潭,还给大自然。一群痛心疾首的环保工作者。 师: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你看—— 师: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你看—— 生:(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 师: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的鹭鸶,你看—— 生:(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师:(指向板书)这里原本山青水秀,可是现在…… 生:(齐)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教师擦去板书中“蓝色的湖泊”) 师:这里原本山林翠绿,可是现在…… 生:(齐)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教师擦去板书中“绿色的山林”) 师:这里原本生活着一群白鹭鸶,可是现在…… 生:(齐)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的鹭鸶。(教师擦去板书中“白色的鹭鸶”) 师:这些都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里重复用了三个“我们在这里遗失了”,每个遗失都让我们——(指向板书中剩下的“痛心疾首”) 生:(齐)痛心疾首 师:带着你的惋惜,带着你的痛恨,再来读这则遗失启事: 生:深情朗读“我们在这里遗失了……” 师:这些还还得回来吗? 生:回不来了。 生:知道了。 师:(并排出示广告语和遗失启事)对比来看这则广告和遗失启事,你想对建筑商说什么? 生:请不要破坏环境。 师:你想对所有的人们说什么? 生:请保护环境。(板书:保护环境) 师:这节课,我们伴随着最后一只白鹭鸶一起去感受了一次坪林村的变化。请同学再齐读课题。 生:(齐)22 最后一只白鹭鸶 生:无家可归。 师:你们愿意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家乡来定居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仿照广告语和遗失启事给白鹭鸶们写一份邀请函吧。 生:(仿写邀请函) 师:谁来对白鹭鸶发出邀请? 生:给你一片绿色的山林,给你一个蓝色的湖泊,给你一个动物的乐园,欢迎入住美丽的江城武汉。(掌声) 生:我们这里有翠绿的龟山,我们这里有川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我们这里有风景秀丽的东湖,欢迎来我的家乡武汉定居。(掌声) 师:(还有学生想发言)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交流。课后把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的感受和心愿告诉更多的人吧,让更多的人都来……(指向板书) 生:(齐)保护环境! 师:下课。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七1.了解文章如何抓住白鹭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准确地描摹白鹭的大小、形状、颜色,表现白鹭的神韵。 2.体会作者对平凡而高洁、质朴而美好的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了解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状写中。 3.认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在状物中的作用。 二、{重点提示}。 本文状写了白鹭的形、色和神态,赞颂了寻常的白鹭所蕴含的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而高洁、朴素而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里以精练、优美、含蓄的诗喻白鹭的形美和神美,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引人想像。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形象性强,语言凝练,具有音乐美,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饱满、强烈的思想感情。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来赞美它的形美和神美,凝练、概括、含蓄、有韵味。 第二部分(第2—8段)具体描写白鹭。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三部分(第9、10段)进一步赞美白鹭。 这里作者先抑后扬,先说白鹭没有美妙动听的歌声,似乎在批评它的不足,而后随之一扬,“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那又何必再会唱歌呢?接着又一扬,“不,歌未免太铿锵了。”是说白鹭胜过优美的歌——它像诗一样,没有铿锵的曲调,但富有音乐美。这种含蓄的音乐美要胜“歌”一筹。这样写比直接赞扬白鹭完美,更有感染力,既照应了上文对白鹭外形和内在美的描绘,又能表达出作者对白鹭的极度喜爱之情。最后作者再用诗作比,照应开头,并进一步把白鹭比作“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更突出表现了白鹭寻常、朴素却含有无限美的内蕴,这种美是需要人们去寻求的,是在寻求中才能理解到的。不但照应了前文对白鹭的描写刻画,表达了作者对平凡而美好的事物的赞美,对朴素高洁的境界的追求、向往,同时还启示人们去寻求平凡事物中美好的东西。 2、 第一层(第2—5段)描摹白鹭的形体、颜色。先概括写白鹭的大小、颜色都很“适宜”。接着用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具体表现白鹭大小的适宜。再用“然而”一转,对人们不注重平凡的白鹭、忽略了它的美而深表遗憾。紧接着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排比句,以夸张的手法,具体状写白鹭的蓑毛、’长喙、身段、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十分精当地赞美白鹭平凡朴素的外在美。 第二层(第6—8段)刻画白鹭的神态,揭示它的内在美。 作者就白鹭爱活动于水田、湖沼,主食小鱼等水生动物和爱栖息于树顶的生活习性,巧妙地把白鹭放在不同的自然风光的映衬中进行描绘,突出了白鹭的神韵,揭示了它诗一样深邃的内在美。 3、 第二部分的第二层的三幅画面,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构成生动美妙的意境,让读者展开联想,从中领略白鹭所蕴含的美。 第一幅画,清水田里钓鱼。清幽、明净的背景中,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悠闲自在,而且“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这说明由于白鹭的存在,整个大自然便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幅画,清晨小树绝顶上望哨。晴朗的天空下,清新的晨风中,居高临下的位置上,一只白鹭姿容端庄凝重,神情娴静肃穆,动作优雅矜持。透过画面给人一种清新高洁之感,一种超凡脱俗之美。“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肯定句后面紧接加上个疑问句,给白鹭和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愈发引人遐想。 第三幅画,黄昏的空中低飞。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的画面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和平、纯洁、恬美的境界具体地、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极好的享受,因此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白鹭的外表既寻常又有一种恰如其分的美妙,它置身于大自然中又以它特有的神韵给大自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显露出它内在的美。这部分上下两层紧密结合共同展现了白鹭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素质,赋予白鹭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1)对白鹭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抓得准,摹形、绘色准确、生动又饱含深情。 (2)把白鹭放在三幅不同背景的画面中描绘其神韵,使其充满诗情画意。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凝练、优美,感情充沛。 (4)修辞方法运用灵活、恰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写于1942年,属于作者第二创作高潮时期的作品。当时正值抗战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于1942年10月31日被迫辞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职务,言行受到反动派的限制。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美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只等有耐心的,谦抑诚虔、明朗健康的笔来把它写出”。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本文作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中的高洁而朴素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八1.会正确读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4.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白鹭鸶这种动物吗?(课件出示图片)。 2.白鹭鸶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水鸟,全身雪白,体态优雅,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白鹭鸶有关。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是最后一只白鹭鸶?它的同伴呢)。 二、整体感知。 1.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文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25页,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同时要注意读准生字词。 2.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按事件的六要素把故事概括得简要而完整。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讨。 1.(课件出示坪林山美景图)坪林山上,绿树成荫。坪林山脚下,有一个山猪潭,潭面宽阔,潭水清澈明亮,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鸟语花香醉人心。潭边的坪林村(学生接读第一自然段)。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群白色的鹭鸶,他们也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在这里安了家,常常在潭边捕鱼,或在田间漫步,也过着平静的日子。这眼前的美景不是我们的想象,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着!这样的美景让你感受到什么呢?(宁静、幽美)。 a.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联系课文说说你认为它们会担心什么呢?(有感情的朗读)。 b.有着美好的愿望。(谁有什么愿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有感情的朗读))。 (1)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轰隆隆的,尘土飞扬。 a.噪音和尘土让鹭鸶们不习惯。他们习惯的是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说一说。 b.(失去了平静,安静。)指导读: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是啊,听着机器的轰鸣,原本宁静的家园被一只只“怪手”给毁了! (3)水田不见了,潭边筑起堤防,堤边正在修建环潭道路,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a.抓住词语体会环境的变化。想象一下,山猪潭会小到什么程度? b.出示句子: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什么让它觉得可怕?(没有了水田,没有了食物,没有了相思树,也就没有了它们栖息的家啊!)人们在惊讶的叫着:“真的有白鹭鸶!”时,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成千2上万只白鹭鸶都飞走了,只剩下这是最后一只白鹭鸶!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连这最后一只白鹭鸶都会失去!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亲手毁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与动物和谐共处。 5.所以,鹭鸶们都飞走了。看看鹭鸶行动的句子,比较这三处写法,你发现了什么? a.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b.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c.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6.白鹭鸶一批比一批走的急切,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劣)。就连最后一只白鹭鸶也不堪忍受,仓皇离开。你能理解这些鹭鸶们的感受吗?带着这样的感受来分角色读读重点句子。(男生读环境变化,女生读白鹭鸶的不同反应。)。 8.学习“遗失启事”,强化环境意识。 (1)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群环保工作者听到了白鹭鸶的诉说,他们举起了一块牌子:(课件出示遗失启事,以读代讲)。 (3)现在的山猪潭不在祥和。白鹭鸶们无家可归,你愿意为白鹭鸶在武汉找个家吗?快快模仿广告语或遗失启事,写下邀请吧!(课件出示邀请函)。 五、课堂总结。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最后一只白鹭鸶的悲剧不再有! 最后一只白鹭鸶。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九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学法的精心指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的方面发展的效果比较显著。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收获不大,这就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教者教得费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白鹭》是一篇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全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这是一篇引导学生语言欣赏的好教材。我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实施了有效的教学。 一、“画面题名”导入,先声夺人。 启发学生说出“白鹭形巧图、垂钓图、t望图、低飞图。”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幅图,给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课的伊始,其精彩的导入就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符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教者以给“画面题名”导入,恰到好处。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氛围,而且创设了“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这样的导入,展现了教学环节的新颖性,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每个学生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紧扣四幅图,感受意境美。 白鹭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十在大作家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白鹭就是一首诗。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这一情感的两句话。 精巧韵味无穷。 过渡:为什么说白鹭是“精巧的”“韵味无穷的”诗呢? 二。自读课文,点击链接。 找出你认为能感受到白鹭之精巧和韵味无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味道,可适当加一些批注。 三。交流。 “精巧”的交流: §5.白鹭色彩和谐,体态匀称,使人赏心悦目,而作者意犹未尽,进一步写道——(齐读)。 这几句用一个词怎么形容? §2.这正对应了课文第二节所概括写的——(引读)。 §3.作者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白鹭形态之美。指名读这一节。 白鹤大了,生硬了,朱鹭、苍鹭也嫌大,而且因为它们色彩太过艳丽,而不寻常了。相比之下,白鹭色彩更为怡人,身段更为和谐。以上种种,我们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白鹭的——精巧。 再读§5。 “韵味无穷”的交流: 钓鱼图: 漠漠水里,白鹭伫立,映照其中,不是构成了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么?作者充满诗意的联想,让人感到韵味悠然,寻绎难尽,甚至会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之中。 瞭望图: 小树之颠,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在极目远眺,所以,人们有了“瞭望”之感,借用作者的追问:“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白鹭虽孤独却悠然,是清晨的美景吸引了它,还是在等待早出将归的伙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浮想的空间。 作者本人呢?齐读——悠然地……。 :无论是水中的钓鱼,还是枝顶的了望,甚或暮色中的晚飞,都饱蕴着诗意,是无声的画,所以作者说——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接读)。 四。齐读全文。 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让我们以激情的朗读来感受这首诗。 五。作业。 给图片配上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