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模板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一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二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 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好了这节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三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四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五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七[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八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九好感。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篇十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生讨论回答】略。 【讲授】内力作用。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放映幻灯片】。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活动】内力作用举例。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讲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放映幻灯片】学生思考:渤海与台湾海峡两案例。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导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讲授】外力作用。 【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放映幻灯片】1、概念、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讲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图,。 思考:。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学生回答】。 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幻灯片展示)。 课后小结。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 (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