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优质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一: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二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美国原有居民是。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三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四[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幺?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幺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幺? (承转)(展示课件)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课件展示)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幺地方?注入什幺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幺不同?为什幺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塬,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课件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幺?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课件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利用课件演示)。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说说埃及的名胜古迹后教师总结,完成练习。 (课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课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叁、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五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六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七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八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九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突出南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教材从《西游记》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悠久的历史”一段,使学生了解本区有悠久的历史、曾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南亚的语言、人种及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铺垫。了解南亚宗教组成的复杂性及恒河对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文章用简单的概括,点明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的位置、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南亚的又一重点。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说明南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并通过南亚1月和7月的风向变化示意图讲解南亚季风气候成因,说明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课文同时还指出南亚作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单元,各地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其它的气候类型。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法建议。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亚的宗教。对于南亚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角度侧重于当地的语言、人种构成,进而为后面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建议采取谈话法。 利用《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建议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注意: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只需要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表现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关于“概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疑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十章南亚。 第一节概述。 (板书)一、悠久的历史。 (提问)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 (板书)二、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国家及首都名称。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 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 (板书)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课堂反馈练习)说出下列国家所在的地形区: 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内陆国家? 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哪个国家。 哪个国家占有恒河平原与德干高原大部分?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上?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十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十一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十二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3)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教。 1.宗教_。 伊斯兰教。 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p.6想一想、议一议。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免费篇十三【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南:澳大利亚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