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最新娱乐至死读后感(实用12篇)

最新娱乐至死读后感(实用12篇)

匿名 2025-04-14 05:33:11 7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

“娱乐至死”,应该说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和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如果沉浸在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中,慢慢地失去思考,那么电视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最终将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的思考,自我意识的剥夺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揭示和强调,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比较,引用。作者先把媒介的本质以他的观点向我们作了阐释,“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接着详谈了印刷时代下的美国的‘变化,涉及美国的宗教、政治、广告及传媒业等,述说了印刷时代下的书面文化带来的优势,促进人们的发展。再着,讲述了电报的发明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的影响,以及电视兴起后以娱乐为主的娱乐业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最后,着重讲了以图片形式、视觉角度的电视节目给我们思想、思维方式等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提出了教育的形式的变化,以电视节目为载体的娱乐形式成为了教育的趋势主流带来的问题。以各个领域在从印刷时代进入到电视时代的变化背景下为例,显示出与以前的对比变化,引人思考。

这本书重点放在了媒介形式对于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的决定性影响的阐释上。前部分讲解了印刷机下的书面文字,后部分讲解了电视机里充斥的图片与音乐。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若想通过特定的媒介来得到传播,那么必须要符合该特定媒介的特性和本质要求。就好像河道里流的是液体而不是气体,媒介形式就是河道,媒介承载的内容就是液体。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视需要的是图片,传播的是视觉,需要人们来看,而印刷时代则是以书面文字为载体,需要人们来阅读,而不是看电视的“看”。

可是,以电视为主的电子传媒时代,它究竟有什么不妥呢?电视实质上是电报与摄影的延伸。在电报创造信息的时代,“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人们对于这种信息无能为力,或是无关紧要,没有必要采取行动。比如某些国际事件,虽然看起来是很有重要性的,但是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相关呢?它只是告知我们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却无法做什么,事件发生地与我们所处的地方的距离增加了信息的“无关性”。摄影也差不多,只是“像电报一样,照片把世界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电视,是“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技术”,“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以电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作者在本书中举的例子,宗教传教士若将传教搬上舞台,制作电视节目,那么他传布道义的初衷就变了,凡是以电视节目为形式的内容,终将以最大限度吸引观众为最高目标。“并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的”。

谈及电视的广泛普及,不得不谈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正是由于电视的广泛普及,它的影响之巨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及的。我想,主要是电视给我们带来了最大限度的娱乐与精神享受。的确,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刺激与满足,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以往书本上的描绘与刻画,还不断追求视觉上的新鲜,形象的美感和好奇感。于是,我们就逐渐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现在的人们更倾向于读图,而不是全览白纸黑字。图片确是对世界的展现,但却把我们的世界分割成一张张毫无联系,前后不相连接的片段。电视带来了丰盛的视觉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植入了娱乐的细胞,况且把这种思维观念称作为细胞,是因为我认为娱乐性终将在我们这样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第一精神需求。并不是说娱乐本身不好,读完这本书,我却对娱乐产生了一丝反感与思考。娱乐是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愉悦,缓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但是娱乐过了度就恰得其反了。

当前的趋势,全国都兴起了一股娱乐潮,凡事都以娱乐为目的。首先在我们的电视节目中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不管是已经红了10年多的《快乐大本营》,还是《天天向上》,以及今年走红的《非诚勿扰》,这些栏目都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当然,作为娱乐节目,娱乐大众,吸引收视率本身就是其原则,但是我们应当思考这样的模式,这样的传媒效应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对大众长期进行而终将形成的心理暗示——一切以娱乐为准。电视,电视节目以其独有的魅力,一步步将我们这些受众变成了一个个不加思考,不加分析,不持批判主义的盲从者,顺留者。这种影响还波及到受众的现实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受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何以见得?娱乐的时代,浮躁的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倾向于追求过度的娱乐与快乐,不仅仅娱乐自己,还要尝试娱乐他人,甚至达到迅速蹿红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博客,众多视频网站频频出现所谓恶搞内容,甚至涉及暴力、凶杀、色情内容的思想根源和动机,其实这也是社会上出现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原因。人们为什么会关注“春哥”、“曾哥”、“犀利哥”、“凤姐”这些网络“热点”?无非就是娱乐本身的影响所致。

电视确实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思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纠正,只要是在意识层面持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并不是屏幕上所展现的都是真实的,正确的,可信的,有用的,我们还是需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抬眼观望,有区别地对待电视节目和电视给我们所呈现的内容。电视节目娱乐性过重的问题,其实不是节目制编人们的错,而是电视这个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无法避免的缺陷。电视媒介,以传播新鲜,视觉刺激,动态的内容,不允许电视节目制编人以传统的书面形式传播信息。

总之,在电视媒介给我们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冷静,否则危险就将来临。正如作者在书中举例谈及宗教与电视节目的问题,“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成为宗教的内容”。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二

在2025年的最后2个月,我机缘巧合走进了公司的图书室,从某个书架上翻出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几天上下班的路途上,书本替代了手机,一页一页又一页,很快就看完了这部作品。

中途我几度回顾书面上那些简短精辟的推荐,封面的配图,好似那个被娱乐时代信息轰炸后身首异处的自己;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对我混混沌沌又麻木无聊大脑的深度剖析。波兹曼的言语,好似当头棒喝,唤醒了疲劳驾驶的我,又在我那不知开向何处的车头挂了个吊钩,牵引我们走出迷途。

《娱乐至死》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波兹曼忧心那时代蓬勃发展发展的电视媒介和衍生出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忧心成长在内涵浅薄、逻辑断裂、造句幼稚的电视节目和新闻广告轰炸下的大众,忧心我们的精神世界终将有一天死于那些仅会让我们开心的事务上。

不得不说,波兹曼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媒介研究的智者。即使他未能预见到计算机与网络文化发展的新一轮改变,他的著作对于审视如今这个混杂着二次元、三次元、鬼畜、小视频、24小时段子、热搜、微博追热点、网红等各种圈子的媒介文化,也丝毫没有过时。甚至来说,现在从物质到精神层次的快销文化,正是《娱乐至死》最好的脚注。

可惜的是,波兹曼没有预见到,当人们不再重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当人们沉溺于快速和海量收集信息的乐趣,当人们不知疲倦的追逐一轮又一轮的瞬间热点,印刷文化也免不了卷入其中了。

娱乐时代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出书立传,他们的思想或糟粕都得以传播了。

不过至少,当我看了《娱乐至死》后,再翻开一本书,我至少可以分辨出哪些书是准备死磕一个主题,哪些书只是想要印刷一些信息。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或者缺乏勇气开展长期项目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被娱乐过度注射导致阀值较高进而看什么都没有兴趣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每天会花几小时刷小视频小新闻的信息收集症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很久没有读过书想重新投入书本怀抱的患者,你应该从《娱乐至死》开始。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三

2025年,距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出版已经过去了35年。正如书名所说的代表着这个时代主题的娱乐至死精神非但没有远去,反而越发明显。如同最近懂王封杀tiktok事件,似乎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很好的展现。懂王,一位史上最“娱乐”的总统,封杀了目前最娱乐的app,虽说这件事背后的含义是远大于“娱乐至死”的,是中美对抗的加剧,但这两位主角的“娱乐”气息却恰恰反映了当前时代,特别是灯塔国主宰世界下的世界文化的主流气息,即娱乐至死。

正如前言中所写,在《1984》的世界里,我们担心真理部强行禁书,而《美丽新世界》中,却说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我们不再读书;在《1984》的世界里,我们担心真理部检查并修改我们的信息历史,而《美丽新世界》中,我们将被浩如烟海的信息之海填满直至迷茫。最终,《1984》中,我们的世界成为不断修改后的不真实的世界,而《美丽新世界》中,我们却被自己的欲望填满,世界堕落成庸俗的世界。试想,自由意志论者站在山巅,不断摇旗高喊自由至上,反抗压迫独裁者,殊不知,我们却被背刺于自己无限的娱乐欲望。

人类一直警惕着世界会朝向奥威尔《1984》所写的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一超独强的局面建立,在不断揭露、解密苏联的黑色历史后,这种可能性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人们从此就能走向民主文明的康庄大道。然而,不知不觉间,我们似乎又在向着赫胥黎笔下《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因为爱上并过于依靠工业技术,从而失去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失去自由的世界极速前进。这本书就是在说,没错,这是可能的,而且这也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的。

正文开始,一上来作者阐述了媒介决定认知深浅的观点,即图画——语言——文字——影像媒介的转变对人类认知深浅的改变。上古人类,在只有通过图画记录历史的时候,限于图画所能记载的信息的有限性,不能够交流、留下他们对于深奥问题的痕迹,一言之人类开始思考。之后,语言出现时,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使得我们对于深刻问题的思考成为可能。再来,当我们拥有文字后,通过纸笔,我们能更好地交流传播我们的思想,从而让我们对深刻问题的思考更进一步,让记载成为可能。随后,影像的出现使得交流更为简便,然而随之到来的问题是,我们在思考上的深度反而降低了,因为影像这种媒介本身不如文字更为有效的能传达深刻思想。

在阐述完以上观点后,作者举了美国在还没有电报、电视等现代媒介出现时,仍处于印刷铅字世界时的盛况让我们明白文字这种媒介的好处,从而让我们理解之后现代媒介为美国带来的坏处。比如美国不同时代的不同代表城市的转变,例如美国建国初期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波士顿,充满了革命创新之意;之后的工业中心芝加哥,让人们感受到美国的勤奋努力之情;再到世界移民中心纽约带来的包容兼济之心;到现代的当代消费主义代表的拉斯维加斯反映的享乐消费之上。

且其适合播放娱乐向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任何内容经过他们的传播,都会变成娱乐性的事物,而娱乐性的事物是天生带着肆意妄为这个属性的,从而把本该重要的专业性所取代。假若电视电报等现代技术如果只有娱乐性,那还不足为虑,毕竟人类需要娱乐。可是,如果一切内容经过他们传播后,变成了娱乐的东西,慢慢的,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分清,久而久之,各行各业都变成以娱乐性为主。此后,就连总统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也变成娱乐性的行业,而从是这些行业的人,不再注意其专业性,只在乎如何能在人群间哗众取宠,到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很难再让对的人做对的事了,更多的就是懂王这种人了。

所以,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不可能办到的也就是抵制,毕竟现代世界已经被现代传媒技术所绑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娱乐至死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借助现代传媒,颇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另一种,就是通过发展新的教育方式,从而让人们更早、更根本的认识到现代传媒技术的双刃剑本质,从而更有可能处理好与技术们的关系。

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看,想想这几年在美国的生活,这种大趋势已经形成,而且似乎是不可逆的。美国社会整体上就如同作者所说,万无可娱乐。越来越短的视频,越来越露骨的图片,越来越直白的话语,越来越娱乐的各种行业,整个美国社会似乎都在向着娱乐至死的方向大步向前,只能说,让着人类灯塔在前面探个路吧。作为一个小小的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在这船上做好自己仅能做好的事情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四

1、作者说到有两个因素为娱乐化时代奠定基础。这一部分讲到了第一个因素——地区概念的消失。

当信息的传递可以忽略了空间的限制时,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时效性和有趣与否,而不在于这个新闻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其实我们生活中获取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最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如果非要谈到作用,它倒是给我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注意力和一地稀碎的时间。

2、电视时代几乎所有信息都是以娱乐化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的,就连最该严肃的新闻播报也是这样。播音员在播报任何形式的新闻时都是操着同样的语速和保持得体表情的,包括严肃事件和灾难新闻。新闻播报确实是表示严肃正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消解了报道本身的情感。(其实灾难新闻出现次数太多,也会消耗人的同理心。)广告和音乐也是娱乐化的帮凶。广告把人们的注意力带走,仿佛在强调之前出现的新闻其实与你关系不大。新闻报道中也会出现bgm,似乎是在暗示你此时应该带有怎样的感情来接受以下的资讯。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五

一句话概括:电脑、手机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媒介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天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其中汲取“信息”,却从未思考过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尝试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其量叫做“消遣娱乐”或者有人说即使变成消遣娱乐了让自己”哈哈一笑“也没有任何问题啊,但你是否真的想清楚了——用笑声代替思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个人感想:

作者开篇就告诉大家,我们未来社会的样貌非奥威尔《1984》的预言而更可能偏向于赫胥黎《美利新世界》的预言——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会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所毁灭。

书中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只想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其一:不管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看书还是看视频抑或是听广播等,这中间只存在媒介的差异,不存在谁比谁高贵,关键在于获取信息的人要清楚不同媒介会有不同的门槛比方说看书的门槛会比看视频高,因为如果你真的”看进去“一本书你得不时的和作者互动,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而视频更多表现为一种单方面的互动,视频怎么演怎么说跟你没多大关系,因为它不要求你去跟它进行互动,视频给你传达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刺激,情感上的共鸣,高频率的信息展现甚至让你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思考。简而言之,对于视频信息来说,智力就是我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我不去理解它们。

我们面临的真正难题不是如何去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去避免走向”信息-行动比例“的失衡,我们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好嘛?答应我(微笑脸)。

其三:电视或者电脑作为信息媒介可怕之处在于其本身的娱乐属性太凸出,为了信息的传达面更广,受众更多,视频只会采取更”娱乐化“的方式或者说观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且由于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更轻松更”好看“信息接收方式,信息提供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只会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娱乐”属性,直至“思想灭亡。”

其四:信息获取工具的内核属性是有差异的!我们看到的视频信息往往是经过"娱乐化"包装成为了假消息,假消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六

我们也都知道,沉溺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之中,就像吸食鸦片一样,让人无法自拔、痛不欲生。可是,我们仍旧不能放下。

很多人甚至不愿意醒来。他们沉浸于信息时代带来的快感之中,怡然自得。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思考和精神生活。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无疑是我本年度以来看过的最精彩的书,也解释了我心中积淀已久的困惑。

书内只是研究了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证实了赫胥黎的“科技会让人毁灭”预言,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的现状有过之无不及。

文字成为我们拿来炫耀以及窥探的工具。朋友圈的生存现状基本上是:90%在晒,5%吐槽,还有5%的友情转发。

人类正手拉手,走向不自知的毁灭。

对于传媒业,尤其是新媒体,我产生了巨大的失望和担忧。这确乎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信息—行动比严重失衡的时代。只是我,突然不想再制造更多的信息垃圾了。

如果你只有半杯水,还不够自己止渴,怎么能够恩泽他人?跟不停地制造笑点比起来,这辈子,我只做好一件事,一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的事,就够了。

或许,你真的放不下9.9元的电影票、半价吃大餐、各式各样的一元游。

那么,就拼命地赚钱,狠狠地赚,直到你的物质基础强大到可以摆脱金钱上的束缚。

或许,你放不下的还有那虚弱的存在感、敏感的神经。但是,如果书籍和经历不能给你以存在感,那么手机更加不能。

用大把的时间,去爱、去思考、去在阳光下奔跑和跳跃。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七

《娱乐至死》知乎有个回答写了漫画,引用《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生动形象。

奥威尔所担心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审查机构,禁书”。赫胥黎所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广告之后,敬请继续收看《谁是大赢家》.....”

奧威尔担心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

奥威尔担心真相将被隐瞒。“政府报一-政府报一”。赫胥黎担心真相将被无关的汪洋所淹没,“不用运动、不用节食,多科学的减肥饮品让您轻松瘦身,只要拨打我们的节目热线,松打造完美的身材”。

奥威尔担心我们的文化将被禁锢,成为一片沙漠。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将因琐碎而杂草丛生,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物而痴迷,“今天晚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还等什么呢?快来集齐这一整套最可爱逗趣的...”“今天头等大奖的第一个数字是...”

《一九八四》中,政府用制造痛苦的方法来支配大众。《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用制造娱乐的方法来支配大众。

总之就是说,信息泛滥导致获取知识和真相困难,人们不阅读,沉迷于娱乐不思考而被支配。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八

最近在读一本书——《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大概讲述了当年从书本阐释时代到电报、电视的娱乐时代之间的转变。读到第五章的时候,感触颇深。

柯勒律治的著名言论“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就算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泛娱乐时代也完全不过时,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有些人为了追赶信息的时效性,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刷热搜刷新闻,而这些大量的信息却可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能够改变任何一天计划的信息,更别提改变以后漫长的人生计划了,这些信息至多是提供一点儿谈资。

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互联网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九

初读时,感觉作者在缅怀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印刷术时代,活在过去以至于无法接受电视机所带来传播媒介的巨变。我还开玩笑说如果尼尔波兹曼活在现在,只怕会被吓死,互联网时代可是比他笔下的电视时代“魔幻”一百倍。随着继续读下去,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是无尽缅怀,不是批评新媒介,而是在警醒世人,尤其是媒体行业从业者,怪不得我同学说这是本“媒体人宝典”,书中一再强调,随着电报,电视机的普及,一切政治,宗教,教育,都在以娱乐的形式面向大众,所以作者实为呼吁,呼吁一些本来应该以严肃面貌示人的东西,应遵循其特征选择媒介,媒介即隐喻,即认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也会影响内容,甚至影响改变最终结果。

当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些问题,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无知可以补救,那么把无知当做知识了呢?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是娱乐,还是信息?有人说,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15秒的短视频占据着生活中不多的空闲时间,手指向上滑动屏幕,是全民的统一动作。我们所获得的多是被分成碎片的消息,放下手机你会发现,自己刚才看过的内容全都记不起来了。书中一段话,我印象深刻,“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我们从不是有目的的去刷手机,我们获取了很多消息,但其实对自己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信息行动比是最低的。

作者担心真正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的确,有多少人把一些所谓历史剧中的情节当做历史,并维护他们所认为的,不允许他人有异议。说到历史,我们能说出过去几天发生的事儿,但是对过去60世纪或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最可笑的是,会一部分人不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年。历史的消失不需要奥威尔笔下的残酷手段,只需要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术。

借用书中一句话结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的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

初选《娱乐至死》这本书原因是书名比较喜欢可以让我这个不爱读书的人继续读下去。读完以后发现书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给我们了许多思考和可以借鉴的话语。本书大致是说电视在美国的兴起使得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从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阐述这些都开始毫无怨言的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失去了本来的意思。借我们都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说媒介即隐喻也就是想说媒介在用一种隐蔽的但强有力的方法左右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媒介的产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并没有加工那么我们就成了媒介的牺牲品。

第二章是讲媒介即认识论,从印刷品到电视的出现谈人们对认识论的改变,电视出来的认识论劣与印刷制品,而且对于本身还有一定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在逐渐蔓延。而为什么说媒介即认识论呢?我有些困惑。认识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来说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也就是说大量的媒介的出现它开始承载知识,决定知识的形式,它所表现的无论对错好坏都成了知识。

“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片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体现”在作者看来人们的阅读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号,读者没有了判断力。电报技术和广告的出现是原本理性倾向的人们开始倾斜。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而现在人们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这些信息的来源。我们的媒介环境变了,人们开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一

一、小学时代,家里买了小霸王学习机,“学习机”三个字加重点。后来,不出所料,学习机变成了游戏机。大学时代,买了个人电脑pc,号称要用来学习。后来,不出所料,电脑也变成了游戏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不要低估娱乐的腐蚀力;

3、这些机器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用于娱乐,不要试图螳臂当车。

二、我的手机里没有“今日头条”“抖音”之类的app。这回倒不是因为我担心自己抵制不住它们的侵袭,而是真心觉得这种娱乐太浪费时间。从今日头条看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浮于表面。而看看世界大事、历史碎片、街头巷尾杂谈,也只是猎奇,无法指导我们有所行动。抖音更是消磨时间的好工具,听说很多人刷着刷着,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老了才领悟到,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产,当然,蹲坑的时候看看这些还是可以的。

三、1984的很多预言都成了现实,但总体而言,于1990年从现实变成了历史。而《美丽新世界》则影响更加长远,从战后延续到我们的时代,并将长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984描绘的是个灰色的时代,人类被操纵、被监视、被压制。《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则是个彩色的时代,人类有种神奇的产品,一颗下去,让君忘忧。

其中的成分,可以是电视,可以是手机,可以是电脑。当然,是药三分毒,它也有副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可以扩展思维广度,但大部分都是无用的广度。

2、长期服用,将降低思维深度。

3、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生命如此短暂,用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四、关于电视、手机、电脑对儿童教育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似乎有不少研究,正反两面的结论都有。

我是倾向于认为,总体而言弊大于利。但是,糖衣炮弹的力量如此巨大,谁能抵挡呢。

五、、《娱乐至死》提及娱乐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重要因素似乎有所遗漏,那就是受众的变化。年轻人从奋斗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民众的观点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知识无用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不少朋友都说,上班太累,压力太大,回到家就想刷个无脑的剧,看个不用动脑的小说。可见,娱乐时代不仅迎合了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基础,我们终将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十二

《娱乐至死》这本书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美国至印刷统治时代步入电视统治所时代发生的种种转变。“媒介即隐喻”,印刷时代被作者称为“阐述年代”,人们很少接触娱乐文化,阅读是他们在闲时所珍惜的,他们对待书籍理性且富有思考。电视时代被作者称为“娱乐业时代”,人们被庞杂的信息所包围,信息通过图像音乐等泛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仅为博人一笑。但如今实际上我们不仅处于赫胥黎的预言下“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且还有奥威尔的“受制”预言。而媒介正是这其中的推手!书中的前两章讲到媒介即隐喻,媒介在文化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主导作用,而随着媒介的改变,文化也会相应地改变。第三、四章描述了一个印刷时代下的美国,印刷时代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让那个时代的美国成为世界独一个几乎全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国家。

印刷时代,阅读文化蔚然成风,全民对于文学和理性的推崇达到极点。那时候的思想交流也异常丰富,政客们不同于如今而是具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和出色的辩论能力,常常能滔滔不绝地演讲几小时。第五章则是两个时代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时候电报和相机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报业。电报使新闻传播的速度突破了火车的限制,随之而来的是如浪潮般袭来的信息,但信息变得碎片化起来,信息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或者如作者所说他们仅仅成为了与他人交流的谈资。相机使图片大范围地应用到了书报上,图片取代了大量的文字,视觉的简单刺激相比于文字内容更受欢迎。第六到十章中作者记录了电视业在美国逐渐发展并“成熟应用”,在新闻中保持信息的不断输出;在宗教中用娱乐取代传统苦闷的虔诚;在政治中成为展现个人魅力的秀场;在教育中知识成为娱乐。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引用赫胥黎的警告,强调要让人们深入理解媒介所带来的影响才有可能不走入娱乐陷阱。

《娱乐至死》这本书所著于1985年,但却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如今的世界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于电视时代更加的泛娱乐化。开始阶段的互联网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技术知识方面,可以说互联网的早期是一批素质较高的网民主导的。互联网也有着最初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使之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不过随着早期互联网拓荒者的不断开发,互联网巨头们也逐步崛起并站稳脚跟,奠定了如今网络基本局面。移动端手机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平民化,每个人都能通过简单可视化的操作实现上网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限制了他们对于网络的探索,把自己限制在了固定的圈子里与互联网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媒介即隐喻,这些隐喻并非创造之初的设想,而是媒介本身固有的特质。在人们的摸索中,对媒介的这一特质的深度发掘造成的状况则是隐喻在社会的落实和放大。现在各大平台通过娱乐来引流,垄断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媒介在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一方面却又过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心甘情愿地被他们所奴役。就如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短视频予以人们单纯的视听刺激,比起波兹曼说的新闻节目“好??现在”还要快餐化,几乎毫无营养,甚至引导人们不断地刷下去。最起码新闻节目带来了一定的价值信息,而短视频则要么是反复拍摄的段子,要么是单词时尚新奇的视频展示,这些都是以娱乐为出发点。

纷杂的东西直接涌入人们视野和脑海,以至于没有多的时间去给我们思考。独立思考的时间变成得奢侈,我们似乎变成了“职业观众”!信息茧房,大数据等是这些年来人们所议论的。大数据通过算法分析每个用户来推荐人们喜欢的东西,实现个性化推荐,听起来是很不错!可是反过来发现这不是奥威尔的“受制”陷阱吗?不过这个陷阱我们大多愿意待在里面,抑或是从未有意识地发现过它的存在。网络信息虽铺天盖地,但是进入茧房的只是少数类型的信息。我们待在“信息”的舒适区内不愿接触其他,带来的后果是身处于信息海洋中的枯竭,我们将是笼中的宠物止步于有限的“空间”。

我们正处于一个移动快捷的娱乐时代,但也是一个富含知识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手中的工具,不能理解媒介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娱乐至死的浑噩生活,而非自如使用工具的理性发展生活。将思想从纷繁信息中解救出来是我们的目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