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优质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一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二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今天我要跟大家说说苗族的风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的风俗是否别具风味?你知道哪些民族风俗,是不是也分享一下?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三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四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回族就是其中的一朵娇艳而美丽的花朵。 回族信仰伊斯兰。饮食方面上有许多规定,如:不能吃狗,猪,马,骡,不吃意外死亡和未经伊斯兰信仰者宰杀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因此,我觉得回族人特别爱干净。重要的是,更不能用禁食的东西打比喻,不能用食物开玩笑,否则这就是对回族人的不尊重。 在节日方面,回族也很重视,例如开斋节。斋节在九月,在这个月里,会发放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几点吃饭,几点不吃饭。一般中年妇女和老人会开斋。开斋节在十月一日(教历),有些男女青年还会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呢! 再来说说回族的饮食习惯吧!回族特别喜欢吃牛羊肉,禁止吃猪等食物。在外面吃饭时,必须有“清真”字样或印有回回文的饭馆,小吃才能食用。除此之外,如果出门做客,如果对方不是回族人,就不能吃对方家的食物,如果是,就不能狼吞虎咽,要注意礼节。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五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今天要介绍的是苗族和傣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傣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苗族和傣族都有不同的地方,很有特点。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组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打开中国的地图,把视线对准中国的大西北,将视线锁定最美丽、最富饶、最宽广的那块土地,慢慢的接近它,来看看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吧。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据一九九八统计表明,全疆有维吾尔族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47%,人口居全疆各少民族第一。 任何人都需要饮食,维吾尔也不例外,但他们吃的与我们则截然不同。 馕、是他们最重要的食物,他们有句话叫做“可以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可见馕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通常吃的有:芝麻馕、肉馕、片馕、芝麻馕、瓜子馕和窝窝馕。它们的馕,是中外文明的食物,所以必定会有不可思议之处,最大的馕是艾克曼馕,直径有半米,最小的是托克西馕,比饼干还要小些。 除了馕,烤肉也是他们的著名食物,至于肉类嘛,他们与我们喜爱的也截然不同,我们主要吃的是猪肉和鸡肉,他们主要吃的是牛肉和羊肉,架上烤炉,一会儿、金灿灿、香喷喷的烤肉,咬上一口,足以让你终生难忘。 除此之外,维吾尔族还是个爱鸟的名族,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是鸟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据统计,有鸟类动物达340多种,占全国鸟类动物的30%。由于新疆鸟类资源丰富,所以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有爱鸟的习俗。鸟,被看作是吉祥的动物,不许孩子伤害鸟类,也不食鸟肉,并有饲养“布勒”(百灵鸟)、金黄鹂、鸽子、环颈雉等嗜好,特别喜欢燕子等鸟类来庭院做窝,他们认为有鸟类来院中作客,是一种好兆头。为了招来各种鸟来院中“作客”,伊犁、喀什等地的维吾尔族,专门制作了各种小巧玲珑的木箱,这种木箱既可以防风,又可以防雨,里面放上草秆和羽毛,并挂在庭院的树上或屋檐下,有的还专栽一个高高的木杆,把木箱挂在杆顶,欢迎各种鸟类来“落户”,同时还备有各种“食品”“招待”。维吾尔族的院落喜欢房前种栽花草,房后种植各种果树。盛夏,来到他们的屋前,你便会看到百花吐艳,蝶飞蜂舞,而在他们的房后,置身于“桃李不离人左右,只闻鸟鸣在东西”的境地。 说了这么多,大家现在最关心的一定是维吾尔人服装的习俗吧,好那就让你们“一饱眼福。” 据伊斯兰教规定,妇女除手脚外,全身都是羞体,所以她们外出就要戴上盖头或面纱。戴面纱的妇女大都是受宗教影响较深或是宗教人士家庭的.妇女。他们认为,妇女必需深居简出,不愿意外人轻易窥见。男人若窥见陌生女子的面容,就被认为是件不吉利和不幸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说蒙面纱的起源是古代阿拉伯一带风沙大,蒙上面纱可以保护妇女的面部和防止落上尘土,有利于卫生。 说了维吾尔姑娘的风俗,我们再来看看维吾尔的小伙子吧,维吾尔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巾,维吾尔语称为“波塔“。“波塔”是随着维吾尔族的服装——长袷袢而产生的。长袷袢即长外衣,这种外衣没有扣子也没有口袋,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在腰巾中携带一些东西和食品等。维吾尔族男子穿上长袷袢,系上腰巾,显得雄姿勃勃,精神抖擞。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可以在腰间缠几圈。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显得别有一番风度。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至今保持着宗教礼拜的习俗。他们每天要做5次礼拜(妇女不做礼拜),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平时礼拜一般在自己的家里做,也有到清真寺去做的。每周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主麻拜”。每年分别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举行两次会礼,并且在斋月的每个夜晚都要做礼拜。 在清真寺做礼拜是件严肃的事情,在进入大殿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擤鼻子、吐痰、放屁。参加礼拜的人必须戴帽子,面朝圣地麦加的方向跪在地毯或毡子上,由身着传统教服、头戴伊斯兰帽的伊玛目(教长)带领做站立、赞颂、鞠躬、叩头、跪坐等动作。然后聆听伊玛目宣讲教义。礼拜毕,大家相互问候之后,便一一离去。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说得真对,许多民族的风俗是与我们不同的,各种民族风俗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七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今天由我来讲讲茅山庙会这一个传统的民俗。 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讲到这里,大家都了解了茅山庙会的多少呢?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八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看见过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九同学们,如今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呢!在这五十六个民族里就属壮族人民的风俗最有趣了。 壮族每年都有一个风俗叫做:“三月三歌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家家户户还把鸡蛋涂成红颜色。吃饭的时候晚辈要等到长辈吃完后起身才能放坐下吃饭。三月三歌节,人们还要做出香甜可口的五彩糯米饭,你说,壮族人民的节日有趣吗?所以,在一九八五年的时候广西壮族自治区把“三月三歌节”改称为“三月三文化节”。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十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版纳又是云南少数民族最多的自治区。 来到街上,满街都是民族气息,不管房子还是路灯都散发出浓浓的少数民族独有的气息。 由于少数民族太多,只能去两个最大的民族。我们先参观的是以黑为贵的爱伲族,走进爱伲族便听见优美而激情的爱伲山歌。爱伲族是版纳第二大民族,独特的是他们以黑为贵,姑娘越黑越美,乌鸦是他们的吉祥鸟。爱伲族能歌善舞,传有爱伲人只要会走就会跳舞,会说便能唱。欣赏了他们的歌舞表演,果不其然,名副其实,是让人折服。爱伲人不仅脚上功夫了得,手上功夫更是一绝,敲起鼓来干脆利落,摘片绿叶化为神笛。 拜访完爱伲山寨,又来到了版纳第一大族—傣族。为了能够更入俗。路上我们特地学了基本傣语,女士——哨多利;男士——毛多利;男孩——小毛;女孩——小狗;老男人——老蜜桃;老女人——老波桃;小孩——小龙虾;女士漂亮—好哨好哨等。不知不觉来到了傣家园。给我留下映像最深的是傣族独具特色的建筑——吊脚楼。都有二层楼高,四角翘起,上层倾斜,从下望去,好像要倒下来似的;门也别具风格尤其是材质,有铁的、木的、还有的是榕树垂下的须,很是原生态。整幢房子的材质都是木的`,这不仅是就地取材,关键是能适应热带雨林独特气候,当洪水淹没房子,整幢房子也可以浮在水上,不会轻易倒塌。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人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 激情篝火。 来西双版纳,篝火晚会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入公园我们先品尝了雨林美食后,一群姑娘用她们动人的歌声迎我们进入表演会场,粗犷的歌声、神秘的文化习俗、主持人风趣幽默组成了上半场;下半场篝火点燃了,随着音乐响起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尽情的欢乐舞蹈,此时场上不分你我、不分男女、不分种族,只有欢乐的海洋。时间就在这欢乐中一闪而过,篝火晚会结束了,云南游也接近了尾声。 八天云南游是快乐的旅程,云南让我感触颇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山也是云南美,水也是云南美;云南美真是看不完的美;云南美真是七彩的美。” 虔诚的佛教圣地。 飞机顺利着陆,四周耳目一新,这就是西双版纳吗? 一点也没有热带雨林的气息,也没有丝毫的民族气息——只是一个破烂简陋的机场罢了。当走出机场,我才迟到什么叫做“开门见山”:民族建筑比比皆是,民族雕塑也数不胜数。上了车我们要去大佛寺。在云南佛学之人最有地位,因此西双版纳人全民信奉佛教。 来到那儿,便听见僧人正在念经,那平静缓和的语调,平静地传向四方。 首先我们来到了太子广场,小佛祖立在中央,他的脸是那么平和,嘴角没有留下丝毫表情,真不愧是感化万物的佛祖啊。 又走了不久,我看见一条七头龙。导游说这是代表七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只要多做善事,离佛越近,难就越少。果然越接近目的地,龙头就越少。过了一会到了最后一站——吉祥大佛。八十罗汉左右排开,只见佛右手向上,左手向下。这代表驱魔和放下之意,告诉我们做事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平静面对一切。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十一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文档为doc格式。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十二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都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并且每次都能钓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从早钓到晚,连个鱼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万分奇怪。 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轻风刮来,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树内。发出了“嗡嗡”声响。这时,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果了,也随风叮叮咚咚落入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就在这一瞬间,他见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见此情影,小伙子惊喜地回头观看,只见一对绿孔雀展开了美丽的翎羽,正随着动听的声响翩翩起舞。 当时,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高声说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丢下钓竿,惊喜地跑回村寨,活灵活现地给乡亲们讲述所见到的一切。乡亲们听后了十分惊奇,都盼望自己也能亲眼看到那动人的情景。后来,小伙子带着众多乡亲来到江边,把那棵空心树砍倒,锯娄做成长鼓,蒙上一层黄牛皮,用手一敲打,顿时发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扬声响,然后,小伙子又找来铜盆、铜锅盖,让其他青年随着敲的节奏声义织敲打。接着,小伙子在快乐的鼓乐声中,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维妙维肖的孔雀舞。当时,观看的群众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厌。从那以后,乡亲们一致推选小伙子到“赶摆”的群众集会上跳孔雀舞。 在“赶摆”的日子里,小伙子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艺术地再现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赞赏。从此,这种在象脚鼓和锣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开了。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十三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民族风俗》。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民族风俗手抄报简单篇十四中秋节到了,我要回外婆家过中秋节。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又能见到外公,外婆了。我坐上爸爸的车子。途中,我想站天窗,爸爸不让,我心想:这个爸爸,买个有天窗的车子不就是给我站的吗?哼!到了外婆家,一走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味——是老鸭汤!我最喜欢喝的汤。香香的,一闻就让人谗。中秋节一到,我的最爱就都出来了,什么鸭翅,鸡爪,鸭脖——特别是我的小舅,一连吃了好几个鸡爪,才留两个给我吃,当时我就想:哼!这个臭小舅,外婆明明是留给我吃的,你却快吃光光了,早知道不拿出来了。吃饭的时候,大家说说笑笑,唯独大舅没回来。 我跳舞的时候,一不小心踩到了扇子,摔了个大屁墩,搞得全家哈哈大笑,我心想:我给你们跳舞,你们居然还笑我?!这个中秋节虽然很快乐,但我的屁股却遭殃了。唉,真疼! 在中秋节那天,我去了姐姐的姥姥家玩,我喜欢焚烧玉米皮,但这不是关键,我们把藏在玉米皮里的虫子收集在一个露露瓶子里,我们先把几条虫子放在另一个露露瓶里,然后用火烧,我们观察它们,起初没有异常,渐渐的,它们开始往上爬,可惜爬不上。有的缩成一团,有的不动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恶心,后面还有更恶心的。 姐姐把剩下的虫在它们的瓶子里放点菜,调料之类的东西,用火烧,渐渐的,水开了,虫子肯定烧死了。现在,想想都恶心。 这个中秋节,是我最难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