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二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三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 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 3、师生共同释题。 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 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 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 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 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 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 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 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五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六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文档为doc格式。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七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炊烟袅袅”,你们根据我的提示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雨雪霏霏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年荡气回肠的故事,叫《伯牙绝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这是一篇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7页,请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次,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还要求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大家可以看屏幕来练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文,评。 范读。 3 齐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来说一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多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3.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板书:伯牙 钟子期 介绍: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官拜上大夫。子期是为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的人。 善哉! 善:好啊!真美妙啊! 志:心里想着。 峨峨:巍峨屹立。 洋洋:广大,浩瀚无边。 念:想。 得:领会。 谓:认为。 复:再,重新。 ……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八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 3、感受古人真挚友谊。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字词正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