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一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二【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四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 (5)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若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 若屈伸呼吸(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六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七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篇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