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匿名 2025-02-24 22:17:47 6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通过科学地计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克服了以往经验式教学的不足,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每个教学步骤和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1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学习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4.学习作者围绕具体事物,把事情写具体,表达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2.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评价方案】

1.通过完成自主学习单“我会读”并在课堂中的汇报,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二题)

2.通过课堂交流思考,借助字典的注释,正确辨析“燕”的读音。评价目标1 。(见评价单第三题)

3.通过课堂中品析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内容。评价目标2(见评价单第四题)

4.通过课堂交流思考,朗读指导,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评价目标3.(见评价单第四题)

5.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围绕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写法。评价目标4(见评价单第五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引导: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也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25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落实目标1)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表示地名的时候,读一声。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落实目标2)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解释? (第一段)

(1)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经历,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居住在朗润园,但心中所想仍然是故乡韦坑里的小月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2-4)。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这个自然段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呢?(作者在回忆故乡的月亮,感受到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

在本段中出现了“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你了解这些语句吗?

( “山高月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3)这部分课文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 “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④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我回忆在故乡的坑边看月亮,此时的我内心诗兴萌动。 )

②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落实目标3)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了那些地方的月亮?

(国外的月亮——美妙绝伦,北京的月亮——奇景)

1.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重点分析“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的小月亮”放在了前边,强调,突出了“我的小月亮”。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2.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①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样呢?(朗读)

②“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书: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落实目标3)

1.【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 “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明月,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回忆能让你想到家乡的事物,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家乡的槐花、家乡的小河等等。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深情怀故乡,忆童年 童年美妙

世界其他各地的月亮 思乡情浓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2

《月是故乡明》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