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模板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一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二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三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愁闷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四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理解古诗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五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六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一课时。 背诵课文。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唐)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 江枫渔火。 所闻乌啼钟声。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七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八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九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评价要素: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十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3)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4.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十一(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空阅读网范文。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3、古诗两首。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十二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十三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了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篇十四邓老师的教案实录: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下课铃响起)。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像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像,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枫林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