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一明清小说,流芳百世。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描写世态炎凉最突出的当属《红楼梦》,《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书。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金钗”非常出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温柔大方、贾元春的高贵、王熙凤的泼辣……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变得多愁善感,对《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字似乎都变成了一幅幅图画,令我心旷神怡。 最令我难忘的,应是“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林黛玉是一个娇柔多姑娘,她纤细的身材在花丛中清扫桃花,收集到一个囊袋里,然后埋在地下。这时宝玉出现了,两人戏看《西厢记》、戏谈《西厢记》,以崔莺莺、张生互喻。人物形象的刻画惟妙惟肖,真是精彩至极。而“宝钗扑蝶”却更有一番风味。宝钗拿了一个扇子,轻轻扑着蝴蝶,可那时玉蝶却如同一对蟋蟀,似乎一闪一闪地跳着往前跑。宝钗那妩媚的身姿一跳一跳地远去,灵巧、可爱。此时的宝钗,没有平时的庄重,一点也不比黛玉逊色。 最后,贾府与王、史、薛这四家都收监的收监、抄家的抄家,也应了前文“护官符”中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实,《红楼梦》中蕴含着许多道理。不能强求的事,千万不要勉强。不能去做坏事,做了一件错事就要弥补,不能隐瞒,那样只会一错再错,满局全输了。做人也要随和一点,如果不给人留面子,就处处碰壁,倒霉的只有自己。 《红楼梦》,你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记住了,你的“木石良缘,金玉良缘”我也记住了,你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更是记住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二《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也只当他是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之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了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以前看到这段文字,很是觉得奇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在想贾府的端午节不该过得这样冷淡。你想民间的节气除了春节以外,端午、中秋就是最重要的节气了。要说贾府不重视端午节吧,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你看,二十四回,也就是饯花节前的四月间吧,王熙凤就开始收集贾芸的麝香、冰片。二十八回元春又恩赐贾府大小老少一干端午节的礼品。为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还特地安排从五月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在清虚观打醮,实际就是热闹热闹。想来到了端午节这天,不知贾府要热闹到什么程度啊!你看贾府的春节就不用说了,什么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哪一次不是热闹非凡,又是唱戏,又是喝酒说笑听书的。就是宝玉、凤姐、宝钗的生日,大家也都是喜气洋洋激情万丈的,更不用说贾母生日的排场和气势了。然而为何独独这个端午节,前期都搞得那样热闹,反而到了正期却如此的冷淡?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通过认真的看书、思索和分析,终于感觉到了这冷淡的玄机与奥秘之所在。原来,在端午节前,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关键的一事,就是元春赐端午节礼物时,单独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赐成一样,而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降低了一个层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这就引起了贾府内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极大震动。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姊妹肯定是欣喜若狂的就不用说了,宝钗虽然“羞笼”着红麝串四处招摇显摆也不忙去说她,黛玉、凤姐的酸苦麻辣我们也暂且不表,只说这当中就惹恼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是谁?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为什么贾母要恼?贾母对宝玉的婚姻人选一直是看中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的,而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大孙女皇帝娘娘的意向赐婚一出现,这不就没林黛玉什么事了?贾母的前期努力不也就付之东流了?贾母如何不恼?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贾母虽然恼,虽然不赞成、不认同对宝玉宝钗的意向赐婚,但她不会象一般人那样去吵去闹来表示反对和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也太丢自己的身份了。她凭在贾府中的威望地位和自己的智慧,很艺术的来消除化解意向赐婚的影响。怎样化解呢?她采取了三大措施,艺术化地知会了三方面的相关人:一是知会元春,二是知会薛家母女,三是知会王夫人。我们来看贾母是用什么办法来知会这些人的。 知会元春:贾母得知元春赐了宝玉宝钗一样的东西以后,叫宝玉“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她要让元春知道,“一个”的意思,就是不能成双,让元春知趣。知会薛家母女,这是重点:贾母利用清虚观打醮这个项目,号召全家人都到清虚观去看戏。王夫人拒绝了,理由是“元春有人要来”。贾母没管她,但专门邀请了薛家母女俩。你家打醮做法事关人家薛家有何相干?照理也可不去,宝钗最初也说不去的,但是贾母邀请,不去也不好处。况且按贾母的说法是去乐,当然就是看戏了。看的什么戏?薛家母女做梦也没想到,看的是戏中戏――贾母演的戏!贾母在清虚观导演了两出戏,第一出叫《张道士提亲记》,第二出叫《通灵引来金麒麟》。 第一出戏很有趣:男角主人翁张道士在大庭广众下对女角主人翁贾母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个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说去。”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认为,这段提亲之说就是贾母与张道士事前商量好了而在薛家母女面前演的双簧。第一,提亲的场合首先不对劲,提亲一般都是先私下窃语,哪有在大庭广众下提亲的?而且还当着当事人贾宝玉的面,在那的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第二,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实际上就是影射的薛宝钗,你看宝钗也刚好十五岁,也是聪明智慧,模样也好,根基家当也配得过宝玉;第三,贾母听张道士一说完,马上一口回绝了,再没问问那家小姐的具体情况。为了掩饰回绝的唐突,才说了后面的那些话。第四,通过这样的提亲对话,意在让薛家母女明白,宝玉的婚姻是我贾母说了才能算数的,我不同意你家宝钗和宝玉成婚,从而间接否定了元春的赐婚意向。宝钗是冰雪聪明,一踩十二头翘的人,肯定懂得贾母的用意。我想此刻的薛家母女,心中一定是五味坛子都打倒了。 在这出戏里,宝钗是被装进去了的演员。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有个金麒麟嘛?只是那么故意一问,宝钗就上当了。我估计这时贾母正在心里说:我家早就有个带金麒麟的女孩,都还没说配不配的话,你个带锁的就配?就是金玉良缘?宝玉的话也打击人:湘云在我家住那么久,我也没看见他的金麒麟,言下之意,对你的金锁,我也视而不见;探春口直,“宝姐姐有心”,一下就点到了宝钗的五寸子,这已经很让宝钗不堪了,再加上林黛玉的话更刻薄,我想宝钗此刻已是坐如针锥,无地自容了。但又不敢走,只好头车一边装聋作哑了。宝钗是这样,薛姨妈在一傍难道又好受吗?在这两出贾母导演的戏中,没见到老薛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估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真不该来,遭贾母带到深沟里去了。我也相信她很快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王夫人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三今天我开始读《红楼梦》。我把它分为六回读。 读完第一回,我了解到了贾宝玉是一块儿通灵的玉石变的,那块儿玉石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没用的一块儿玉石。 这第一回主要讲了:林黛玉离开父亲,来到了荣国府。初次见到众姐妹,初次见到贾宝玉。她在荣国府的生活。 我不仅知道了主要内容,还收获了几个好词,几句优美句。 好词有: 乐善好施、气派不凡、悲喜交集、仪表堂堂、惶惶不安、有凤来仪…… 优美句有: 我用笔把好词,优美句都标上了记号,还收集到采集本上。这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四近期,我看到了《刘心武续红楼梦》出版了,十分高兴。立即买了一本,读了起来。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一些对于此书的批评之论,但是我感觉甚好。首先,让我们这些红学爱好者,大体知道曹雪芹原着的结尾应该是什么样子。因为刘心武、周汝昌先生对于红楼梦进行多少年的探索。就拿刘心武先生的《百家讲坛》开始,直到今天也确实不易啊! 其次这本书我觉得写的还是不错的。因为刘心武毕竟是我国当代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虽然我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但从我度过的内容来看,语言、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能让人满意的。从风格上讲,虽然不能跟曹雪芹相比,但毕竟作者在接近。当然作者自己恐怕也没有奢望与曹公媲美。所以我们这些读者包括批评者,也不要拿曹雪芹的标准来要求刘心武先生的作品。 当然,我最佩服是刘心武先生的勇气和胆略。敢于在当今世界这个优秀作品作家不多,但“批评家”到处都是的背景下,确实不简单啊! 在作品中,包括我读过的刘先生其他关于红学的着述,还是能够看到刘先生的那种追求真理的一种勇气。关于《红楼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何况像刘心武这样的学者。把他对于红学的理解告诉给社会,不仅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 因此我也希望社会,对于学术上的别人的成果,我们更多去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假如拿名人开涮,那恐怕品质上有点问题了。 对于曹雪芹如此,对待鲁迅也是如此。今天我还竟然看到有人竟然对于鲁迅“挑剔”,如果不是脑子有点异样以外,那就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联想今天,不少作家名气不小,却无作品问世,靠“炒作”过日子,确实寒碜。我想,还是多学习,多深入生活,尤其深入民间的、底层的生活,真正思考探索一些问题为好。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五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 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 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六《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娇杏,从谐音上来看是侥幸,原著中对她直接的表述,结局是很幸运的,好似完全因为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砸中了她,使得她从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比起出身比她高贵、姿容比她秀丽、才情比她高超很多的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命运,她实在是太好了,貌似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 可是事实果然如此吗?恐怕也不尽然。 《红楼梦》原著中首次出现娇杏的章节叫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娇杏本是甄府的一个普通丫环,那时香菱还是甄府的小姐,叫做甄英莲(真应怜)。贾雨村是暂住甄府旁寺庙里欲赶考的书生。一日,贾雨村在甄府见到一个采花的丫环,那丫环要回去的时候,却把眼睛向他这里看了两次,似乎对他有所瞩意,贾雨村便以为这女子有意于他,狂喜不尽,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彼时他不过是身无分文的一介书生,前路茫茫,平常又无人看顾,这生得仪容不俗的丫鬟,这样瞩意于他,难免有些想入非非,飘飘然了。这种情结便是《聊斋志异》里众多书生的共同心声。 贾雨村在书中逐渐蜕变为一个饿不死的野、没人伦的下流种子、最是擅长阿谀奉承和颠倒是非的、腹黑心狠的官场人士。可是在未经官场熏染之前,他还是一个标准的读书郎,有着知识分子的抱负和清高,最是难得的是,他刚入官场还不忘先前见到的那个颇有几分姿色又对他非常眷顾的丫环,于是求聘了那丫环,娇杏还特别有福,先做侧室,一年便生一子,又半载,原配夫人病死了,她便扶正成为正室夫人了,她的身份便从小丫鬟跃升为正牌官太太,一下子,生活从底层到达了云端。 娇杏此后的命运书中就没有写起了,可是我们可以根据贾雨村的生活变迁来揣测她的命运,恐怕也不会特别好。这个说法,基于以下的推测: 一是她始终保持正房太太的身份,但是生活谈不上什么幸福。以贾雨村的行径和思想变化,结合当时社会的普遍婚姻状况来看,贾雨村再娶几门小妾,或是到风月场上去厮混,是合情合理的事。根据《金瓶梅》中妻妾之争的情况来看,娇杏出身低微,假如再没有压服众位妾室的水平和能力,那么这个正房也会经常受气的,也逐渐会失去正房的威仪。而如果她能够继续保持正房地位,也将会老大寂寞和独守空房。即使王夫人有那么显赫的地位和一位成为贵妃的女儿,也不过是独守空房。 二是随贾雨村的宦海沉浮而不得善终。贾雨村虽然深得为官之道,又会傍上有权势的人,但是最终还是获罪,被充军发配了。在原著开篇解释〝好了歌〞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之句就是说他这样的人的结局的。那么作为他的夫人娇杏,罪犯的家属,或是被卖或是做苦工或是充作官妓。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好的,都是先喜后悲大起大落的人生。也许按照一个丫鬟正常的命运走向,配个心地还好的小厮,正正经经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既不登高,也不会跌重,也许好过她这样的命运。 因此,这样看,娇杏其实并不是书中侥幸获得好结局的女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已为《红楼梦》中的红颜奠定了命运的主基调。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七“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70话。《红楼梦》已成为我喜爱的书的一本,我对它爱不释手。 这本书主要讲了娴静如娇花照水的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被住在京城贾府的外祖母——贾母接过来和她一起住。黛玉和宝玉最亲近,他们互相喜欢。但不久后,林黛玉听闻贾宝玉要和薛宝钗结婚,就病倒了。后因王熙凤使用了掉包计,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满心欢喜的与薛宝钗举行了婚礼,但事后发现是薛宝钗,吵着要见林黛玉,可惜黛玉已经去世了。宝玉大病一场后,去做了和尚。故事也已悲剧结尾。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林黛玉的爱而不得,与被迫接受的心酸,虽是“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作“小肚鸡肠”,她除了一颗对宝玉的痴心以外,被无其他。对于的爱情的悲剧,我认为重要的因素是:林黛玉性格过于清高,她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融入整个家族,她的自卑却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林黛玉是那样的令人怜悯,而薛宝钗也是那样的无情。薛宝钗——堂堂千金大小姐,却以别人之名嫁给了一人不爱自己的人,她难道不怕宝玉掀开红盖头后因失望离她而去,这又叫她如何是好,她没想到一个“任情无情也动人”会落得独守空房的下场。 世俗之人恐怕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花落,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境,无法释怀,情不自禁的痛哭流涕。在金川投井后,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作为冤枉遮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只是一味的哭,将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而是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声援宝玉,才能使得爱的更深。 当我合上《红楼梦》这本书,一遍一遍的回想着黛玉和宝玉的不幸,真是“说不尽红楼梦啊!”这真是一个凄惨的故事。我想:若没有王熙凤阻挠,他们一定会很幸福的。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知两不知。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八读到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有疑问。照理说,香菱是薛家的丫鬟,近水楼台,香菱找宝钗教她写诗会更方便,怎么倒是找离得远的黛玉呢?舍近求远,所为何来?让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 1、事实上,香菱是求过宝钗学诗的。 话说薛蟠随张德辉出了门,宝钗便提出“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香菱自是满心欢喜,并趁机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听这话,宝钗是委婉拒绝了香菱学诗的请求。在宝钗看来,香菱学诗是“得陇望蜀”,把一众人等关系协调好才是正事。正合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典型儒家价值观。这种观念,在宝钗是偶然还是常态?这就要看宝钗的成长历程。 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极爱此女,让她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哥哥薛蟠弄性尚气、淫佚无度,不能安慰母亲,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可见宝钗是个明理懂事的女子,很能看清现实,选择对家庭对生存而言更重要的事,而不是耽于读书、耽于幻想。 再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来怡红院看宝玉,又遇上贾雨村来访,要会宝玉,宝玉不愿去见,湘云便劝了些“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为宰的人们,谈谈讲讲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之类的话,宝玉即刻翻脸。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宝钗之心,宝钗虽然读过书,主张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但并不推崇女孩子读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儒家价值观的铁杆粉丝、有力拥蹵,所以香菱学诗的请求被她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驳回,而建议她去做好人情世故这篇现实文章。 2、再看黛玉这边,黛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诗篇。 不管是神话中身为绛珠仙草,承天地之灵气,甘露之灌溉,还是现实中如娇花照水如弱柳扶风,敏感细腻,纤弱多情,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且看她的菊花诗、葬花吟,都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化境!再看黛玉香菱同为孤女,命运多舛,自然同病相怜。故香菱跟黛玉提起学诗的事,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其实是毫不犹豫地满口应承了! 虽然黛玉知识没有宝钗多,但黛玉在做诗方面比宝钗更有才气。 黛玉有诗才,在教香菱学诗时也体现了出来。“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些言语体现出黛玉读过很多书,而且有了自己的作诗的经验和体会。 而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黛玉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再三鼓励香菱去思考去琢磨,自己体悟写诗的方法。在黛玉的提点引领之下,香菱作诗的水平迅速提高。这固然跟香菱本人的悟性和对诗的痴迷脱不了关系,跟黛玉这个好老师的引导自然也关系重大。在这里,林黛玉不再是那个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说话尖酸刻薄的林黛玉,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才气、平易近人、耐心称职、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而当香菱学诗学到痴痴的、做梦都在作诗的状态的时候,“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做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这再一次明显体现了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跟林黛玉的再三鼓励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宝钗活在现实中,接地气;黛玉活在理想里,有诗意。不过诗歌之于黛玉香菱而言,也许正是她们短暂逃避苦难现实获得心理安慰的精神港湾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九《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是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叛逆者的悲剧命运描述预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文中精彩不断,睹后感慨万千。 《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生动传神,有鄙视功名利禄,行为“偏僻而乖张”,典型叛逆者的宝玉;有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聪慧而又任性的黛玉;有罕言寡语,八面玲珑,奉承迎合,大方典雅,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的宝钗;有泼辣狠毒,唯利是图,贪婪成性的凤姐;有豪放潇洒的湘云;有善良内敛的袭人;有被众人称为"老祖宗"的贾母……我觉得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梦》的重要元素,她们气质出众,才华横溢。如紫娟、平儿、袭人、鸳鸯、司棋……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但是,最让人讨厌的是:她们千方百计的讨好主子,不择手段的向上攀爬,一朝得势,报仇雪恨,她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贾府中的真正统治者是贾母,是"太上皇"般的人物,她最相信王熙凤持家的能力,王熙凤是一个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几乎没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但她心狠手毒,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真是不少。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被亲人所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红楼梦》中最使人难忘的片段是黛玉葬花和焚稿。《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是那曾经的清香,也伴随着风向远方流逝,可是又有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黛玉!但是当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又有谁会来思念可怜孤独的她呢?难怪她又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以花代己,葬花实则是对自己怜惜和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自我安慰方式。黛玉葬花不仅使人物具有悲剧性而且预示: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势必衰弱,如同这大家族般,只余留最后的苟延残喘,这是注定不可扭转的局面。当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她的病情突然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此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对宝玉的爱都烧光。病危之际,紫娟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中离开了人世。一对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真让人潸然泪下!更让人痛心的是《红楼梦》的结局十分悲惨,贾母归天,熙凤命丧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消失了。 我之所以喜欢《红楼梦》,首先是因为书中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都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看后如身临其境,其次是因为品读《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们之间,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篇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著作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十分聪明,薛宝钗十分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形象最深入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发生爱怜,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灵敏的女孩让我无法忘掉。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扯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联系很好,是由于他能读懂她们的心里,能看到她们的心里。贾宝玉无为却仁慈实在。 文中从前的宁荣二府多么富贵,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但是就由于晚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意,不思进取,才会衰落。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奇特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爱,但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分,不知不觉被里边详尽形象的描绘招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日子,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情明显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常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仍然被它所招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