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通用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一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2课时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二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三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你来,(第2段)真不错! 你来读,(第1段)你把藏在这段话里的生字读得多正确呀! 你来读,读得一字不差,真了不起!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你来,你来,你来。 4、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生读书动笔)你来读,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说,你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上发现他画得很认真,很仔细。请你把那份认真读出来。 你来,噢,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 (2)(课件出示)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你读懂了“想当然”。对呀,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你来,你来,你来。 对,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画成平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 “画走了样”。 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3)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我”的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 你来,你可真会读书!你发现了“我”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 课件出示: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怎么发现“我”的老老实实的? 你来,原来他将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的杨桃进行了――对比。 还有什么发现? 你在从小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听着你的理解,你仿佛同作者感同身受!真高明!(师走到前排靠边的位置)是不是这样的座位?现在就让坐在这里的同学“现身说法”。(示意一同学起立) 还有谁想读?你来,(请同样坐在前排靠边位置的同学再读句子) 我似乎听到了小作者的心声了。假如你就是这位小作者,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我该不该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心中升起一种疑惑。 2、你说,正是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使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齐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教诲,在座位上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我就老老实实地画出了――五角星。 把自己对“老老实实”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课件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你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老老实实作画的孩子。 你读,从你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一份如此坚定的“老老实实”。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实事求是。 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你读,多自信的孩子!你来,大家一起来。 1、师: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自己读读下面两则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生读对话思考) 你来,噢,你发现了,第一则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很肯定的。那第二则呢? (2)同学们从这两则对话的字面上发现得不仅多,而且很有价值,我知道你们都在思考,文章的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品出来的。 那么,该怎么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呢?自己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呢?自己有收获了,就和同桌一同分享,合作读一读。 2、(课件出示第一则对话) (1)哪对同桌愿意第一个尝试?你们吧。 你为什么这么读?噢他画错了,杨桃怎么可能是五角星呢! 请你们读(另一同桌对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呢? 噢,杨桃根本不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请你们吧,为什么你的语气中还带有笑意?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竟然有人这么画杨桃,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你说,你说,你说。 (2)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师生对读)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 3、(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这则对话呢?又该怎么读?哪对同桌想试一试。 你们来,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噢,原来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你们来,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真了不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聚集目光的力量,注视着我这里。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现场演示、慢慢移动让全班同学都体验这个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放声地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5、现在,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吧!请鼓起自己的的耳朵用心地倾听,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不曾想到过的。 (1)你读。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你说。你真会学以致用,用省略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2)请你再说。从你的感悟中,我发现你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课件再次出示父亲的话)一起读。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从这以后,我们不需要父亲经常的叮嘱了,我们已经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的说出这句话:(课件出示) 我们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6、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听着你们用真情写下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愧疚!就把这份愧疚送到这则对话中说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 孩子,现在的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它像什么? 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对照板书)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如何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画杨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用心地去品,还能品出更多的味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预习“画杨桃”下节课的内容。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四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朗读 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板书课题:画杨桃 二、通过这两段对话,可以让我们再次回想到文中的场景, 那节图画课上(出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读,师:怎么看就是认认真真地看?位置、角度?(正对着我)板书:看(认认真真) 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读(生读)审视?会怎么审视呢?审视之后神情严肃了有时为什么? 老师让同学们也轮流看了,能形容他们眼中的杨桃吗? 出示实物,能形容你们眼中的杨桃吗? 出示: 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读读说说,此时再读这句话你能了解他们想法吗? 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生说)老师是很条理地说的,我们一个一个地看 a、角度不同我们回顾课文找文中,我画杨桃时的角度。读读,不由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b、不忙着发笑什么是忙着?(想都没想,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审视) c、看到…就…听听是否很很熟悉(爸爸说过)的确真的很像 出示: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对比读读,你觉得哪像(做事情要事实一致、与事实相符,不能想当然) (认认真真)看 画杨桃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五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领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有关的课件。 1、认读生词,出示课件“我会认”学生开火车读。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爸爸的叮嘱我的话来读,并找出“叮嘱”的近义词。 3、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要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板书:是就)。 4、理解“想当然” 5、过渡:父亲平时对我画画的要求这么严格,我在画画时有没有按照父亲的叮嘱去做呢? 6、学习2~18自然段。 (1)快速浏览,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2)自由读第2个自然段找出我画杨桃时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体现出什么?{“我”记住父亲的话,对待画画一丝不苟}(齐读父亲的话)。 思考: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找出有关句子后用实物演示)。 小结: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仅是因为我看的角度不同,还因为父亲平时对“我”严格的教育。 (3)我把画交上去时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讨论:老师的两次发问与学生的两次回答为什么使用不同符号? 出示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像五角星。 (观察前用叹号说明学生自以为是嘲笑我)(观察后用省略号,说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神气不起了!)。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体会老师的“神态”动作。 多媒体出示第6个自然段理解“审视”一词。 a.为什么老师要对杨桃审视? “审视”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桌上的杨桃,是因为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不会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b.为什么老师变得严肃起来?“半晌”的近义词是什么?(半天)。 因为老师发现我的画画得很准确而同学们又不知道,反而在笑。 因为老师是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看的角度不同,结果是不一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d.后来,老师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呢?()。 因为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六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七《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后记: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八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 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 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 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 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5、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6、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用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老师是怎么样做的。 (4)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7、、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2)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3)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4)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8、继续剖析“老师”说的话。 (3)“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4)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够开,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评陈锦云老师的《画杨桃》一课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把握入点: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适时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三、顺势拓展: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讨论: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九《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送个谜语给你们:天上有一宝,天南地北到处跑,从东看像只鸟,从南看像匹马,从西看像条狗,从北看像只羊。(学生猜)同是一朵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同) 2、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节图画课,看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一场小风波。请翻开11课:画杨桃。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几声招呼。 3、检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难叫?) 4、拿起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组作个小交流。(汇报——个人读——齐读) 二、研读中心段,辐射全文。 1、小组研读:老师是针对班里的哪些现象而说这段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这节图画课去看看,听听,然后想想,说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堂。 3、汇报:讲到哪一句算哪一句。 重点品读的句子: a、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个人读——评读2人——齐读) b1、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一二组对三四组读: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学对女同学说:你想到了什么?) b2、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1: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生2: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生:不像!师:它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好—笑!(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d、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三四组对一二组读: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学对男同学读:你想到了什么?) e、师: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生:像……五角星。师:好,下一个。(四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f、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师:读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听,你想读给谁听?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杨桃角度五角星 不同不同不同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课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1.时空阅读网范文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完成相关的作业。 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二、学习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用“~~~~”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读。 2、集体讨论交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再读——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呢?(引入学习第1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理解体会——指导朗读——也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三、学习第13—18自然段。(明结果)。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13—18自然段: (1)、读:小组内用平时喜欢的方式读。 (2)、议:老师怎么做?怎么说?“——”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并谈体会。 (3)、做:完成《作业本》第4题,小组内交流检查。 (4)、说:每个小组派代表准备发言。 2、讨论交流: (1)老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随机组织学习。 课件出示学生的变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导朗读——体会)。 (2)老师还怎么说? 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引导理解:【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这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当训练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建议。 1.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形式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角色体验法。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教学目标。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指导规范书写。 多媒体教学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同学回答,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文字解释)。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4、(出示课件)范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示读准生字字音,通过并联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 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 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中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儿开始到那儿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是我一生受用。 2、课文内容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大家来齐读课文。 大家来看看本节课要会写的字,那些字较容易写错,和老师一块儿来学习学习。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强调。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1、摘录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颜悦色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五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习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习。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习。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理解老师的话 二课时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板书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杨桃什么样?谁画杨桃,画的怎么样?...…) 【让学生针对课题来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杨桃什么样呢,老师带来了一个杨桃,谁还知道杨桃的其他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查找资料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 3、那么文中到底是谁在画杨桃,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生字词,你们预习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多种形式读,说说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4、过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下面我们来深入的读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我”画杨桃。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出什么?(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读 2、为什么我能这样画画,结合上文来谈一谈。(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话) 3、我画的这样认真,自以为画的很准确,当我把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反映?(生说,读,表演,体会同学们嘲笑的态度) 【借助朗读、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人物中,更容易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通过观察后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读) 6、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是怎样说的。(出示老师的话) (1)指名读,老师说了几句话。 (2)再指名开火车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读读老师的话。 (4)(出示父亲的话)比较两人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5)再读老师的话,试着背下来。 7、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全文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回去想想,找找,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素材,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七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八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不像……而像” “不要……要……”写句子。 3、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课时。 1、 读准字音。 2、 记忆字形。 3、 理解词义。 1、 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1、 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 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1、 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 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 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 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 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九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两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二十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杨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习学习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第三课时 复述比赛,完成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