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实用8篇)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实用8篇)

匿名 2025-03-02 15:06:30 3 下载本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先行,为的是“一带一路”上“山不再高、路不再长”。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钢铁巨龙飞驰在这条中老友谊之路上,这对于昆明局集团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来说,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2025年10月,陈向华接到为中老铁路试运行“选车”的紧急任务。5天时间内,他和同事辗转4个列检作业场,最终从多辆货车中精心挑选出240辆,并进行了快速整修。

陈向华从事检车工作30年,累计安全检车28.8万余辆,发现并消除9000余个安全隐患,解决了2025余个典型故障,形成的“二十三步检车作业法”至今仍是昆明局集团公司沿用的货车检车标准。

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在检车员岗位上30年不歇脚的陈向华,依然充满激情:“我还要为中国铁路再立新功!”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小镇因为经济不景气而陷入停滞状态。然而,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一座独特的小镇,它坐落在一个铁路交叉口附近,正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繁荣而充满活力的小镇。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铁路小镇形成的原因和它成功的秘诀,也从中体会到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

首先,铁路是铁路小镇繁荣的关键。铁路的存在使得这个小镇成为了一个枢纽,连接了各个方向的交通线路,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我看到了许多货运列车穿越小镇,有的在装卸货物,有的是农产品运输,还有的是工业原料。自从铁路通车以来,这个小镇吸引了许多企业和商家,带动了就业和商业。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因为铁路的便利而在这里营业,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其次,为了使得小镇能够继续保持繁荣,政府和居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他们发展了旅游业,利用小镇的独特地理位置和铁路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游客在小镇的景点游览和购物,他们对小镇的评价都非常高。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增加了小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政府和居民们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使得小镇的生活环境优美宜人。所有这些努力和措施共同促进了小镇的繁荣,让它成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居住和旅游地。

与此同时,参观铁路小镇还给了我一些重要的人生启示。首先,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是只有加上发展和管理才能保持繁荣。铁路虽然成为了小镇繁荣的基础,但是只有政府和居民们不断努力才能让小镇保持活力。其次,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多样性。在小镇的旅游活动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和独特的卖点,这使得旅游业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最后,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保护了环境,才能保持小镇的美丽和吸引力。

通过参观铁路小镇,我深深体会到了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关联,同时也认识到了政府和居民的努力是小镇发展的关键。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这次参观不仅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也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来参观这个铁路小镇,从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智慧,并将这些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无论是小镇还是个人,都能够实现繁荣和成功。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先行,为的是“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体事业部高级技师张雪松,见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从无到有、领跑世界。

车体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初,在高铁技术引进的关键阶段,张雪松奉命带队制造一辆铝合金样车。一切从零起步,十几个昼夜、几十次试验,他带领团队一口气解决了车体底架挠度超差等30多项技术难题,成为国内高铁铝合金车体制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张雪松又带领团队在智能检测、智能工装、智能打磨、智能产线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先后开展技术革新109项,摸索出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各项技术参数,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巩固扩大了中国高铁的领跑优势。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中国铁路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有许多无名英雄为铁路的安全运营默默奉献,其中便有张雪松。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奉献,诠释了铁路人为祖国铁路事业默默付出的精神。通过了解和感悟张雪松的事迹,我深感受到了铁路事业的伟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

首先,张雪松的事迹告诉我了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在事故现场,任何一次差错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正是因为对专业的严谨要求和不懈努力,才使得铁路事业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作为铁路人,我们要像张雪松一样,时刻保持专业的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

其次,从张雪松事迹中我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张雪松一心为乘客着想,忽略个人安全,义无反顾地奔向事故现场,坚守岗位,为的是能尽快为广大乘客排忧解难。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疑是我们每个铁路人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体现这种精神,为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再次,张雪松事迹教育和引导了我要保持对于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张雪松对自己的工作极其热爱,在工作岗位上奋发向前,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尽职尽责,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着铁路事业的发展。我们作为铁路工作者更应该保持对工作的这种热爱和责任感,从而保证铁路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此外,张雪松事迹也唤起了我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与思考。在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张雪松与其他工友们紧密配合,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抢修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运营的安全。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团队精神,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努力,为实现铁路事业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

最后,通过了解和感悟张雪松的事迹,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张雪松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广大乘客的衷心敬佩和赞许。我们应该时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铁路人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对乘客、对人民的诚意和真情,以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总结起来,通过了解和感悟铁路英雄张雪松的事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铁路事业的伟大与光荣。同时,我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保持专业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团队精神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铁路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我们铁路人团结一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不断努力,铁路事业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奋斗成就最美风景。武汉局集团公司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王江,是一名铁路科研人员。工作,王江设计了接触网检修、钢轨打磨等30多种铁路工程机械。在____大功率重型轨道车高原条件下各种运用难题时,他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主持攻关的高原大功率重型轨道车,经受住了高原负压、风沙大、温差大等恶劣环境的重重考验,填补了高海拔大功率轨道车的空白。在研制96头钢轨打磨车时,他和团队用3年时间攻克了26项技术难题,制定了100多项技术规范,开发的新一代打磨控制系统、车载廓形监测系统,作业后钢轨表面粗糙度控制在6微米以下,引领中国钢轨打磨车研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2025年1月17日是春运首日,成渝铁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612次“共青团号”列车成功发车。这是全国首次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中常态化开行“共青团号”列车,旨在引导铁路青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力确保春运铁路运输安全稳定。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安全是我们铁路职工工作的基本守则,每一位老师都在强调,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后,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在工作上一定要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遵章守纪,严格把关,不断吸取别人的教训,搞好自控互控,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抓起,绝不允许安全问题的发生。

作为一名新入路职工,我们学习的第一课就得是安全,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一种责任,就是一种使命。作为一名货运中心职工,我们必须凭借自己的业务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认真对待工作。保证自身的安全就是对自己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把安全放在铁路行业的首位,我们老师经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也是我们的原则,安全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安全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就要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不重视安全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

我们不能把安全第一只放在口头,制作成标语,我们要在思想上烙上安全印记,在做每件事前都要考虑安全,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不忘安全。

作为一名货运职工,老师多次教育我们,每一次作业都要集中注意力,严守两纪,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制度,不准接打手机和坐于本岗工作无关的事情。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劳动者的代表,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楷模。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是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张波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确保了整个牵引控制系统研发的进度,复兴号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实现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2025年,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该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两年多的努力迎来了硕果。2025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依托的正是陈志强团队研发的c3+ato系统。

40余支作业队伍、近万名建设者热火朝天精心施工;几十台塔吊、吊车同时作业,这是雄安站建设高峰期的繁忙图景。其中,有一位女将的身影。她就是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去年,为了追上被疫情耽误的工程进度,吴亚东和同事昼夜作战。雄安新区的建设不只是现有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更意味着创新和引领。吴亚东把自己比作技术上的“大管家”,在施工技术上负总责,调度、组织、团结所有技术力量,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施工难题。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每一层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160多米……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周荣亮每天都要在上海虹桥站站区内来来回回地巡逻。除布置工作外,周荣亮很少在办公室待着。在他看来,一个守护火车站的铁路民警,就应该勤走、勤问、勤记、勤思,这样才能更好守护旅客安全。

2025年4月8日,沉寂了76天的武汉站“重启”。检票验证、解答问题、引导乘车……有一群人胳膊上戴着红色袖章、胸前佩戴闪亮的党徽和团徽,在车站内外格外耀眼。他们就是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去年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确保各地援助物资不耽误一秒钟、24小时不间断抢运。2025年2月1日,载有174名军队医护人员及大量防疫物资的专列驶入武汉站。车门一开,“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就立即行动,形成“人力传输带”,将700余箱防疫物资有序卸下。这个过程,仅花费了16分钟。

路生梅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

刻苦钻研,做新时代的“职场工匠”

火车驾龄足足26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6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他叫邢云堂,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

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这是世界级的课题。动车组会车时,路基的积雪被车头气流卷起,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不断钻研,勇于探索,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

“95后”女孩刘晓燕也是一名勤奋钻研的“职场工匠”。她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的一名轮轴装修工。

雏燕展翅,不负芳华。2025年10月份,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扎根基层,用坚守传递实干精神。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样的感受?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有着切身体会。自2025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

2025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发现一段路基出现塌陷。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组织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已严重透支的于本蕃毅然决定留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脸冻得又红又肿。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

阿西阿呷也是一位坚守基层的铁路人。她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这列“小慢车”途经的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

遇到彝族老乡运送土特产,阿西阿呷特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老乡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特产就在朋友圈订购一空。”阿西阿呷说。

20多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阿西阿呷与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说,能够终生为他们服务,是她最大的心愿。

矢志不渝,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出彩。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

“董家口南站是铁路运输新的增长点,我会不断创新创效,担当作为,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贡献力量。”望着眼前繁忙的码头,孟照林说。

亚库甫·阿沙木都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扶贫干部,先后任达奎村和吉格代艾日克村驻村第一书记。

达奎村有500多户两千多口人,种植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摸准了精准扶贫的这个脉,亚库甫·阿沙木都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授农业种植、林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还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为全村耕地实现水利灌溉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矢志为民,奋斗不息。千余个日夜的浓情躬耕,让这个铁路人变身的“庄稼汉”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精准扶贫事业。“我还想留在这里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亚库甫·阿沙木都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