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实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 本诗创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 虎啸、鱼游、雁翔、万事万物,世界。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营造气氛,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自行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朗读流畅、节奏合理、停顿恰当,语气、语调符合文意.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思考题。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它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现在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华南虎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2、“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诱惑”,冷漠粗暴灵魂麻痹,这是一群没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群体,有时还会助纣为虐;“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四、深层研讨,评论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2、探讨诗歌的主旨.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5、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及“观众”“铁笼”“我”等的象征意义的. 教师点拨: 2、诗人以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3、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时期,那是个最没有诗意的年代。诗人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那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回到干校,写下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应该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4、省略号隐去了“我”的内心活动,“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词说明“我”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那滴血的趾爪,那腾空而去的具有动感的形象,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希望。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不羁的个性引起了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它唤起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诗人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5、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这是一群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在诗中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耻、卑微、无聊、自以为是,他们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愚昧的大众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六、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1、朗读指导: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2、学生自由朗读,深入品味情感. 八、巩固拓展。 根据提示自己写一节小诗。 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积累词语. 2、课外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语文课程标准(2025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曲折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夸张的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丑小鸭》等经典童话作品。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童话神奇的幻想色彩,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安徒生照片,创设情境。提问:提到安徒生,你想到了什么? 反馈指导: 回忆学过的童话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速读童话,感知主要内容。思考:这篇童话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要求:在6分钟内读完,边读边用笔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结合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结合事件概括情节。 2.出示任务:投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学生结合概括的情节以及阅读记忆,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调动记忆对文段内容提出质疑。 3.出示任务:作者围绕“新装”展开故事、安排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你会用什么?(提示:这个字既应该能适用于文中大部分人物,又应符合这篇童话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新装”是“欺骗”的象征。(适时板书)。 (三)作业布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习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25),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___________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_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设计意图】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体会盲聋人的世界,为下面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学生发言。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课件展示:海伦一岁半的时候,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海伦的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的切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培养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前后的变化。接着自然地引出写作的背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初步体会两个人物的精神,也为下面的文本探究打下基础。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下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设计意图】在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味海伦凯勒学习的艰辛和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参考: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这时,爱的光明照到了作者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