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传统文化手抄报(优质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一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二徐铎铎是清朝时期人,家中世代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全村人都爱吃。有人一时无钱,徐铎铎就在他的豆腐账本上划一笔。莫看他一本正经地记豆腐账,其实,笆斗大的字也识不到一船舱,因为他没进过书房门,靠平时偷偷摸摸学了两个缺腿少脚的大字记账。 一天早上,徐铎铎出门卖完了豆腐百页,遇到一个过路客,与他攀谈起来。一打听,此人原来是去京城赶考的书生。徐铎铎就随便问问:"哎,你说考试难吗?” "不难。” "考几天?” "一天头,考上就能做官。” "考不上打板子吗?” "没有的事。” 听了这些活,徐铎铎心里盘算起来了:嗳,如此说来,考试不也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何不跟他一起去碰碰运气?考上,捞个一官半职;考不上,再回来卖豆腐。主意拿定,他把豆腐担子存在路边卖烧饼的沈六家,随着考生一道赶考了。 一到考场,其他人拿到试卷,哗哗直写。徐铎铎呢?是大眼瞪小眼,把个试卷横过来竖过去。哎,眼看太阳快落山了,总不能一字不写啊!徐铎铎绞尽脑汁,想到的也不过是两斤百页、三斤豆腐这些小账儿。于是,他用尽吃奶的力气写了下来:"赵大爷欠百页一斤,钱二妈欠两斤茶干,孙三哥还豆腐账三十三个铜板......"徐铎铎画画塌塌写满了一大张。嗬嗬,考试结束,徐铎铎跟着别人把考卷往上一交,兴冲冲离开考场回到住处。 第二天,主考大人批阅徐铎铎的试卷,一看满卷豆腐账,气得眉头紧皱。刚准备甩掉,可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还是等我找这个考生了解了解再说。于是他把试卷一折,塞进了自己的靴筒里。谁知道,这位主考大人去看望考生时,走着,走着,靴子里的豆腐账掉在地上了。主考大人没有发觉,考生们如获至宝。大家猜想:这大概就是录取名单吧。 主考大人前脚一走,考生一齐拥上去抢,人多手多,豆府账被抢得粉碎。徐铎铎也抢到一片碎纸,一看是自己的试卷,便大吵大嚷:"这是我的文章,主考大人准备录取的,你们抢撕了,我去禀报主考大人。” 众考生慌了,这怎么吃罪得起呀?于是大家又是打拱,又是作揖,求他不要声张。 徐铎铎说:"赔礼又有什么用?文章怎么办?” "我们赔,我们赔!"于是,他一句,你一句,把自己最好的词句献出来,写成一篇文章。徐铎铎趁主考大人躺在睡椅上睡觉的时候,又偷偷地揣进了他的靴筒子里。 主考大人一觉睡醒,穿靴子时发现了试卷,他展开一看,吃惊不小:啊呀,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雄鸭,豆腐账变成了好文章!是我吃醉酒,还是这个考生有神人相助?接着又复看了一遍,不禁拍案叫绝:"好!好!天下奇才者,徐铎铎也!"于是朱笔一挥,点为进士第一名。呈报皇上,皇帝封他到山东做官。徐铎铎又喜又愁,喜的是应考这样容易;愁的是肚子里没货,就是头朝下,脚朝上,也倒不出两滴墨水来,这个官怎么当下去喃?他苦思了半天,决定以母亲迁坟为借口,请丧假在家,专找老师补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真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三十六岁那年,竟读完了全部课程。一年后,他出任山东巡抚。由于刻苦攻读,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后来,还当了皇太子的老师哩! 从此以后,在民间就传开了"盐城有个徐铎铎,三十六岁念《大学》"的趣话。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三1.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6.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父)。 1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陈寿·三国志)。 2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2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7.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2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9.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3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王献之传)。 3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35.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3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3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4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4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4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4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陶渊明·移居)。 4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4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李密·陈情表)。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5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54.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56.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5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5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5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 60.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6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6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6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四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道具,并由“检场”人(越剧称“值台师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大木箱(俗称“百宝箱”)里。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头”师傅租来的。以后,主要演员有了“私房行头”,道具中的桌围、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员必备的“私彩”。 当时,为与比较写实的布景吻合,以及表演上的需要,对舞台上常用的道具,如刀、枪、剑、棍、马鞭等,加以改良,达到美观、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而对另一些道具,就直接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其时越剧界出现了兼职主管道具的演职人员,开始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向电影厂租用道具,或去旧货店及豫园小商品摊档购买生活用品。特殊需要的道具,按图样到灯彩店去定做。道具制作师,采用翻模脱胎、篾扎纸糊、立粉彩绘、刻花裱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各式各样道具。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酒杯、花瓶,形态逼真。《情探》中的龙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都用篾扎纸糊后彩绘,似庙里菩萨一般。《红楼梦》中的花篮、薰炉、立地花瓶等,都是既逼真又美观,令观者赏心悦目。越剧的道具,具有“轻”“巧”“美”“牢”的艺术特点,为戏曲界同行所称道,如明角灯,各地不少兄弟剧种剧团,曾派人到上海越剧院来学习过道具制作。 1981年9月,上海越剧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中的道具(由技师李其实制作),获首届上海戏剧节道具奖,首开道具获单项奖的先例。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五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六1、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2、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3、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4、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6、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7、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8、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9、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10、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蓝色大海是贝贝的家,广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欢欢的家,绿色草原是迎迎的家,辽阔天空是妮妮的家,五个福娃齐声喊:中国3月我们共同的家! 13、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4、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15、万里长城是因为不让外国侵略而建造的。可是有好多悠久的历史呢,它是一个著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万里长城就像一条龙卧在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山上面。永远保持着它的尊严和地位。 16、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7、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之瑰宝,引以为傲,紫砂陶器,质地细腻,特殊陶土,精心烧制,宜兴紫砂,壶中极品,誉名第一,天下闻名,祖辈传承,堪称绝品。 18、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19、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20、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21、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22、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它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工程之一,它规模大,工程艰巨,耗费人力之多,被称为3月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3月。 23、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造,她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面对着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了由衷的歌唱。可如今,我们的母亲河,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24、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25、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6、中华儿女文化情,代代传承代代行,你传承来我传承,弘扬文化你我同行。 27、大棚菜,遍地花,科学种田靠文化,绿色食品进万家,蔬果宝宝长得壮,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国,祖国文化顶呱呱!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七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八春节的传统文化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不知道的话,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传统文化。 手抄报。 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九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36.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0.三代:夏商周。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十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6.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1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5.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9.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2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2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2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2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7.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32.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3.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3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3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3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4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4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4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5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8.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5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6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6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6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6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十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1]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地方的`剧种。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板腔体。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和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25年11月17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十二京剧脸谱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本文就给大家分享了关于京剧脸谱文化的知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中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