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一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二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三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四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五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六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七《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2、经历对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愿意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说出噪音的危害,体验噪声带来的烦恼,愿意养成成控制噪声的意识。 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易拉罐、塑料瓶其他瓶子或罐子、玻璃珠、铃铛、毛巾、黄豆、硬币、废报纸、各种减少噪声的标志和图片、学生实验用品一套。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出示发声罐摇几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像这样由一个罐和一个发声物组成的装置,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把它叫做发声罐。 2、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发声罐呢?要求:在发声罐内只准放一样物品。 3、听了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材料所展示的发声,你发现什么? 4、小结:不同的材料发出声音不同。 猜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自选材料、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制作情况。 把做的发声罐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让学生尝试小实验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 1、现在老师不限定材料,要设计一个比刚才更响的发声罐,你打算怎么做? 2、心动不如手动,让我们来试试吧! 3、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声罐给大家介绍一下? 4、通过制作这个发声罐,你知道影响发声罐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7、你知道这些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8、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吗?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资料“噪音污染的‘危害”。 体会制作发声罐、分析发生罐的声音、体会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循序渐进,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打基础。 2、你是怎么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的呢?(控制了哪个因素?)。 3、小结:你们做得都很成功,而且用了填塞、包裹等多种办法,通过你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已经安静了下来。 5、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小声说话?我们做哪些事情要小点声呢? 7、介绍:汽车消音器、隔间墙、禁止鸣笛标志等。 倾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资料。 课后活动。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附:资料: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人就懂得了噪声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们还知道了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死亡。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八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九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