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 参观张家界天门山心得体会(优秀15篇)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 参观张家界天门山心得体会(优秀15篇)

匿名 2025-03-02 07:47:56 3 下载本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一

第一段:介绍张家界天门山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张家界天门山位于湖南张家界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天门山因其险峻的山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是张家界最高的山峰,有着中国最长的索道,其壮观的天门洞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参观天门山,可以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的智慧创造,同时也能增强人的胆识和勇气。

第二段:描述抵达天门山的经历和登山的感受(250字)。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踏上天门山时,我被这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所征服。索道登上山顶时我感到如踏入了仙境,云雾弥漫,峰峦起伏,让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力。我们经过险峻的山路,攀爬而上,不时伴随着惊心动魄的刹那。当我终于抵达天门洞时,我被其壮观和神秘所震撼。站在洞口,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和古人的智慧。登上天门山,享受了高山的清新空气和壮丽景色,内心感到无比的舒畅和宁静。

第三段:探讨天门山所传承的文化和智慧(300字)。

天门山不仅壮美景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天门洞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洞穴,被誉为“世界第一奇洞”。洞穴内部巧妙的石柱,让人不禁赞叹造物主的神奇。除了自然景观外,天门山还有不少深厚的文化遗产。例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天门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还有名为“悬空寺”的佛教建筑,构造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视觉冲击。这些文化遗产和智慧的传承,让我充分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敬意。

第四段:探讨参观天门山对心灵的影响(250字)。

参观天门山对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门山壮丽的景色和险峻的山势,让我内心变得坚强和勇敢。攀登过险峻的山路后,我感到自己胆识大增,并且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同时,天门山给我带来了宁静和平静。站在峰顶,看着云雾缭绕的美景,我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所有烦恼和困扰。这种宁静与平静让我心灵得到了修整和放松。

第五段:总结体会,展望未来(200字)。

参观天门山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智慧。我从中学到了坚强和勇气,也感受到了宁静和平静。通过这次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我相信未来的我将更加勇敢面对挑战,更加懂得如何从内心寻找宁静和平静。参观天门山的体验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也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重要财富。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二

一说起天门山,我就会想起李白的那首诗,《望天门山》。

我们乘坐世界最长的缆车上天门山顶。这缆车是从市区直通天门山顶的,足足有七千多米长,很惊人!坐在缆车里,我既兴奋又忐忑,当缆车越行越高时,我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吓得一身冷汗。越来越高时,周围变得云雾缭绕,我们在云中穿梭,好似人间仙境。低头看看下面的万丈深渊,我们惊叹不已,觉得自己无比渺小。

来到云梦天顶观景台,我就像一位神仙正俯视着凡间。我一览四周的连绵群山,云在山中,山在云中,简直美极了!大家都在感叹着大自然的馈赠。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弄得我们狼狈不堪,害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山间得雨来去匆匆,天一下就转晴了,我们继续前往玻璃栈道,目睹下面得万丈深渊,我的腿直打哆嗦。我内心很恐惧,慌张地走到了尽头。

我们乘坐很长的山洞扶梯,到达了震撼的景点——天门洞。天门洞这一大奇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那九百九十九梯的上天梯,它跟天门洞简直是完美组合,就像神仙通往凡间的结界。走下上天梯,大家腿发软,从下仰望天门洞,就像人间通往仙界的大门。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四

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一、 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 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 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 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 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五

张家界天门山是我去过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天门山的天门洞从远处看像一个鸡蛋,从近处看像一个城墙的大门。天门洞是天门山最火的景点之一,洞大得可以让飞机畅通无阻地飞过。

天门洞下面的九十九道湾也很棒,它是由许多小弯和大弯形成的,并且一个接着一个,要专业的司机才可以送我们上去,自己不能开车上去,否则将很难回家!

这里还有闻名的玻璃栈道,自从去了玻璃栈道我就得了恐高症,玻璃栈道真的非常非常高,一般的人都不敢往下看,我也不例外。因为我当时我往下看了,我有深刻的体会,当时我飞快的冲过玻璃栈道,心想:好险!而爸爸妈妈却开开心心的慢慢走过来我感觉太不可以思议了!

不同的季节来天门山就有不同的景象,正所谓夏天看雾,冬天看雪,夏天的天门山可以说是天界仙境,冬天的雪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吃,春天的天门山可以说是空中花园。

啊!这就是美丽的天门山!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图片,磁带,字卡。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八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九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望天门山的大概内容及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由回顾唐朝的两个大诗人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李白.

学生借助工具书介绍,师补充。

3.了解诗意.

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并选代表汇报,师生评价。

师反馈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划分节奏。

抽读、师范读、自读体会节奏,师反馈。

5、感悟诗情。

师点拨提问,师生探讨做结。

5.想象画面.

师生齐读诗,然后师畅谈本人对诗的理解帮助学生再次感悟诗意。

5.小结.

学生班内自由交流谈心得。

师整体评价总结本诗。

6.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用自己的话翻译本诗。

7.板书设计.(略)。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

在蓝天之下,这个绿色的世界显得格外美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着眼前的景色,我情不自禁地念起了这首诗。这儿便是张家界的福山天门山。

跟前是一个小池塘。荷叶簇拥着池塘,你挤我,我挤你。这时,正值中午,太阳洒下耀眼的光辉。荷花争相开放,在荷叶的衬托下,她们那可爱洁白的小脑袋显得更加迷人。蜻蜓静静地立在荷花上,欣赏着这美丽的画卷。正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远处的群山端坐在地上,一座连着一座,像浪花一样起伏不定。绿树长了满山,将原本光秃秃的山装饰得苍翠欲流。越往上,山势就越陡,原本平坦的群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一会儿高出来一座奇峰,一会儿凹下去一个大洞,形态万千。

望着眼前美如画的风景,我的思绪飘了起来,飘到了很远很神奇的地方。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一

(出示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学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让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使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 古诗拓展: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二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图片来自中国古诗教学)

作者:刘学锴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四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天门山景区游玩攻略篇十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中流至此回……多么优美的诗句呀!在阳光灿烂的三月里,我们游玩了天门山。

天门山古称嵩梁山,又名云梦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天门洞,高131.5米,宽50余米,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是罕见的高海拔穿山溶洞,更是尽显造化神奇的冠世奇观我们乘天门山索道上山,我们坐在索道缆车上,有一种凌空飞仙的感觉,在空中看到通天大道就像一条条银白色的带子蜿蜒盘旋,四面山悬崖峭壁。我们又乘坐环保车感受了“天下第一公路奇观”。在通天大道的.弯路上,一个弯,又一个弯,总共有99个弯道,我坐在车上差点摇晕了,终于到达天梯下。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开始登999级台阶的天梯,我们上了一半台阶,我的两腿开始发软,我有些泄气了,爸爸给我鼓劲拉着我的手,终于抵达天门洞。只觉得凉风习习,一阵阵凉意,遥望四周,薄薄的云笼罩着连绵不断的青山,使人心驰神往。我们又坐车到了天门山,下了车,来到江边。这座山紧挨着长江,就书上说的半城山,半城水一样。

这里绿树成荫,满山遍野的花朵,是那么诱人。就看见天门山孤峰独自立在江边,山旁还有个铜佛寺。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走,半路下起雨来,前面是泥泞的小路,我们不惧坚险,来到了山顶,看到了长江的江面非常开阔,往下看是万丈悬崖,高不可攀。

这次的天门山之行让我们满载而归,我欣赏到了那如诗如画的美景,还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