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典美文欣赏(优秀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经典美文欣赏篇一经过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仰望“矢志靡他,克谐以孝;纶音伊迩,载赐其光”,思绪飘遥。 ——题记。 秋风瑟瑟,庭院深深,月向西斜,夜已三更。她倚窗独坐,凭月遥望:远处似有一人,身影渐行渐明。她满心欢喜,对镜添妆。轻移莲步,衣袖微摆,裙轻摇,推开门,院里空荡荡的。她呆呆地立了半晌,慢慢踱回房中。 她坐在床沿,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沉思:。 那时,她16,一身红装,嫁进党府,成为他的妻,新婚燕尔,娇羞恩爱。 那一天,她如约站在家门口那个十字路口等待他的归来,等来的却是一口黑木。她掀开木盖,看着他静静的面容,她笑了,温柔而美丽,她对他说:“等我”!她回屋换上他喜欢的衣服,准备和他一起离开。然棺木前明显有两个老人倒下了,昨夜尚且满头黑发的姑舅此时已然白发苍苍,看着不省人事眼角泪痕依然的姑舅,她放弃了同他一起走的念头。 从那天起,她脱去红装,挽起秀发,披上粗布麻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经典美文欣赏篇二将晓时浮生未歇,停不住对你的想念,窗外风雪,幻化成双蝶,冻结了时间。 绵绵青峦声未歇,想起千年前那个烟雨空濛的雨天。 时间会改变,轻弹一曲琵琶永年,待回忆像说书将碑文拓下看花谢花漫天,散发幽幽的流光,蔓延到长安盛世的娇颜,她等她哀伤她沉默不忘,等到的却是渐行渐远的明天。 暗香墨染为谁写上,等绣一袭白衣裳谁在惊慌,借半世韶华换你回眸一望。 待到湖中荡漾,夜正浓伴花香,倒映湖面的那个娇容,浮生为谁惊了袖舞流年一场。 聆听风雪,透过心事,岁月将青丝染白发,心渐凉,天崩塌,这一刻凄美如画。 陌路芊芊又转过了千千,擦肩过的那人儿已忘了吧,清冷的季节春来桃花又几发,画一幅素画,却画不出那个昏鸦停留在你的肩上的画,站在桃花树下,让桃花吹下,花瓣如雨下,伴清风似旧梦。 那年山水罅隙,泉水叮咚,相逢在梦中。 泉边飞舞着蝶,谁家少年,在今夕一别,乱舞了流年,此生不再相见,一别用红豆怀念。 流云万千无人流连,就在今夜相忘于尘世间。 斜阳渲染了你的目光,我沉默的心上开出一朵阳光,灯火葳蕤,让这陌生的时光尝试去遗忘,去流浪,去地老天荒。 谁荒芜了红尘阡陌在远方殷殷吟唱,又是谁在闺中等待着他流转的目光。 或将,或将,或将他把她无意放在心上,拿一杯温酒你我共赏,饮一夕风月将他们遗忘,吟前世的期盼为时光不老,换得下雨时的你撑伞走过我身旁。 破晓浮光,雨落地的瞬间,瞬间定格,一颗颗豆大的雨滴飘浮在那里,那里竟然是忘川河畔三生石前的孟婆汤。忘,呵,忘了也罢,回想,吟唱,吟唱,留住曾愿你痴盼的目光,不再想。 经典美文欣赏篇三当不幸降临在他人头上时,他们往往都能像智者一样劝慰别人;而当同样的不幸降临自己身上时,人往往很难同样地开导自己。 人最大的不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却迟迟不愿去做,所以平庸却又自怜的人很多。 有些缺陷放在别人身上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是,这些缺陷若放在自己身上,则很难轻松看待,甚至一生都不能释怀。 自己说过、做过伤害别人心灵的事,有可能转眼间就忘得一干二净;而别人说过或做过的伤害自己的事往往一辈子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且无法原谅。 他人身上的缺点就像白纸上的黑点,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自己身上的缺点却很难发现。 看别人生活时,我们总喜欢是放大他们的幸福,忽略他们生活中的不幸,所以别人的生活怎么看都觉的幸福。而在看待自己生活时,人们总喜欢缩小自己的幸福,扩大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有太多的不满。 当别人在公众场所不小心出丑时,我们往往一笑了之;而当同样的情境在自己身上出现时,我们往往好长时间不能从尴尬中走出来。 父母喜欢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教训子女,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求学阅历教育学生,遗憾的是他们的说教往往很少有人听。直到有一天,历史的一幕重演。 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我们会说,他们的运气好;当他们遭遇失败时,我们会说,他们不努力。自己取得成功时,我们会说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若遭遇失败,我们会自我解嘲说都是环境的错。 一个穷人看见富人时想,他们什么都有,真让人羡慕。一个富人看见一个穷人时想,他一无所有,却又那么快乐。其实,我们就是那个总是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穷人或富人。 看别人谈恋爱挑肥拣瘦,我们暗说,不知自己长啥样,还在那儿挑挑拣拣。轮到自己谈恋爱时,总觉得没人能配得上自己。 有时自己犯的错误心里明明白白,也想做出些改变,可是若有人好心地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往往会恼羞成怒,拒绝改变。 与人发生冲突时,错的总是对方,受委屈的才是自己。 我们很容易评判其他父母教育子女的是对错,而轮到自己教育子女时,去往往失去了评判的依据。 经典美文欣赏篇四一只蜻蜓飞过去了,小矮人脱下沾满了清香的露水的靴子,追着蜻蜓在草地上跑过,水边的风车曳动木翼,他看见蜻蜓绕过风车时翘动的红尾巴上的露水。 他坐在磨坊旁,双手抱着深陷的头,忽然听见有人在唱倾斜在两岸的歌。透过曳动的木翼,他看见对岸那个提着水桶的女孩子,水滴洒在晶莹的手臂上,小矮人看见她在篱笆旁在编她的几乎落在地上的长发。 他认识那长发,起风时如水散乱的长发,在他的夜里,他曾数她头上滴落的露水和着季节式的落星在水边一同流转起舞。 曾有人问过:“那是哪一位未知的天神?” 他安静的躲在风车下,用草叶叠一只只船,写在上面几个他很久才学会的字。几个他在这岸曾看见过她随手翻过的书页上晶亮的字,就像水边清晨时那些如星的石,他把那些石放在口袋里,那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那像是自己拥有着什么的感觉。 小矮人就住在水边的磨坊中,他的风车上水草的气息迷扬在他发间,对岸,是另一些颜色的风车,那位天神居住的遥远的对岸。她在水边怎么听漉漉的木翼声,夜里的水,隐隐约约的流过时磨坊后的果园里的樱桃树的香气怎么纷飞到对岸,他看见她在夜里有时看向这岸的樱桃树,笑着。 草地上嘿嘿笑着的花瓣摇动衣裙,于是他也嘿嘿的笑,笑那些花的样子,那些花怎么会笑的那么好看,像那位长发的天神,他看见她的手指上落过的嫣然的红蜻蜓。 在两岸对唱的水,水中对舞的鱼。 她笑着拂去落在额头上的水滴,松开了水中的.木桶,一阵风过,水桶蓦然旋转着向下游漂去。 他感觉自己像是围在风的围巾中,所有的水滴落在他的靴子上,碰落花开。 那句他听到过的唯一一句话。好多好多年前,他看到爸爸摇晃的酒瓶,令他目眩的晃动,而他自己头发缠着睫毛的怪样子,古怪的声音从他口中发出时那样的令人烦躁,像某种古怪的动物,像鱼的咕噜。 那时小矮人想,她既然曾经经过水边,也就曾经过鱼的哑歌,入夜时,仿佛露头叹息,水深处的国的叹息,他心中的水。 他从小就不敢对父亲说一句活,怕发出那难听的声音,从那次爸爸的酒瓶落在他头上后,他脸上有了灰迷的伤,他不敢再试着睡在屋里。他也只敢睡在风车的旁边,他不敢跑的太远,害怕爸爸会突然死去,害怕磨坊中会只剩摇晃的酒瓶。 那时清晨的风摇动木翼便拍醒了他,那时鱼不说话吐着水泡每次迸裂他心的动脉。直到在心里再也听不到摇晃的酒瓶,只能听到翼片的曳动的幽沉,应该是母亲的心跳,那个他从未见过的另一位天神。 终于追到了水的尽头,他从未到过的尽头。细水汇入了大湖,木桶也被带入了大湖,回身看去,许多闪烁的支流都有曳动在身旁的风车。他回首,她还在跑,长发如水又如水中幽长如梦的水草。 曾经他看见水草在他的投影中一惊随后抿嘴一笑,继续摇舞,他碰到她们时,她们怕痒似的躲开,而后又绕着他的手指不放,绽放绿色的衣袖,嘿嘿一笑,他听不到什么太多的鱼游时植物的轻哼,却蓦然听到闪烁的声音,湖上竟然浮着所有他叠过的船,还有船上栀杆上的花,仿佛漫覆了这个世间上的一切,他再也想不起曾经磨坊中的潮湿的气息。只有那些船互相轻碰时叮咚的歌,流淌着他不知不觉地叹息。 他听到此时梦色中梦幕般的叶子上,那虫声,如诗稿,歌已裂落。 她跪坐在草地上,绝望的抱着自己,长发落到草地上,黑夜的植物围着她而绽放。那是她的水桶,她的不能丢的动西,他认识的那头长发如逝水哭泣着,那是他的天神,他知道会保护他的一切。他知道他可以做到一切。 湖水上流连的叶船间弥漫的白雾,洋弥着水声的夜……。 口袋中的石子并未随他沉落而是飞出了水面,一直飞到高处化为星辰,在湖水上他的风车旁从此有了风车样的星座,在水边流转的星座,一如曳动的木翼,为她指引了回家的路,那夜她并未迷路。 写在船头那些简单的句子,也像多年之后所有水边的植物学唱的歌。 经典美文欣赏篇五听着街上不时传来买粽子的吆喝声,看着超市里新到货的黄米,糯米。打开电脑,竟有网友发来节日贺卡。萦绕于心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生活中仿佛到处都弥漫着端午节的气息,空气中仿佛都飘洒着粽子的清香。但是我再也找不到从前过端午节的感觉,心里总是觉得像少了点什么似的空空荡荡的。我们一家人都不是十分喜欢粘食,父母在世的时候也不喜欢吃粽子。因此,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或是买些粽子或是少许的包些,算是映衬一下节日吧。但是我们每逢端午节都会包饺子,然后做上满满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围坐一起,那种亲情,那种气氛,现在想来仍然记忆犹新。因为不喜欢吃粽子,所以我一直都不会包,也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学它,直到现在仍然不会包。那时,每到端午节母亲最常唠叨的就是“看我以后不在了,谁给你包粽子吃”。“反正我也不爱吃,你又不用包的太多,你就包吧,也累不哪去,就当锻炼身体了“我说。”包是行,可你也得学学呀,往后怎么办呀。“母亲继续唠叨着。”你呀,就一直包,等你到一百岁,然后就不用你包了,那时我就给你包。“我调皮的回敬她。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九八年的端午节。那年离端午节还有些日子,母亲就张罗着卖黄米,粽叶;淘米,浆米。初一那天一大清早,母亲就忙着煮粽叶,包粽子。那年端午节是我记事起粽子包得最多的一次。为此,我还和母亲嚎叫了一阵子,母亲没有吱声,仍就是忙碌着。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就是在那个五月,那个五月初八。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时间永远的停留在了那年的端午节,在我心里永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母亲性情随和,常常能体贴我的苦衷。父亲脾气暴躁,对我的要求很严厉。每当我违背他的意志时,父亲要么严厉斥责,要么就动手教育我。由于我不是太听父亲的话,所以我挨训的时候较多,每当我受父亲教育时,母亲或是把我拉走,或是和父亲评理。也正是有母亲的呵护,我避免了好多次父亲的惩罚。今天不能再见母亲的音容笑貌,不能聆听母亲的叮咛,多想一进门叫一声妈!多想一进门喊一声妈!多想坐在母亲身旁唠唠嗑,拉拉家常话,听听母亲说说过去的事!多想在出门时回头再看看母亲送我的目光!然而现在所有的祈求都无济于事,母亲毕竟已经走了,而且是越走越远,越来越模糊,逐渐会随时光的流逝,渐渐的淡化。我无法留住永恒的、柔和的母爱,但我能把母亲给我的爱,延续给下一代。思念之余,感悟更多的是曾经的母爱,还有母亲平淡的人生。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们回到从前,哪怕还过那平平淡淡地日子,不为别的,只为能与母亲静静的守候在一起。妈妈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走了,没有给我一句话的机会。关于她的记忆停在这里,却也不会停止。 因为她的,永远也是我的。我不敢去看她的容貌,那倦缩的的身躯,真的人生到最后,是那么的悲凉,如此的悲凉不堪,让人心碎。泪不停不停的流下来,却是无声的。泪,如果真的可以代表了一种情感,我宁愿它都已干涸,生者自重,故者安逸。与天为伴,但愿是一种天堂般的美好。从始至终的自己,都没有大哭,也奇怪自己的冷静与冷血。可是泪却是倒流回了心里,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跑出来,不为人见,只有已知。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让人心痛,没有太多的泪水在人前拍山倒海,只能够把它一滴滴一行行的滴在寂寞的心里。生活,真的太有深义了,让每个人都体会着不同的酸甜苦辣。所以,包容与理解就变成了成熟的标志。妈妈,我们现在都很好。我只希望我的亲人们好好的活着,就好。学会接受与体谅,融入与分享,感恩与报答。 思念里有忧伤,而更多是记忆中,拂面春风般的温馨。平凡的母亲,给予了我不平凡的母爱,简朴的教诲,给予了我不简单的启迪。母亲虽死犹生,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伴随着我,母亲虽已作千古,但母爱之情,惊动天地,感泣鬼神;母爱之恩,与江河同流,与日月同辉。愿天下母亲,别忘了留一份爱给自己;愿天下儿女,别忘了回报母爱一缕浓浓的芳馨。愿慈祥的母亲在天堂中能看到女儿为您献上盛开的鲜花。 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再也不会有疼我爱我的母亲了,有每年端午节给我包粽子吃的母亲了。回顾母亲的一生,我深深感受到母亲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养育的恩情,这种恩情是那样的深厚和久远。母亲善良的品质,正直的性格,慈祥、温和、宽容的情怀,都将永远是我可贵的精神财富。 经典美文欣赏篇六1944年,一名年轻的美国空军士兵返回营地时错过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当时他被派驻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他不愿半夜步行9公里回营地,便不问自取,借用了停靠在路边的一辆脚踏车。事后他一心想物归原主,可是第二天忙着出发去执行轰炸德国的任务,回来一看,脚踏车已不知去向。 “近50年来,我一直在内疚。”今年他又回到了那个小镇,打听到该镇共有93名儿童,他便买了同样数目的脚踏车,穿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空军制服,挨家挨户上门“归还”车子,车上还注着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一年,他已接近70岁。 好一点的脚踏车,当时价格约150美元,93辆,近15000美元。老先生还得到小镇人口统计处去调查孩子的总数,大抵18岁以下都算是孩子。每户上门,寒暄数句,以15分钟计,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任务。 但愿人人都能如此弥补内疚。 经典美文欣赏篇七(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今夜我用文字来解释了一段被隐藏的情,也许只是幻觉中有悲,但沐浴在月光里随着思绪蔓延,我找到了通往记忆的路,开始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悲伤中,在一次体会了哀伤是一种美,悲伤是一种境界)。 今夜祷告的钟声响起, 谁的思念在皎洁月光下流进了哭泣的梦里, 描绘了一些感伤画面, 勾起塞北寂寞的胡沙漫天飞舞越过了层山期待一场美丽邂逅, 这一幕牵手, 这一幕依偎在一起看落花满地, 然后轻吻你额头, 告诉自己一生最爱的人是你, 多少个春夏秋冬已过, 小桥流水依然是江南最美的景色, 宛如纯净爱情那样清澈透底, 最后背你淌过了时间的河越过了蜿蜒的山, 我们的爱情似磐石一样坚固, 但我一转身, 野村草丛深处。 一座孤坟掩埋了我一生记忆, 墓碑上刻着生死铭文, 解读了我一生孤独, 情深的眼睛如今看不到你清秀的脸庞, 我记得多年前的庙里求姻缘, 却忘了是下下签, 今生无缘却有情, 遁入空门削发为僧老死我一生, 在等来世初见你那样, 生在你出生的小镇里, 一生为情痴痴等待命中红颜, 也许这就是我一生的宿命要为你薄情而死, 也许多年以后, 你会在我的故事里被隐藏在了内心最深处, 但爱她就像初见你那样难忘记亲吻我右脸颊的痛楚。 经典美文欣赏篇八一年四季,四季一年。岁月在流逝,风雨却有不同,而然漫步雨中,怎不是一种享受,一种淡然。出风雷不惊,临霜学不匿。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更一种处世思想。不是谁都有这勇气——徒步雨中;也不是谁都有机会徒步雨中;不是谁徒步雨中都有这份心去体会;也不是谁都能够体会到并懂得去享受这份难得的恬静与淡然。是“一番景”却更是“一道境”。 如在行走,又似在漫步,也许你会问,此二者何以异之,不都是两个脚掌,参差而列,彳亍前行。而然这般便可断然,你定不是那雨中千万徒步漫行的那位。 听……!那是什么声音?你能或者不能听到,终其然并没有你想想的那么重要,只是在乎的是你有或者没有去听,是或者不是用心在听!这关键便在于你是否诚实。如若你真的用心在倾听,你会发现:即使磅礴大雨,在你耳边也依旧润物无声,缭缭雾气也可震人心魄。而这一切都关乎你的心境,而你却徒然不知,你听到源自你想听到的。大自然并没有我们这般嘈杂,她很静,但并不是她没有动,她有声却无声,无声胜有声。需要的是你学会静下心来,抛开万顷浮躁与焦虑;放下满心欣喜与漠然,静静的倾听,倾听万物之声,他们的呼吸、他们的动作,甚至他们的一切,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花语)。似如此刻此景:雨的声音!滴答……滴答……,清脆悦耳;嘟……嘟……,嘈杂索味;……。你听到了什么?这关乎你是在听还是在用心听;是在用心听还是在听。 看……!闭上你双眼,那是什么?抬头,仰视苍穹,你看到了什么?白云还是蓝天,我是没有看到雷雨!好!行了。埋下你那不可一世的头颅,凝视前方大路,你看到了什么?匆忙的行人;弥漫的雨景;飘渺的城市;还是……?你可知:行人也在看你;风雨细腻却真实清晰;城市交杂却也踏实在土地上?再看看你脚下,挪开你那双丑陋的脚掌,难道你不觉得真的有点不堪入目,要不你回头看看:你一路蜿蜒曲回,那一路被你踏破的土地!看看你脚下,是土地;是泥巴;是水泥;还是地砖;还是……。问问你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这关乎你看到的是外表还是内在;是内在还是内心;是内心还是一种类型。 闻一闻……!试试这雨中都些什么?大自然的芬芳;是路边的汽油味;是臭水沟里的清香;还是路边小摊的油条;还是那些匆忙之中还未来得及避雨而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汗臭味;还是……?大自然的芬芳当然清新,油条自然索然无味,可臭水沟里哪来的清香;雨水又怎会帮助匆忙的行人?试试,你到底闻到了什么?这关乎到你的现在未来和过去! 还是没感觉吗?伸出你的双手,在衣袖你潜藏就了你也不怕他生锈?就这样,别动、别出声!!让雨就这样静静的淋在你双手,落在你的手掌,穿透你的手心,流遄于五指中,穿梭与四海涧。用心去体会——什么感觉?是冰凉;还是温润;是享受,还是折磨;是……,还是……。用心去体会,当雨滴穿透手心的那一刻,是怦然心动,还是惊魂落魄。不去试试你怎么知道?这是真、是假、还是全然无趣。这关乎:你的生活,你的胆识,你的认知,你是否能够逼迫自己拿回那原本属于你的勇气。 此刻此景你又是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希望自己会有什么想法?你就站在窗内,凝视楼下茫茫雨中匆忙的路人;起伏的喇叭声;穿梭的车辆;路边的小摊;……。看看“她”在做什么,是羡慕;是嫉妒;还是恨?是身临其境还是遥隔千里;乐此不乏还是早已了然不眷。你在想:他们为啥如此之匆忙,以至于藏污纳垢的身体都需要等待雨水来清洗,他们为何如此之匆忙疲乏的身心都来不及等待雨的温润,他们为何如此之匆忙,但最后去依旧仍然徒步在茫茫雨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千助,仍不见君踏出一步。凝视他人,为何又不尝试自己?身临其境,踩在脚下这片踏实的土地上,徒步于或温润、或洋溢、或缠绵亦或是凄恻的雨中,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一切:那一抹淡淡的忧伤;那一丝恬静的喜悦;那一幕雨中的迷离。 经典美文欣赏篇九院里只有一棵梨树,花却开的不孤单,雪白雪白的挂满了整个树枝,远远看上去只有一束束雪白的花,碎碎的小小的`贴着枝淡淡的开在春天里。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很是喜欢这春天里淡雅的花,不妖娆不以颜色艳丽来争春,往往无意争春却胜过花魁,在不经意间:“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一阵春风吹过,片片花瓣如雨落,一片小小的花瓣跌落在衣襟里让人不忍拂试,那么小却又是如此的精致,闭上眼睛都能让你在这春天里沉醉。“梅花香,梨花月。”晚上梨花配上月色最美了,皎洁的月雪白的花,倾城倾国最倾心。 经典美文欣赏篇十长鞭一甩。 惊落了星辰。 酣睡一冬的土地。 已开始翻身苏醒。 一只翠鸟飞过屋顶。 落在村头大槐树上。 婉转清丽吟唱着。 杨柳风。 古老的村庄在发酵中沸腾。 年轻的一代。 背井离乡去把。 渴望的梦找寻。 年老的父亲。 紧握犁的笔。 把金色的梦想。 写进大地一垄垄诗行。 翻卷浪花泥土的诗章里。 滚动着阳光下。 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 饱经风霜的汗水脸上。 一双渴望凝重的眼神。 注视着前方。 一匹枣红马。 用力拉着套绳。 奔走在父亲精心构思下。 田垄诗行。 汉茂油桃春耕二首。 牵着我心爱的枣红马。 套上家传的老木犁。 脚踏着洒满汗水的黄土地。 高唱一曲古老的耕耘曲。 铧尖写下了一行行美好的诗句。 犁头耕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田野增添了新的绿意。 心田种下新的惊喜。 风儿向我招手。 鸟儿为我歌唱。 和我同播种美好的希望。 与我分享丰收的喜悦。 犁铧划破了冬的沉寂。 马蹄踩开了春的大门。 皮鞭甩出了漫天彩虹。 农人的吆喝声。 喊出了一个丰收大地。 经典美文欣赏篇十一不经意中,我与这棵小艾草相遇。那天,我带孩子去奶奶家,穿过小巷时,见了遗落在巷角边久违多年的一棵艾草,便随手拾起。 其实,对艾草的认知,是小时从邻居家得知的。那时,我们住在乡下,邻居家种了很多艾草,叶子错开对称,舒缓展开,绿油油,似绣出来的蓓蕾花边,犹如孔雀开屏,偶尔也会发出艾香味。这种草本植物,时间久了也长枝杆,上了年头,艾草就像一棵小树苗。这时叶子也变小了,色调也变沉了,但叶子的药性很好。艾叶具有驱风、去寒、排毒等功效,当地人生孩子或头痛、肚痛、长疮都会到邻居家摘艾叶。妇女产期用艾叶炒鸡吃可去风,头痛长疮则把艾叶绞碎敷于患处,肚痛的便绞汁喝。那个年代乡下人收入少,就医难,药品稀有,土方土药蛮管用,艾草便成为老百姓最好的良药。 许多人的健康成长都是艾草给予的,如今,人们却把艾草忘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疗药品层出不穷,激素、抗生素都用在人的身上治病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老百姓常用的土方土药也就派不上场了。艾草,中医常用的良方因西药强烈的冲击而排斥在人们的意识外,孤零零的被丢在小巷的角落里。曾经被艾草呵护、关爱过的我,怎么能让愈合过许多乡里乡亲病痛、拯救过许多人生命的艾草遗落街头巷尾,毕竟是一种生命啊!今天有缘与之相遇,或许是生命中注定我要对她报答,这就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罢。 拾起这棵被丢在小巷里的艾草,孩子用迷惑的眼神瞧着我问:“捡这操小树干嘛?叶子都枯黄了,丑死了。”孩子的发问很正常,对生命的不尊重才是不正常的。看着他率真的情形,我不假思索地对他说:“这是一棵艾草,小时候老爸长疮是它治好的,我们带回家种好吗?”孩子点了点头,很高兴的把这棵艾草种在花盘里,每天给它浇水。艾草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长出了许多新枝、很多嫩芽,一个生命在阳光雨露,人性关怀下成长。 不经意中与我相遇的艾草,又再次展现她那碧绿而美丽的蓓蕾花边。夜晚,我在阳台乘凉品茶,观赏在月光下的艾草,似甜甜入睡的美人,夜风吹拂,仿佛在撩起美人的衣裳,露出那嫩绿的肌肤,惹得月宫里的嫦娥都有了嫉妒。晨光普照下的它又另有一番姿色,早晨的艾草,叶子是展开的,缀着水珠在展曦中滚动着五彩缤纷的光环,这只孔雀开屏已不只是纯绿的,而是五光十色的,似乎在挣脱花盘飞向蓝天,寻觅更大更自由的空间。 看着小小的艾草,又让我想起了曾经与我相遇的一个孩子。前些年的一个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衣物污垢,睡在路边,没人照顾,孤独无助。便上前叫醒他,小孩子醒来时还没回过神来,对我发呆。那种神情,一下触发起我的怜悯,问道:“孩子,你家大人呢?”“我是外地来的,父亲不在这儿。”“饿了吧?”他向我点点头,我就带他到临近的快餐店里用餐,并留下五十元钱才走。这五十元钱并不多,虽然只够他一周的生活,但对一个流落街头的孩子那是多么需要的啊!离开他时,我还默默的为他祈祷,希望他今后不再挨饿,也希望更多人以仁爱之心善待这个孩子。小艾草我可以带回家种,可这孩子我却爱莫能助。我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也不知他走向何处。如今他现状如何?孩子,该回家上学了,爹妈还在家等着你。能让无家可归的孩子有家可归,那该多好!和谐、和睦就是让孩子有家可归,有学可上。树木、花、草、人都应享有个家,家的温暖、家的快乐、家的融洽。 不期而遇,在路边与艾草、小孩相逢,这或许是天意罢。那瞬间,自己竟然有了菩萨心肠,这是人性本能的显现。其实并不一定是出家坐禅,在庙里念经超渡才是佛,人人都可以是佛,人身佛肠才是真正的佛,这就是人间之佛。 相遇艾草、相遇流落街头的小孩,相遇形形色色的人生。 经典美文欣赏篇十二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航行是容易搁浅的,在没有路标的道路上行走是容易迷失的。那年仲秋时节,随同学去东至县元甲山去览胜,顺便想去看看当地元潘村的庙会。因为没有路标的指引,全凭着感觉跑,一误再误,走了不少冤枉的往返路,耽搁了时间,最后抱憾而归。 回家后,翻阅书籍资料,知道了元甲山与江西彭泽县毗邻,地处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自然风光几近原生态,常年溪流淙淙,泉水不断。除却“明山烟雨”等自然美景之外,还有近代名人周馥、许世英年少时读书的书馆。唐代的古道,磨损的石板路,或隐或现于林间荒草之中,绵延数十里。这等好地方,想来应是闲暇之时,偕三五好友游乐娱情的好去处。 不过,元甲山一带,最有名气的还是当地的一项民俗,相传了500余年。说的是明万历年间任至德县令的陈杲仁,为官期间,颇得民心。不期遭遇瘟疫,他殚思竭虑,寻医问药,救治病人。尝试新药时,不慎误食鹤顶红,不治而亡。一说面对民众死亡惨重,他无力除灾祛病,深感责任重大愧疚于心,决定牺牲自己,于中秋之夜,吞食鹤顶红,前往阴间与瘟神理论以拯救百姓。此后,每年的仲秋时节,本地百姓为感念他为官时的德行善为,和舍己为民的精神,举办系列的祭祀活动,俗称庙会,传承至今。 原来我对这些乡间的庙会活动,多是不喜欢的。以为那些跪迎揖送,焚香烧纸,敲锣打鼓的喧哗声里,多是因为愚昧落后而沿袭远古的巫术变形,或是乡间生活的无聊而寻求的一种低级娱乐的宣泄。因了上次观看的错失,便思考着,一个祭祀活动何以历经五百多年而不衰亡。其实,也不难想到,在乡间这些平俗的仪式里,隐藏着老百姓最为纯真的情感,和深深的挚爱。有了情和爱的浸润,当然就能延续下去。 中国乡间的百姓最为善良质朴,为官的只要有一份好,便念念不忘,想着法子纪念。对陈杲仁如此,对其他的官员也是如此。最有名的当数包公了。因了他为官端正,乐于为民伸张正义,所以民间有了他的许多惩恶扬善的传说;在许多地方可看到祭供他的祠庙,拜谒者向来不少。 老百姓的这些纪念,感恩的心理可能是最初的起因。岁月的汰洗,加上直接施惠和受惠之人的远离,感恩的成分自然少了些,别的成分则渐渐地多了起来。这其中含有的深意,也容易揣测得到。对史上官员的追思和依恋,无形中是对现任官员的鞭策,或是激励,最起码是德性上的引领。正如路上的标识,指示着明确的归宿地。 追祭陈杲仁,说白了,就是一个心中装着老百姓的人,老百姓的心中肯定是装着他的。陈杲仁,无疑,就是一个醒目的路标:为官之心,只是为人之心的体现;为人之道,就是为官的本道。远离了人性,就是无道;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豪高官,失去了人性的佑护,等待他的只有难堪和耻辱。巧的是,世上就还有这一种类的警示,如岳飞墓前秦桧等人的跪像,也是一个极致,指向了一个令世人不齿的去处。 世上的路很多,不同的人选择着不同的路;沿着不同的路标走下去,会有着不同的归宿:或长跪在地,或长久活在人的心中。 |